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抓好乡风文明建设,就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关键。
近年来,山西运城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一约七会”制度为保障、以文化大礼堂为平台、以新乡贤为引领,采取多种措施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重德行孝在运城蔚然成风;浊行陋习在运城基本销声匿迹;维系乡情乡愁的文化礼堂等平台载体在运城越来越多;一支万人规模的新乡贤队伍让运城乡风文明建设如虎添翼……
扬善行义举美德,树社会文明新风——优秀传统文化为乡风文明树“根”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厚、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没有文化的振兴,乡村就会失去最强大、最广泛、最深沉的基础。树文明乡风,必须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挖掘出来,结合现实条件,面向人民群众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阐发时代价值,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焕发生机、迸发活力。
刘桂芳是盐湖区雷家坡村一名普通的村民。2019年3月21日,她像往常一样照顾自家的小卖店,几名看着面生的人突然“闯”进门来。“桂芳,快来领奖,你家被选为山西省‘最美家庭’了!”村党支部副书记姚永计大声说道。刘桂芳愣了一下,接过山西省妇联为她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奖杯,脸上挂着羞涩的笑容。“她本来就是我们村的‘好媳妇’,自己屋里不安空调先给公婆安上了空调,平时有啥好的都是先紧着老人用,给婆婆做饭、洗澡十年如一日……孝敬父母,夫妻同心,她家不得奖谁家得奖?”围拢来的乡亲边夸赞,边祝贺。
德为立身之本,孝乃百善之先。但曾经的“德孝文化之乡”却一度出现了不良状况。“2006年以前,我们村是典型的单、薄、涣、散、落后村,大家各种各的地,没啥联络,还经常因为赡养老人或邻里纠纷到村委会告状。”姚永计说,“运城是‘舜帝德孝文化之乡’,舜帝留下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好家风不能在我们这断了啊!”
雷家坡从改善家庭关系入手,开展了一系列宣扬德孝的文化活动:每年评选“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夫妻”等称号,每逢重阳节等重要的尊老敬老节日,通过签订《养老协议书》、开展“一盆温水、一个拥抱、一声爸妈”敬老仪式,鼓励、督促儿女们为老人尽孝心。一年一度的“夸媳妇比赛”是全村最热闹的时候,这时,众多婆婆争抢登台,就为了同大伙讲讲自家媳妇的种种好处。原来是“评媳妇”,看材料、搞投票,现在是婆婆上台夸,突然有了竞争的气氛,各家的媳妇恨不得使出全身力气对婆婆好,各家的婆婆也生恐落后了他人,凡事都和媳妇有商有量,无形之中形成了你追我赶孝敬老人的好家风、好村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俗话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通过千万个家庭代代传承的。没有一个个家庭的德孝家风,就形不成整个社会的德孝文化。如今,雷家坡村德孝文化搞得热热闹闹,效果也十分明显,原来的“各人自扫门前雪”变成了“有活大家干,有难齐上阵”,村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天比一天好。雷家坡村持之以恒弘扬德孝文化,也让他们获得了“全国文明村”的荣誉,还引来十几家企业争相入驻,不仅乡风更加文明,产业也跟着兴旺起来。
为了深入挖掘舜帝德孝文化的时代价值,弘扬新时期德孝文化,运城还发布《关于以“星级文明户”创建为抓手,推进全市乡风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把“星级文明户”评选作为建设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这是“最美家庭”“好媳妇”等称号的升级版。截至目前,运城市已评选“星级文明户”87461户,占村家庭总数的50%。
优秀传统文化是乡风文明的“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引下,运城还深入挖掘阐发了河东人类远古文化、农耕源头文化、黄河根祖文化、河东民俗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文化品牌,增强了新时代的乡村文化自信,再加上不断更新的活动形式和内容,让运城乡村逐渐形成崇德向善的氛围,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
移风易俗倡文明,婚丧简办树新风——“一约七会”为乡风文明立“制”
推进乡风文明,需要有立有破,一方面需要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应该摒弃愚昧的陈规旧俗,通过建立新制度向陋习宣战。运城的红白理事会等“一约七会”就是扫除陋习的“桥头堡”。
