特色农业多重价值实现的障碍因素与建议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 张莹 龙文军 字号:【

  多年来,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和农民对特色农业价值的认识还局限在经济价值上,偏重于提高特色农业经济效益,对特色农业的生态、文化、社会等多重价值认识不足,多种功能挖掘不够。

  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产业振兴是关键。特色农业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一定要挖掘其多种功能、扩展多重价值。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鼓励各地争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2019年中央一号再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然而,多年来,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和农民对特色农业价值的认识普遍局限在经济价值上,偏重于提高特色农业经济效益,对特色农业的生态、文化、社会等多重价值认识不足,多种功能挖掘不够。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特色农业价值的认识、推广和增值,通过横向联合、品牌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意农业发展等方式把特色农业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为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阻碍特色农业经济价值实现的因素

  发展特色农业,首要目的是实现经济价值,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脱贫。以贵州水城县营盘村为例,当地发展高山云雾茶产业,2017年全村2500亩可采摘茶园创造了400万元的经济价值,仅腾鹏合作社发放的茶叶采摘和茶园管护费就高达180万元,促进人均增收1.1万元,有力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然而,在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特征的背景下,特色农业实现经济价值出现了一些阻碍。

  “高成本”压力越发明显。随着物质投入成本的不断上涨,人工费用、土地租金的显著上升,特色农业面临的“高成本”压力越发明显。比如肉羊产业,2000-2016年,我国肉羊每50公斤主产品生产总成本从237.7元增加到1242.6元,增长了4.2倍。再比如甜叶菊产业,该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收益的产业,在内蒙古兴安盟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地甜叶菊生产因越来越高的劳动力费用、流转费用,经济效益逐年降低,以前好的时候纯收益能达到3000元/亩,现在好的情况也只有1000元/亩左右。可以看出,随着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产品价格的逐步攀高,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外转移及劳动力成本的升高,农地价值增值及农地租金的上升,特色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将进一步抬升,经济价值增值急需开辟新的空间。

  品牌建设能力偏弱。无论是提高特色农业经济价值,还是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都需要高品质、优品牌的支撑,都需要大力加强品牌建设,都需要充分发挥品牌的引领作用。调研发现,内蒙古兴安盟、吉林白城在本地区内打响品牌的特色农产品不少,但在省和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屈指可数,品牌小而散的状况未有较大改观,存在有品质,但品牌不响的问题,既影响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又不利于经济价值增值。在贵州纳雍县陶营村,玛瑙红樱桃大都由农民自己卖,只要在总溪河边上长出来玛瑙红樱桃,就能卖出去,但农民自己基本没有品牌概念。樱桃树苗也到处卖,没有品牌保护意识,与此相关的包装等还做得不够好。贵州省水城县“水城春”茶叶,缺乏不同定级的品牌,导致市场购买者不能建立起对品牌价值的全面认识。

  部分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低。支撑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储备不足,应用落后,良种工程及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名特优产品因品种混杂、品质退化、质量下降而面临优势产品失去优势的危险。生产规模小而粗的现象仍然存在,整体上仍以原料出售为主,精深加工技术等后续技术研发落后、能力不足,影响着经济效益的提高。以江苏泰州为例,香沙芋是靖江市的特色农产品,但当地初级加工厂都很少,当地农民多是简单地出售原始产品;泰兴的白果,近年来虽开发了银杏精、银杏酒等加工品,但终究加工层次低、产品档次不高,缺乏精品,形不成热销,白果价格持续走低。

  阻碍特色农业生态价值实现的因素

  特色农业具有气体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育、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价值。以云南哈尼梯田、湖南紫鹊界梯田为代表的南方稻作梯田系统,具有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系统特征,形成自流灌溉农业生产体系,紫鹊界梯田一带素有“天下大旱,此地有收”的说法;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佳县,干旱少雨,生态脆弱,枣树不仅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生计来源,在生态保护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资源、环境的硬约束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阻碍特色农业生态价值实现的因素有:

  部分特色产业开发过度。随着人们对特色农业产业增收作用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再加上部分特色农产品价格持续攀升的刺激,有些地方对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性空前高涨,导致部分产业开发过度,区域布局与资源禀赋不匹配,品种结构不合理,导致地区资源优势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阻碍了生态价值的实现。比如,在半干旱地区,过分发展特色草食畜,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甚至荒漠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分发展旱作水稻、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导致农膜等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剧;南方稻作梯田部分地区过分发展旅游观光业,随着游客和客栈的增多,用水量增加,由于住宅和客栈位于山腰,从而减少和分散了山上涵养并自流到山下梯田的水量,有些梯田开始出现旱化。

