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产业精准扶贫,应以项目扶持为主要手段,努力创造条件让贫困户自身能力增强,形成自主创收的开发式扶贫模式,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施连片集成开发,打造全产业链,为脱贫攻坚持续释放动能。
近日,笔者赴山东省单县黄岗镇开展产业扶贫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与当地政府、畜牧部门和龙头企业座谈,交流产业扶贫的做法与经验,研究畜牧业精准扶贫的思路和措施。总的看,黄岗镇政府与畜牧龙头企业合作、筹建精准扶贫肉鸭养殖项目,依托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探索出“政府+龙头企业+贫困户”三位一体的精准扶贫模式,扶贫项目选择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形成了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模式,脱贫增收效果较好。
产业扶贫进展和成效
单县位于华北平原中心地带鲁苏豫皖四省八县交界处,现辖乡镇22个,黄岗镇地处单县城南15公里处,全镇人口9.2万,耕地10.5万亩,以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作物为主,农业生产方式原始,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截至2018年,全镇贫困户4100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000余人,以因病致贫和失去劳动能力的中老年人为主,主要收入来自种植收入、农闲打临工、低保、养老金(60岁以上)和扶贫项目分红等。
2016年以来,黄岗镇结合本地实际,利用上级拨付各类扶贫专项资金3641万元,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70个,项目累计收益200余万元,带动2001户共3559人脱贫致富。在畜牧业扶贫方面,黄岗镇政府与本地龙头企业对接,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7个肉鸭养殖产业扶贫项目,整合专项扶贫款共620万元,建成高标准新型鸭棚8栋,在建高标准新型三层网养鸭棚3栋;同时,县畜牧兽医局筹集产业扶贫资金,在黄岗镇投资建设新型鸭棚2栋,预计年后投入使用。鸭棚建成后镇政府与龙头企业签订租赁协议,企业每年按投资额的10%支付租金,租金由镇政府分配给建档立卡贫困户。自2018年鸭棚投产以来,项目带动周边5个村613户贫困户966人脱贫增收,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贫困户有了稳定收入。黄冈镇政府与单县新希望六和饲料有限公司食品分公司签订肉鸭养殖场租赁合同,租期10年,固定了项目利润。2018年项目实施,当年获得租金35.44万元(合同约定前3年租金35.44万元/年,后7年16.2288万元/年,平均22万元/年),镇政府按贫困程度将贫困户划分为一般、相对和深度三个贫困等级,所获租金按贫困等级分配,扶贫款直接打给贫困户。调研组在常溜村了解到,贫困户从肉鸭产业扶贫项目收益500、1000、2000元不等,最高可达2900元,贫困户得到了稳定收益。
降低了生产经营风险。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由镇政府出资,企业提供建场指导(设计规模、选址、基建等),减轻了企业资金投入压力。新希望六和公司在单县建有1个饲料厂和一个食品加工厂,肉鸭产业扶贫项目为食品加工厂提供了稳定的货源。成品肉鸭经食品加工厂屠宰分割速冻,由新希望六和公司统一调配销售,解决了销售出路。同时,龙头企业是市场主体、产业体系的主力军,在资源、技术上具有天然优势,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项目交由龙头企业托管,经营风险大大降低。
推动当地肉鸭养殖产业升级。项目全部采用纯舍饲高床网养,配备全自动上料和乳头式饮水设备,2个工人即可管理1个鸭棚,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在建3栋新型三层网养鸭棚,每栋鸭棚可养肉鸭2.5万只,肉鸭单位面积饲养量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大幅提升。粪污处理采用发酵床模式,通过稻壳、粪便、菌粉协同发酵,快速转化生粪、尿等养殖废弃物,消除恶臭,实现将粪便降解无污染。
示范带动周边农户致富。近几年,受禁限养影响,肉鸭养殖量下降价格上升,规模场肉鸭净利润将近2元/只,利润可观。项目实施后,示范带动周边农户自建鸭棚养殖肉鸭。新希望六和公司以“公司+农户”模式,在单县每月签订150万只肉鸭购销合同,涉及农户100多户,其中利用扶贫贴息贷款建棚养殖的贫困户有10户。据养殖户介绍,自建鸭棚相对简易,前期投入小、经营成本低,2018年肉鸭纯利润可达2.5~3元/只,以饲养7000~8000只/棚、年出栏6批次计,一个鸭棚每年收益可达10万元以上。
当前产业扶贫面临的问题
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黄岗镇主要是家庭劳动力不足,或是因病致贫,老年人和重病户较多,因年龄大、身体状况差等无法从事劳动发展产业。与贫困户聊天发现,大多贫困户思想观念陈旧,干事创业意识不强,加上生产经营能力较差,主动学习新技术能力弱,更注重眼前利益。因此,单靠注入资金,让贫困户单打独斗发展产业,存在很大困难。
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带动产业发展能力有限。调研发现,大部分贫困村基础薄弱、资源贫瘠、村干部观念落后,集体经济收入很少,“空壳村”的比重高。一是集体无自身经营收入,主要靠镇划拨办公经费维持运转。二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少“能人”,很多有经济头脑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三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缺少可利用资源,多数村将集体土地、山林等资产全部包产到户或租赁,导致集体资源利用率较低,个别甚至无集体资产可用。