卫张虎是闻喜县柏底村红白理事会的成员,他专门负责检查村内红白宴席是否超出规定标准。他说:“曾经我们村办白事都是‘烟酒两顿饭,锣鼓闹两天’,少一个环节就被说是‘不孝顺’。如今有了红白理事会和制度,大家都必须遵守‘烟酒不上桌,只吃一顿饭,锣鼓敲半天’,随份子每次不超过100元,宴请的标准一桌低于200。这样下来一场白事差不多能省1万元,原来花费两天时间,如今不到一天就全部结束。”这正是“不办满月不过寿,升学参军不宴请;村会料理红白事,勤俭节约人称赞”。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逐步好转,办红白事重排场、好攀比在运城一些地方有所抬头。盐湖区大村村民李根深说:“从前我们办婚礼都是自己组织,村里不管,规定不定,家庭富裕的‘挣个脸面’,家庭困难的也‘打肿脸充胖子’,随份子有时能达五六百,宴请席甚至有三四十桌。虽然大家很不情愿,但轮到自己时,还是随大流,谁都没有魄力去抵制这种不良风气。”
2018年,运城市出台《关于充分发挥农村红白理事会作用切实规范农村办理婚丧喜庆事宜的指导意见》,开始在农村全面建立红白理事会制度,力求通过红白理事会及其相关制度推动形成乡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它事不办的文明新风。“婚嫁车,限六辆。豪华车,不提倡。请吃席,二十桌。总六十,莫坐多。两便餐,八个菜。一桌饭,低二百。发喜烟,只十块。彩礼金,限六万……”这“红事三字经”再配上当地能人创作的剪纸,让村民们把办红事的要求和规则听得顺顺溜溜、记得明明白白。
破除陋习,运城不单单靠严管。为了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办事,运城每个村子都建起了红白事场所,提供给村民免费使用。这样通过“严管”一边压着村民不要铺张浪费,一边通过“服务”帮助村民降低支出,既让村民们办好红白事,又切实减轻了经济负担,从而实现“一把移风易俗金钥匙打开社会文明、群众减负两把锁”的效果,推动乡风文明工作再上新台阶。
除了红白理事会,运城市每个村都建立了“一约七会”制度——“一约”是村规民约,“七会”是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新乡贤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协会和民调理事会。这“一约七会”制度的不断健全,对破除乡村社会陋习、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引领社会新风、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让乡村文明新风吹拂河东大地。
文化礼堂观古今,精神家园铸民魂——文化大礼堂为乡风文明强“体”
文化需要载体和仪式。有了载体,文化才能有展示的场地;有了仪式,文明才能一次次被运用、被发扬。“村里的一棵老槐树,一口水井,往往维系着村民最大的乡愁、乡情。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去营造公共的文化活动场所。”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龙文军说。
运城文化底蕴深厚,各村各县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俗。如何将这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设统一平台方便展示的同时让各个村、县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运城市宣传部想出了建设文化大礼堂这一乡村文化综合体的办法。运城文化大礼堂建设试点自2018年4月启动,囊括了村史馆、道德讲堂、日间照料中心、文化活动场所等七个功能,通过文化礼堂建设,打造乡风文明建设的新高地。
我们村名字从何而来?有怎样的历史沿革?传承了什么样的文化风俗?村史馆能带给你答案。远古时期的万荣县四望村是后稷教民稼穑之地,四望村的村史馆里重点介绍了在本村出土的农耕工具等,一圈下来,就对四望村悠久的农耕文明了然于胸。
万荣县灵池村的道德讲堂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讲课”——村主任杨自宁每月都给大家讲乡村建设知识,鼓舞动员大家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宁教挣死牛,不教打窝车”,宁可累死一头牛,也绝不把车停下后退,这种勇往直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通过道德讲堂的讲述得以强化,并赋予新的涵义。
在盐湖区大村村委会,挂着“日间照料中心”牌子的几间房格外引人瞩目。大村村主任介绍:“日间照料中心专门为村里老年人服务,凡是满70岁的老人每月只要交100元就可以在这里吃三餐。”日间照料中心,是解决农村独居老人“吃不好、穿不暖、缺少交流关怀”现实问题应运而生的新模式。
万荣县永利村是万荣“侃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是永利村在调解村内矛盾纠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文化:以调侃、幽默的说话方式化解矛盾,同时蕴含的道理又让人顿悟。当前,永利村大力挖掘侃文化,修整原有的古老“侃台”,使之成为永利侃文化的集中展示地和继续传承地……
