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农业路在何方——访中国农垦节水农业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尹飞虎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震 字号:【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我国水资源总量仅占世界的6%,人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近年来,伴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保障农业灌溉用水的难度不断增加,农业用水资源紧缺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旱灾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严重,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越来越大。由此,发展节水农业非常有必要。

  从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引进滴灌技术,90年代开始自主研发节水农业相关技术设备,再到如今,我国的节水农业取得长足发展。40多年发展历程,既有成就,又有“烦恼”。那么,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如何?又面临什么问题?未来之路在何方?近日,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中国农垦节水农业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尹飞虎。

  记 者:请问您如何定义节水农业?当前发展节水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尹飞虎:节水农业涉及科技、工程、农艺、生态、环境等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配套完善的设备、技术、人才、机制支撑,以及规模化的土地、组织化的生产经营。节水农业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衡量节水农业的标准是作物的产量及其品质,用水的利用率及其生产率。节水农业的形式主要有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生物型节水和管理节水等。

  滴灌是目前最有效的节水灌溉方式之一,是按照作物需水要求,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毛管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需要的水分和养分一滴一滴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土壤中的灌水方法。滴灌施肥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最先进的精量灌溉、精准施肥技术。它利用滴灌设施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供给作物所需的水分、养分,并使其限定在作物有效根域范围内,实现对供给的水分和养分及作物个体和群体的有效调控,旨在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将所需的不同养分和水分多次小量供给,肥水均匀浸润在特定区域的耕层内,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达到节水节肥、高产高效的目的。该技术源于以色列,已在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农业农村部提出到2020年,我国农业要实现“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化肥、农药用量实现零增长”。同时,我国仍然面临着要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滴灌和水肥一体化将有利于解决控水减肥与粮食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对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并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滴灌技术可节水50%以上;单位面积粮食作物增产20%以上,水产比提高80%以上;单位耕地的播种面积增加5%~7%;单位面积等产量的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30%以上,有效降低了农田和食品的污染源。

  记 者:请介绍下我国节水农业尤其是滴灌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国农垦节水农业产业技术联盟的成立对于发展节水农业有何意义?

  尹飞虎:20世纪60年代,以色列人创造了滴灌技术,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滴灌系统。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滴灌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灌溉设备和配套技术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基本形成了国内具有区域特色的滴灌技术体系。

  1996年,新疆建设兵团引进以色列成套滴灌设备,将滴灌技术与地膜覆盖技术有机结合,创造了膜下滴灌技术。随后研究了在滴灌条件下不同作物的需水需肥规律及高效灌溉制度、随水平衡施肥与水肥一体化耦合技术、化学调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不同土壤质地水盐、养分运移规律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综合防治技术,作物需水预测预报及农田灌溉调度管理、水库群灌优化调度等关键技术,形成了以棉花、加工番茄、瓜果等作物为主体的滴灌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同时,开展了滴灌技术在粮食作物上的应用研究,逐步使滴灌技术的应用由棉花扩展到玉米、小麦、甜菜、向日葵等作物,而且应用地域范围逐步扩大,由新疆逐步向西北、华北、东北等地推广。

  多年来,农垦系统一直高度重视农业节水工作,并率先在大田作物推广以膜下滴灌为代表的高效节水技术,取得了节水、节肥、节药、节力和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2017年,中国农垦节水农业产业技术联盟正式成立,搭建起了垦区农场、科研院所和相关节水设备、农业投入品企业等深度合作的平台,对于加快推进农垦节水农业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能够有效调动和整合不同主体间产业资源,加快节水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有利于推进农垦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在农垦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技术和设施设备;有利于建立以生产企业、科研单位、垦区农场为主体的节水农业“产、研、推、服”一体化发展模式,建立完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有利于通过节水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促进农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

  记 者:多年来,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当今在推广节水农业过程中又面临哪些问题?

  尹飞虎: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节水农业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技术研发不断创新,推广应用不断扩大,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不断提高。但总体看,农垦节水农业发展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还远远不够,在深化发展中还面临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是经营规模的问题。在当今广大农村,土地流转的程度与节水农业的推广息息相关。土地流转得越快,节水农业就越好推广。比如,实施水肥一体化工程的土地规模最好在200亩以上。发展节水农业起点高,需要一定成本,某些地方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着一定资金、技术等经济成本的难题。

  二是技术属地化的问题。一项新技术的应用一定要经过试验、示范再推广。当前在生产实践中农业节水技术很多,比如有滴灌、喷灌和渗灌等,这些技术对不同的环境、作物的栽培模式以及在适应性方面各具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根据当地、当时农业生产的实际,采用相应的技术,通过技术集成和创新使节水技术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是创新与管理的问题。过去,我们以引进设备为主体,引进过以色列、美国等国的先进设备,并进行了吸收消化和技术改进,已能独立生产相对成套的节水设备,部分节水设备已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但总体而言,国内节水设备产品品种少、缺乏系列化、配套水平低、生产规模小,部分产品仍存在生产不规范、质量不稳定、市场混乱等现象。特别是在节水技术、节水设备的本土化、适应性方面还存在差距。

  节水不仅是水的问题,必须实行工程与农艺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目前,节水农业发展存在重工程措施轻农艺措施的倾向,忽视农艺、农机、生物、化学等措施在节水农业中的作用。另外,在行业管理上也存在条块管理现象,搞工程的和搞农艺栽培的缺乏有效衔接,农艺和工程不能配套应用,阻碍了节水农业的健康发展。

  记 者:中国农垦节水农业产业技术联盟的成立,是推进节水农业产业深化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未来,联盟会从哪些方面着力推进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

  尹飞虎:按照计划,中国农垦节水农业产业技术联盟将继续发挥成员单位在行业中的品牌和人才、技术、市场和集群优势等方面的优势,启动“全国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和“联盟培训中心”的建设、认定和挂牌工作,搭建起以农垦企业、农场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平台。同时,开展协同创新,组织开展联盟农业节水配套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积极推进节水农业产业标准的建立和完善,为国家节水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为我国节水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大力推动农业节水技术创新。根据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的需求和节水农业技术工程面临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联盟产学研结合的优势,吸取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快研发适应我国节水农业特点和需求的先进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联盟成员在节水农业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是强化对农业节水技术的培训指导。充分利用好联盟专家委员会及成员单位在节水农业方面的技术、资源和平台优势,加大对垦区农业节水技术的培训、指导服务和人才培训;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实现成员单位人才培养和人才交流;通过培训及推广转化节水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提升联盟成员节水农业水平。

  三是加强节水联盟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联盟的平台和纽带作用,加强联盟成员间的交流合作,形成有效的利益激励和共享机制,增强联盟成员的凝聚力和活力。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联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为成员寻求与外部资源合作交流,实现共同发展的机会,及时总结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升联盟节水农业科技水平。

  四是做好农垦节水农业的展示示范。把创建展示示范基地作为联盟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大力开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农业的展示示范,集成组装一批技术先进、简便实用的节水技术模式,创建一批管理规范、效益明显、可复制推广的节水农业示范区。示范区既要注重技术和设备上的先进性,又要考虑经济上的实用性,让农场职工及周边农民学得到,用得上,推得开。

  当前,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必须与实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相结合。发展节水农业旨在节本增效,地方可以将其纳入发展现代农业和实施精准扶贫等具体工作中,最终落到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来。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