  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习惯尚未改变。长期以来,农民在特色农业生产中形成了诸多不良习惯。虽然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引导,但习惯的养成根深蒂固,短期内难以改变。比如,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导致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环境污染愈发严重。又如,每到收获季节,有关部门三令五申禁烧秸秆,有些地方几乎采取人盯人的战术,行政成本极高,但还是有农户私下焚烧,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再比如,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仍在普遍使用,灌溉用水的一半在输水过程中就渗漏了,水资源被白白浪费。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有所淡化。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认识到,人和自然不是对抗关系,而是和谐共生关系,并由此孕育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讲求天、地、人的和谐共生,坚持种养循环的生产方式。然而,为了吃饭,需要大面积种粮;为了发展经济,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还有一些乡村不顾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竭泽而渔,进行粗暴的掠夺式开发,由此带来了森林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由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有所淡化。

  阻碍特色农业文化价值实现的因素

  文化价值为特色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如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稻田养鱼、孟连神鱼节文化、江川开鱼节、勐腊弩弓水下射鱼等渔业文化,彰显了特色农业文化价值的魅力,丰富了特色农业的价值内涵;甘肃省皋兰县依托什川万亩梨园、黄河奇峡、天斧沙宫及软儿梨、兰州白兰瓜、旱砂西甜瓜、陇上精品禾尚头小麦等农耕和观光资源优势,厚植农耕文化,积极打造什川梨园、九合桃园和葡萄园高新农业园区三大休闲观光品牌,开发家庭农场等农事体验休闲活动。当前,阻碍特色农业文化价值实现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高素质劳动力被转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和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下降,农村青壮年、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导致特色农业文化得不到有效传承。比如许多颇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如刺绣、剪纸、竹编、草编等,受当今大工业机械化制造的影响,生存空间越来越窄,部分工艺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据调查,我国86%的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分布在农村,近七成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近六成尚未找到继承人,近七成受访者对传统手工艺的学习意愿不高。

  文化元素挖掘不够。适度发展旅游是特色农业文化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但当前特色农业旅游开发层级较低,特色不明显,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在农作体验、传统饮食、农耕文化等方面的深度挖掘不足,缺乏乡土的味道,原有的文化价值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有些地方为开发旅游资源,还存在造园区、挂灯笼、编故事等雷同行为。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对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对文化元素挖掘不够,缺乏足够的文化自信,不利于特色农业文化价值的实现。

  阻碍特色农业社会价值实现的因素

  特色农业社会价值表现在保障农民生计安全、社会福祉、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等方面。如吉林省白城市2017年特色畜牧业实现粮食过腹转化约30亿斤,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34%,带动农户12万户,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近14万人;安徽省凤阳县九天生态农业园以休闲农业带动特色农业发展,是凤阳县农科所新型职业农民果蔬培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科普基地。当前,阻碍特色农业社会价值实现的因素有两点。

  熟练的特色农业劳动力缺乏。中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大都集中在山区,很多作物都生长在坡地或山地上,不适宜机械操作,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尤其对熟练的劳动力需求量更大,但目前熟练的特色农业劳动力十分缺乏。比如内蒙古兴安盟五道河子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甜叶菊产业,但当地劳动力不足,在插苗、采摘期间需要从吉林、黑龙江等周边省市雇佣大量劳动力。贵州省水城县营盘村腾鹏合作社有2000多亩茶园,平均每天需要200多名工人来采茶。当茶园进入盛产期后,需要工人的数量更大。而当地和周边很多村民外出浙江等地打工,导致当地都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

  特色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落后。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如贵州省水城县营盘村的茶产业、猕猴桃产业、蔬菜产业等特色农业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但是,猕猴桃、茶叶的田间道路、灌溉等都还非常缺乏,一旦出现天灾,这些产业的损失十分巨大,与此相关的农户增收来源也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当年就会返贫。云南省昭阳区、鲁甸县、永善县分别有68%、75%、80%的果园不通路,68%、88%、90%的果园不通水,缺水问题严重,果园间道路状况差,灾害性天气频繁,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十分脆弱。