乡风文明建设,必须打造相应平台载体。截至2018年底,运城市已建成48个乡村文化礼堂,全面涵盖了乡村文化的方方面面,既包含统一的职能,又各有各自的特色。更多乡村文化礼堂正在运城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文化礼堂将成为村民新的生活空间和舞台、文化传承和文明教育的综合体和大本营,更成为守住乡土、传承乡风、留住乡愁的精神家园。
春风万里凤还巢,乡情感召游子归——新乡贤为乡风文明助“力”
树文明乡风,调动各方参与者的力量是关键。“新乡贤”应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呼唤而生,他们德才兼备,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建设家乡的强烈意愿,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引领者。树文明乡风,必须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
运城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千百年来,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积累了深厚的乡贤文化底蕴。2017年春节前夕,运城市全面启动“寻找新乡贤”活动,在全国20多个省市召开了50多场座谈会,广泛邀请在外地就业创业的离土乡贤回家参与建设,同时挖掘本土乡贤,并积极发展户籍不在本地但在本地生产生活、有一定影响力的外来乡贤。
现在运城就有这样一群新乡贤:他们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却离家打拼落户外地;他们多数时间忙着自己的工作,却在家乡最需要的时候聚在一起;他们身上有着资金技术能力,并且愿意将他们的资源无偿或低价的奉献给父老乡亲。他们成长于乡土,成就与乡外,如今又奉献于乡里。
刘海水,曾是盐湖区直工委的一名干部,退休后应相关部门的邀请,接连创作了《红白事三字经》《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口袋书》《新二十四孝》等众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漫画诗歌作品,成为运城指导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力帮手。
倪苑峰,盐湖区雷家坡村人,离家在外从事媒体工作。2018年得知村里要开春节晚会,他就自发召集了几个同事,花了一周时间帮助村里制作了一个10分钟的宣传片。几个同事分了一些劳务费用,他却一分没拿,他说给村里做事情是心甘情愿,并不为挣钱。
卫兵,闻喜县柏底村人,早年出去经商,自2014年起回村任党支部书记。2017年他抓住了当地发展蔬菜大棚的政策利好,发展了50多亩蔬菜大棚,直接带动16户贫困户脱贫,如今,他的大棚数又增加了18个,他的愿望是带动更多农户发展产业致富……
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入新时代精神,是新乡贤的底色;靠人格魅力而不是行政权力,是新乡贤发挥作用的关键点。万荣县灵池村主任杨自宁说:“新乡贤,能发挥政府不能发挥的作用,也有着村民个人不具备的力量。有些事情政府不好解决的,就比如拆迁,靠行政强制推动效率高,但也会造成不安定因素;而通过新乡贤以德服人的办法,这些问题就能润物细无声地化解。乡贤治理,就是乡村德治的重要体现。”
为了更好地发挥新乡贤的作用,运城在市、县、乡、村四个层级都组建成立了新乡贤理事会,搭建起新乡贤议事平台和新乡贤联络机制,创造条件让饮水思源的新乡贤们在家乡大展身手。截至2018年底,运城市新乡贤库的注册人数已经超过1万人,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运城有了一支永远眷恋故土、时刻关心家乡、传承发扬家乡文明的先头部队。
运城市委书记刘志宏说:“经过两年的实践,运城新乡贤的工作理论、模式、制度渐渐有了雏形。通过人人可做新乡贤、人人易做新乡贤、人人争做新乡贤的大众模式,汇聚起运城乡村振兴的社会力量。”热爱家乡、愿意为家乡建设出力的新乡贤群体正在运城大地生根发芽,用自己的优良品行引领农村新风尚,以自己的资源带领乡民脱贫致富,成为村里调解纠纷、发展公益、脱贫攻坚、聚集民心的重要力量。
乡村振兴重在“振心”。运城市通过传承德孝文化、破除陈规陋习、建设文化礼堂和培育新乡贤等重要举措,发掘了一批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了一系列文明制度、搭建了众多平台载体、集结了一群主体力量,趟出了一条新时代振兴乡村文化、培育乡风文明的现实路径。乡风文明建设让运城广大农村地区逐步焕发新的气象和生机,绘就富足多彩、幸福文明的乡村新风。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志峰说:“道德就是竞争力,人心就是生产力,运城从乡风文明建设破题,将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的种种问题,为我们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铸就强大的精神力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