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户的大期待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锦华 字号:【

  年年走基层,年年都有新故事。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生态,乡土乡愁乡贤,阡陌之间,在透红的灯笼和春联中,祖国广袤大地弥漫着节日的欢悦。

  又到一年春节时。本刊连续第11年推出“春节回乡见闻”专题报道。记者奔赴山东、西藏、辽宁等地,与老乡唠家常、叙农事,用笔墨和镜头捕捉农民真实的心声与愿景,感受新农村的时代脉动。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工作在基层,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来看看老乡们对乡村振兴的所盼所感,所想所干,一起来看看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图。

  新春佳节回乡省亲,拜年之余少不了聊聊农事。鲁西北的小村庄是传统农区,自20世纪90年代棉花效益大幅降低后,农民便改种玉米小麦,从播种到收割主要靠机械,家庭收入靠外出务工。和全国其他农区一样,留在村里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孩子。“空心化”持续一年又一年。

  农民的小日子:“农活越干越少,日子越过越好”

  60多岁的刘华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庄稼汉,这几年家里光景越来越好,幸福感也越来越强。全家6口人,如今只剩下4亩地。“孩子们户口迁走,我家少了一半耕地”。但对他来说,这种“减少”是幸福的。“四个孩子全在济南和青岛买了房,安了家。今年回来,看我们屋里没有暖气,就给添了空调。”老两口的幸福荡漾在眼尾和嘴角。

  “现在农民好当,农活都靠机械,给人付钱就行了。虽然种地挣不了什么钱,但很省劲啊。”农机的普遍应用使农民从繁重的农活中解脱,而农机的社会化服务又大大地帮助小农户走近了现代农业。

  “种地不挣钱,为啥不流转出去?”听罢,他便开始算账。“种子化肥每亩地一年330块左右,浇水打药一亩地一年110元左右。播种和收获都靠机械,种一亩给人付25元,收小麦一亩70元,收玉米一亩90元,秸秆还田翻地一亩100元。”算下来,总计一亩地成本为750元左右,而收成是玉米小麦各约1000斤,能卖到1800元,所以去年种地的纯收入为一亩地1050元左右。

  “流转给大户代管,一亩收入400元左右,四亩地就比自己种少挣2400块。又不影响打工,还是留着吧。”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低导致土地流转价格低,所以像刘华这样考虑的农民在当地仍是大多数。“我们农村人的日子好不好主要靠打工,更大的指望在下一代身上。”

  农机手的无奈:“农机服务利润低,创新思路求发展”

  50多岁的赵国是村里经营农田托管的能人,夫妻俩在2012年购得一台小型联合收割机,做代耕代收,最近几年开始从事农田全程托管,去年托管面积达到50多亩,每亩付给农户400元。两口子为了节省成本,起早贪黑地忙活,只在收获时偶尔找亲友邻居帮忙。“每亩地每年纯收入最多能挣500块。”他直言,托管业务一年只有2.5万元收入。“到外面打工能多挣点,但是老人和孩子就没人照看了。”

  “有没有想过扩大面积?”赵国坦言:“再扩大面积我们两口子就干不过来了,如果雇人就多了一笔支出,而且雇工没有自己干出活,不划算。”其实,赵国早已盘算清楚,50多亩是他们夫妻俩经营利润最合适的规模。“另外,村里有托管意愿的差不多就这些,其他人还是愿意自己种。”他告诉笔者,若一定要扩大规模除非贷款买大马力农机,去别的村子“抢生意”。

  然而,这条路也走不通。“现在普通农机已经不稀奇了,竞争激烈,若买大马力农机就得贷款,但是农田托管利润太少,不值。”赵国说,若增加投资,他会选择其他利润率更高的农业项目。农田全程托管是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创新模式,像赵国夫妻俩这样经营一台拖拉机,容易起步,投资少,但也极为辛苦。土地不能连片、机械无力增加、成本难以压缩,种种原因导致农田托管利润有限、规模难以扩大。

  赵国算是村子里有头脑有魄力的能人,但他没少念叨邻村最早靠着农机致富的殷磊。“他头脑灵活,农机服务干得早,前几年可是挣着钱了。”

  “我2005年就买了俺村的第一台拖拉机,花了5万块。”殷磊刚买的小轿车停在门口,看得出家底殷实。2014年,他又以8.5万元购买了一台(谷物/小麦)自走式收割机,以每亩地60-70元的价格(倒伏的麦地需要每亩100元)为周边约300亩小麦提供收割服务。

