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财政支持农业生态建设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总结经验,锐意进取,深化改革,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支持农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部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始终把支持农业生态建设放在财政支出优先安排的重点领域,为我国生态保护恢复做出了应有贡献。
农业生态建设财政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初步建立,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前提下,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加快推动落实相关农业补贴政策改革,把政策目标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生态并重上来。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突破,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试点累计形成地下水压采能力38.7亿立方米,湖南省长株潭地区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实施面积272万亩,支持全国规划实施退耕还湿面积76.5万亩。山水林田湖草支持保护体系全面建成,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4240万亩并扩大规模,天然林保护面积29.66亿亩,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面积38亿亩,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实施面积1200万亩,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河流重点县综合整治。农业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日臻完善,对13.6亿亩国家级公益林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沙化土地实施封禁保护面积达133万公顷,探索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农村环境整治扎实推进,支持河北等16个省(区)的51个畜牧大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选择农作物秸秆焚烧问题较为突出的部分省区启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
农业生态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五年来,中央财政立足财政职能,争取增量,盘活存量,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完善财政支持农业生态建设投入使用机制。2013-2017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6592亿元,支持农业生态建设。其中:安排4111亿元支持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安排1011亿元支持草原、耕地、渔业资源保护和农村环境整治,安排1470亿元支持水利生态建设与保护。在着力扩大生态修复面、织密生态保护网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支持重点,聚焦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全覆盖和草原生态补奖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三项工程支出共计3359亿元,占同期农业生态建设投入总规模的一半以上。同时,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健全投入引导机制,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支持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建设,构建政府加大投入、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让更多力量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中。
农业生态领域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中央财政认真贯彻落实《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累计安排134亿元支持国有林场改革,并推动重点国有林区以全面停伐为契机,改革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将其承担的社会管理、森林资源管理和采伐经营的职能尽快转变成森林资源管理和为林区提供公共服务,保障林区干部职工的基本生活,维持林区社会稳定。支持重点国有林区金融债务化解,对与停伐相关、为维持林区正常运转产生的债务安排贴息补助。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支持开展105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选择宁夏、陕西等6个地区,探索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确权和水资源确权的路径和方法,支持开展水流产权确权试点。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要求,积极支持大熊猫、东北虎豹、祁连山、三江源等国家公园试点实施方案或规划编制,加强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促进提升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支持搭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平台,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推动建立生态保护脱贫机制,支持贫困县采取政府购买劳务的方式,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作为生态护林员,精确瞄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把支持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增加收入有效结合起来,实现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双赢。
财政支持农业生态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农业生态建设领域的相关专项资金均纳入统筹整合范围。总体思路是,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在稳定中调整”,充分发挥各级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分类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建立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覆盖财政支持农业生态建设相关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体系,加强绩效管理,将绩效目标的要求贯穿资金使用管理全流程,先后对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补助资金等实施绩效评价,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准确把握当前农业生态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只有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准确把握农业生态建设领域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学习领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内涵和要求,才能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农业生态建设政策体系,推动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深刻认识农业生态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在我国发展史上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已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生态建设成效显著,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全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不断推进,环境状况逐步改善,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各地各有关部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逐渐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逐渐提高,绿色生活方式逐渐普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印发,搭建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标志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已经初步完成。但我国生态保护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资源的稀缺性、污染的严重性、过度开发的破坏性长期存在,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固化,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弱化,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求相比有很大差距。农业生态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处于重要机遇期和窗口期。
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生态环境问题正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中最突出的方面,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焦点所在。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并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新的目标、任务、举措,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全面掌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自然以和谐、美丽,为子孙后代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奋力推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农业生态建设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支持农业生态建设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持续加大对农业生态建设支持力度,研究完善符合农业生态特点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把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乡村振兴战略统领财政支持农业生态建设工作。当前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攻坚期,要结合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体现到工作实绩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此,在农业生态建设上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综合账,要把支持乡村振兴和加快美丽中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生态宜居是关键要素之一。要充分认识,农业是生态产品的主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可持续。
加大农业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一是大力支持实施农业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统筹考虑人员变动、物价水平、财力可能等因素,研究适当、适时提高相关补助标准,继续支持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逐步把所有天然林纳入保护范围。推动加快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支持将符合条件的陡坡耕地基本农田调整为非基本农田的耕地、陡坡耕地梯田、重要水源地坡耕地、严重污染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研究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长效机制。继续大力支持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二是积极支持农业生态保护体系建设。支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培育,加快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维护国家森林生态安全。推进荒漠化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健全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三是有序扩大轮作休耕试点。深入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在对试点成效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扩大在地下水超采区、重金属严重污染区、石漠化地区等生态严重退化区域休耕范围。
切实推进绿色发展。一是贯彻落实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到2020年,实现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促进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利用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基本建成。二是促进乡村生态宜居。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各地打造种养结合、绿色循环的乡村田园生态体系和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建设一批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相融的美丽乡村。三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支持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推进国家节水行动,大力实施农业节水战略。继续支持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四是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加强水土保持建设、江河流域系统整治、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修复,扎实做好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美丽中国提供支撑。
着力解决农业生态领域突出环境问题。一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试点成效开展考核评估,并根据考核评估结果,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适当奖惩,推动发展农牧结合的循环农业。二是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围绕构建京津冀一体化生态安全屏障,提高周边省份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农村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公益项目建设,着重解决目前农村面临的环境突出问题。三是完善土壤污染修复政策。总结提炼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技术路线,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完善相关扶持政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