  对策建议

  提高重视程度,做好规划与顶层设计。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充分考虑资源与市场的特殊性,组织适度规模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保持特色农产品的自然特性与经济价值。为此,各级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摸清实际情况,准确认识和把握特色农产品发展客观规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作为发展特色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地区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指导作用,找准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切入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打造区域特色产业。要加强对国有农场特色产品发展的指导,使其成为所在区域发展特色农产品的重要力量。在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急于求成,坚持市场取向,依靠产业政策,加快引导和推动。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特色农业生产力。要建立健全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集中优势力量发展特色农业优质高效配套生产、特色农业无公害综合管理、特色农产品储藏、保鲜与深加工,特色农业开发中的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整治、观光农业模式的组建与综合开发等关键技术领域,结合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等现代高科技的研究开发及在特色农业中的应用,加强农业基础研究,为特色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要建立健全高效率、高效益的特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宣传途径,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形成以政府技术推广服务部门为骨干,专业队伍与群众结合,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技术推广体系。

  加强品牌建设,全面挖掘特色农业经济价值。充分发挥特色农业的独特性,多方位挖掘要素打造品牌。一是积极制订品牌发展战略。要充分认识品牌的价值,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依托当地的能人、名人或龙头企业,寻找当地农业发展优势,进行差异化定位,凸显自己的特色,与其他地区形成区隔,建立核心品牌。支持鼓励企业注册“三品一标”、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等,积极申请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参加各种展销博览会,通过品牌化建设充分提升特色农业产业链价值,促进多重价值实现。二是重视推介宣传。政府、企业、广告公司等倾力合作,积极利用各种农产品推介会、促销会等展销特色农产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借用名人效应、导游宣传等多种途径,形象生动地说明每个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方法、特点、营养价值、食疗功能、烹饪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使特色农产品在消费者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

  推广绿色高效生产方式,提高特色农业生态价值。在当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转型的背景下,特色农业内部产业链要注重构建循环式特色农业产业链,推广绿色高效生产方式,充分发挥生态功能。典型的循环农业产业链包括以“稻-菜-鱼(虾)-鸭”为重点的农田内循环模式、以“猪-沼-鱼(菜、稻、果、茶)”为重点的种养循环模式、以“秸秆-粪-菌-肥-粮(果、菜)”等产业链为重点的生物链循环模式。此外,一些特殊的地理条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色农业具有更鲜明的独特性,要求特色农业必须采用符合当地环境的技术路线,例如甘肃的节水型特色农业、西藏的高原特色农牧业、云南的特色山地农林业等。

  挖掘多重元素,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我国幅员辽阔、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文化特质存在差异性。要尊重乡土风情、民族特色,充分挖掘特色农业多重文化元素,对特色农业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等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搜集,对与农事、农耕有关的各类礼仪、民俗风情、传统习惯进行溯源与整理。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可以促进农、旅、文深度融合,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休闲观光、特色产品销售为一体产业集群,让心底藏有乡愁、渴望亲近泥土的城市人群体验田园生活、参与农事活动、品尝劳动滋味,了解风俗习惯,享受文化对精神的熏陶;可以建设博物馆、展览馆、展览室等文化展示场所,开展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提升特色农业的社会价值;可以将刺绣、剪纸、竹编等文化衍生手工艺,融入“一县一品”“一村一品”发展中,展示和传承文化的活态精神内核。此外,农业文化遗产是特色农业文化价值功能发挥的典型,特色农业地区可以通过努力申请成为农业文化遗产,促进特色农业多重价值增值。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吸引人才力度。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优秀特色农业科技人才。瞄准新技术,依托产业基础,通过良好的住房、生活条件、优厚的薪酬等方式招引国内外种植养殖、产品开发、加工生产、供应销售等特色农业各关键环节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二是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把本地乡土拔尖人才和村干部送到相关农业专业技术的高校或者农业发达地区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让农村的各类人才掌握比较系统的农业实用技术;定期聘请有关专家、教授、农林牧渔业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到农村开办科技讲座,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组织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通过传技带徒等形式对农村人才进行培训,让实用技术及时得到推广和利用。鼓励外地务工有成就的人士返乡创业或参与到家乡的乡村振兴中去。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形成特色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人才群体,使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农村特色人才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特色农业多重价值实现的物质基础。基础设施是特色农业多重价值实现的物质载体和保障。只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才能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步伐,促进特色农业多重价值实现,激发广大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对田间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水平、有机肥资源利用水平和科学施肥水平。加快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水网和“五小水利”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节水灌溉。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研发和推广适宜山区、半山区的农机设备,提高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完善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区域性市场网络。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