脱贫容易致富难。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深入,各项扶贫政策不断落地,有力促进了贫困户增收,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调研发现,贫困户王君兰家2口人,2018年人均年收入4900元,主要是低保收入4320元,种植收入近1060元,养老金1320元,扶贫项目收益分配2900元,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扶贫项目虽为贫困户“输了血”,但贫困户并未真正参与到项目实施过程中,自身“造血”能力没有提升,致富奔小康难度大。
养殖产业扶贫项目用地难。随着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畜禽养殖用地需求增加。在单县调研发现,开办养殖小区需要申请设施农用地,由于土地指标严重紧缺,在禁养、限养区外,只有林地、滩涂地和荒地可用,可发展养殖业的土地有限。加之养殖场选址要求远离居民区、主要干道及水源地,多方限制条件制约了养殖业扶贫项目的发展。另外,据当地养殖企业反映,修建蔬菜大棚用地获批较易,而修建养殖大棚获批却难度很大,同为农业用地,境遇完全不同。
推进畜牧业精准扶贫的几点思考
通过调研发现,产业扶贫已成为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的根基,是贫困户精准脱贫的重要依托。今后开展产业精准扶贫,应以项目扶持为主要手段,努力创造条件让贫困户自身能力增强,形成自主创收的开发式扶贫模式,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施连片集成开发,打造全产业链,为脱贫攻坚持续释放动能。
强化地方政府引导。地方政府是扶贫攻坚的主力军,也是扶贫资金的主要来源。要加大财政资金对养殖业扶贫的投入,适度提高养殖业资金占比,平衡种养关系。重点支持养殖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和养殖技术推广,推动特色品种和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因地制宜细化、完善扶贫产业发展的土地、财政、金融、税收等支持政策,重点解决用地难、水电道路等设施配套不足及营商环境欠规范等问题。
科学谋划产业扶贫项目。产业扶贫要让贫困户长期受益,必须要扶持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而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条件,是做好产业扶贫工作的基础。产业扶贫项目遴选要科学可行,必须要做好充足的技术论证、市场调研、环境评价和效益分析,还要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等相衔接,避免盲目投资,仓促上马。同时,还要考虑项目收益的可持续性,确保帮扶项目的持续增收。
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脱贫增收。畜牧行业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实施产业化扶贫、带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不可替代的市场主体,要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构建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公司(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与贫困农户、扶贫资金有机结合起来,使新型经营主体成为项目实施和资金周转的有效载体,促进扶贫工作市场化运作。同时,产业扶贫增收的关键是解决产品销售问题,要协调产品对接,延长产业链条,为扶贫产品解决销路问题。
扶持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调研中发现,常溜村部分返乡青年在村内创办了腐竹厂和家具厂,吸引了数名村民就业。返乡创业青年具有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富有激情等优势,他们结合各自所长,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可通过吸纳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脱贫,地方政府应为返乡创业青年参与扶贫提供全方位支持。建议通过实施创业补奖政策、提供资金信贷支持、典型表彰激励等措施,帮助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让返乡创业青年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
扶贫先扶志消除精神贫困。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必须依靠内生动力的增强和发展能力的提升。对于习惯“等靠要”和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户,要强化精神帮扶。一是树立脱贫典型,以点带面,发现、总结、推广、宣传扶贫、脱贫典型人物事迹,让脱贫户宣讲自己的“致富经”和“创业史”,从而形成榜样示范效应,提振脱贫信心。二是充分利用“村小”“镇小”等学校这一平台,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脱贫攻坚政策宣传教育和引导,用孩子的言行影响带动长辈励志脱贫。
(作者单位:全国畜牧总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