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生态引领 推动农牧业转型发展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盟委书记 张恩惠 字号:【

  编者按:内蒙古兴安盟是传统的农牧业大盟,农牧业增加值占全盟地区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农牧民人口占全盟总人口的六成以上,“三农三牧”工作在全盟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兴安盟迎来了现代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全盟上下努力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促进增收为目标,以农牧业现代化、绿色化、可持续化和信息化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牧业大盟向农牧业强盟转变,全盟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得到了有序推进。本期特别约请兴安盟盟委书记张恩惠和所辖旗县区的负责同志谈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兴安盟是传统的农牧业大盟,农牧业增加值占全盟地区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农牧民人口占全盟总人口的六成以上,“三农三牧”工作在全盟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兴安盟农牧业综合优势明显,地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属于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源头,生态环境良好,农牧业资源丰富,全盟森林面积2800万亩、草原面积4500万亩、耕地面积1600万亩、水资源总量50亿立方米,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潜力。一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兴安盟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突破,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强力拉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全盟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牲畜存栏量稳定在1100万头(只)以上,“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到268件。兴安盟绿色优质农畜产品知名度大幅提升,并成为国家重要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但由于历史原因,兴安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欠发达的基本盟情没有变,特别是作为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牧业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农村牧区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解决兴安盟“三农三牧”问题,推进全盟农牧业现代化是兴安盟委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领会精神实质,把握精髓要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三农三牧”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提高对“三农三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三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狠抓落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找准推动兴安盟农牧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不断巩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全力开创兴安盟“三农三牧”工作新局面。

  构建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农牧业发展效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基础、调优结构、延伸链条、促进融合,全面提高农牧业产业质量效益。一是巩固提升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基本草原的基础上,全面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通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等项目,巩固和提升全盟农牧业生产能力。“十三五”期末,全盟计划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60万亩、总面积达到650万亩,新增草牧场灌溉面积30万亩、总面积达到80万亩。二是全面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资源禀赋特点,按照“稳粮优经增饲草”和“稳羊增牛扩猪禽”的思路,改变兴安盟农牧业玉米“一粮独大”和羊“一畜独大”的单一种养结构,持续推进“米、菜、油、糖、猪、禽、牛、羊”等八大主导产业全面发展,促进全盟农牧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是大力推进产业转型。依托内蒙古大草原天然生态品牌优势,扩张提升以牛羊为重点的畜牧业,抢抓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积极发展生猪、肉禽养殖业,提高畜牧业效益,将大农业产值中畜牧业比重提高到50%以上;着力培育水稻、甜菜、粮油等优势种植业,抓好百万亩水稻、百万亩薯菜、百万亩油料、百万亩甜菜等四个优势特色种植基地建设,将农作物种植面积中优势特色品种种植比例提高到40%以上。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兴安盟特色优势农牧业产业做大做强。四是积极优化产业布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重点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原产地农产品核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肉牛养殖示范带、优质改良肉羊示范带和现代农牧业园区的“三区两带一园”建设工程,在最适宜的区域规划生产最优质的产品。五是着力推动产业融合。立足绿色资源优势和现有绿色产业基础,以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为主攻方向,大力引进和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支持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十三五”期末,将全盟全部工业产值中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值比例提高到35%以上。抓住自治区实施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和“旅游+”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休闲农牧业、观光农牧业、生态农牧业、体验式农牧业等产业,推进农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推广政府引导合作社联、政府搭台企业联、政府助力金融联的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主体的带动作用,引导更多的农牧民进入产业链稳定增收。

  构建农牧业生产体系,提升农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农牧业现代化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牧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一是积极推广农牧业机械化。加强现代农牧业机械的普及推广,推进农牧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有效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三五”期末,将全盟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85%以上。二是不断推动农牧业科技创新。加强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和兴安盟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农牧业适用技术的研究,培育和发展农牧业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增强兴安盟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深入推进农村牧区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化、体系化建设,建立以科技示范户为纽带连接周边农牧户的农牧业技术传播网络,推进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为农牧业现代化提供支撑。三是全面加强农牧业环境保护。引导农牧民使用生物农药和兽药,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加强废弃农膜、秸秆和牲畜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农牧业面源污染,保护好兴安盟有机、绿色的土地,水源和气候环境。“十三五”期末,将全盟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农牧业用水比重降到60%以下。

  构建农牧业经营体系,扩大农牧业发展规模。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大户等经营主体,推动企业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家庭经营共同发展的农牧业经营方式创新。一是不断完善农村牧区土地制度。巩固和完善农村牧区经营制度,严格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将农牧民土地流转和培育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相结合,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在资金奖补、金融贷款、税费优惠、项目支持等方面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鼓励发展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三是有效加强农牧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加快培育农机服务、土地流转、配方施肥等农牧业服务,支持开展粮食烘干、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服务,促进农牧业生产规模化发展。围绕农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产业,支持电子商务向农村牧区延伸发展,巩固和提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和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有效促进农畜产品的销售,将线上交易总额提高到15亿元以上。四是全面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的意见,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牧民培育为主,兼顾专业技能和专业服务型培育,大力开展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切实提升农牧民生产经营技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农牧业发展需求。

  推进农牧区脱贫攻坚,补齐小康社会建设短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和首要政治任务,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要求,举全盟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与国家和自治区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一是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新模式。深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分类扶持模式,进一步提升产业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较强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人口,实行“政府出单补贴、贫困户点菜受益”的“菜单式”扶贫模式进行扶持;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资产入股获得固定收益来稳定增收的“资产收益式”扶贫模式进行扶持;对于无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人口,采取将土地、牲畜、机械等生产资料委托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代耕、代养、代管的“托管式”扶贫模式进行扶持。二是全面拓宽贫困户增收新途径。启动实施“千村千社示范工程”,引导规范合作社1000个,实现“一村一社一产业”,带领贫困户发展稳定增收产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带动农牧民发展生产、稳定增收。三是有效巩固脱贫成效新机制。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任务,精准落实兴安盟创新出台的产业增收、危房改造“两挂车”和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活救助“三张网”政策措施,特别是将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全面推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先贷再补”的奖补机制,积极调动贫困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全面提高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养“三农三牧”工作队伍。以提升组织能力为重点,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培养造就服务“三农三牧”的一流队伍。一是切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实行农村牧区基层党建主要职责与基本任务清单制度,通过综合考评和激励问责,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二是全面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分层分类、精准实用、按需施训”的原则,以旗县市为单位,开展派驻干部、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农牧民党员、农村牧区致富带头人、实用技术人才、大学生村官的学习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对嘎查村带头人队伍进行集中摸底排查,逐村开展分析研究,把真正有觉悟、有能力、有办法、公道正派的农牧民党员、致富带头人推选到嘎查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干部的岗位上来。对于思路不清、能力不足、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的坚决调整撤换。三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结合结对帮扶、“五个一”帮联、示范引领等活动,发挥旗县市、苏木乡镇和派驻干部的作用,帮助嘎查村选准路子,助推项目建设。同时,通过“明晰产权、规范管理、完善经营”,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合理使用收益,形成良性增长机制。四是积极培养致富能人。组织开展“党员创业带富”行动,启动“致富带头人”培养计划,以嘎查村为单位,选择一批党员致富能手和带头人,从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和支持党员领办创办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发展特色产业、农畜产品电子商务,每年培养致富带头人1000人,“十三五”期末达到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党员都有脱贫攻坚致富项目、每个贫困嘎查村都有党员致富带头人,聚点成片、以点带面,形成示范辐射效应。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