  “现在做农机服务的利润比以前差远了。2005年刚开始干的时候,收一亩地也要40-50块,全村800亩地都靠我收。”然而,今非昔比,目前全村共有四台拖拉机。“现在一年收割300亩麦子要用柴油800升,共4000元,每年保养一次2000元,农机成本一年约6000元,毛收21000元,每年纯收15000块。而8万的农机最多用8年就会被淘汰,难做。”

  从2005年到今天,殷磊深切感受到农业生产和农村的发展与变化。“怎么才能发展得更好?”“可以考虑联合起来买更大马力的机械。”但大马力机械贵,需要贷款,而且更新速度快,一个人投资有困难。

  “贷款买农机可不好办啊。”他说,农村贷款要托关系,虽有联保免抵押贷款政策,但共担风险的联保人却不好找,而且利息也不便宜。所以,他选择自掏腰包。笔者问到农机补贴,他说,“我2014年买的农机是8.5万元,除了培训费、驾驶证费用等等,到手补贴才3500多块,跑手续还耽误三个工。”据他和赵国反映,农机补贴政策虽好,但农机售价由经销商说了算,在高价面前,补贴的刺激效果显得非常有限。

  “凭个人力量做代耕代收已经过时了。”殷磊说,“农机服务利润低,得创新思路求发展才能跟上时代。”“小农户振兴乡村?太难了。得靠合作,还得靠国家支持啊。我们附近有个村支书叫樊斌,发起了合作社,人家那机器全是大马力,流转规模大还享受国家补贴。”言谈间,看得出殷磊心生羡慕。

  合作社的渴望:“乡村振兴最缺的还是科技和人才”

  樊斌很能干,2014年发起了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大家眼中振兴乡村的带头人。“我们在种植专业合作社之外又新成立了农机服务合作社,向农民提供深耕旋耕服务,深度能达到45厘米,旋耕一亩地费用是90块,国家有补贴深耕免费服务,算下来农民还是划算。”樊斌告诉笔者,合作社有大型拖拉机5台、大型收割机8台、深耕犁4台,另外还有播种机、施肥机、喷防设备等几十台套。合作社不仅作为全省的先进典型享受了国家补贴,他本人还到北京参加过农业部的培训,很是自豪。

  目前合作社流转了1700多亩耕地,而连片成方的只有600亩,用来做试验田,搞育种。由于合作社流转规模大、合同时间长、享受国家补贴,每亩流转费达到了700-800元。樊斌坦言,“地租较高,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只能勉强维持运营。幸亏我懂农业有窍门,节省一些农资成本,否则,外行来做肯定不挣钱啊。”

  “合作社提高效益最大的障碍就是土地不连片。”据他介绍,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作用还得靠土地连片,而连片的障碍是一部分农民缺少好的就业机会,更愿意自己种。“都守着一亩三分地,舍不得自己种多挣的那几百块钱啊,还是得创造就业机会,让农民有新的增收渠道。”

  “您觉得乡村怎样才能振兴?”

  “乡村发展很被动,光靠传统种植肯定不行,得搞点效益高的项目。但大多数小农户缺少发展思路,个别人有点思路想发展高效农业,还缺少技术和人才,也不懂市场。”樊斌直言,思路、科技、人才、市场,农村发展困难一环套一环,仅仅靠农民靠农村很难突破。

  他还说,合作需要继续扩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走三产融合的路子才能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归根结底,乡村振兴最缺的还是科技和人才。不论是农业院校的技术人才还是懂市场的商业人才,都缺,特别需要有人才来帮我们发展一村一品。”

  小农户的期待:“盼着现代化的养殖场能建好,我们好搭车”

  对于缺少技术和人才支撑,刘华的弟弟刘德深有感触。“去年口蹄疫病、病毒性腹泻、肺炎,各种猪病爆发,我家的大小猪死了40头。”说起去年的损失,养了十几年母猪、繁育猪仔的刘德心疼不已。简易的农家猪舍,五头母猪的规模,两年下五窝猪仔,能活三窝就挺好——这就是小农户刘德的养猪路。

  “最怕猪得病,一得病就没治。猪仔的存活率大概是60%吧。”由于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更缺少现代养殖设施,刘德的养猪事业一直不温不火。“得了病就去镇里的兽医站买点药,效果一般不咋地。”他说冬天是最危险的时候,“等天气一暖,有多少猪仔就有多少钱。”

  说起农村产业兴旺,刘德非常有感触。“还得靠现代技术,靠我这样的老办法肯定不行。听说有个浙江人要来我们这里盖现代化的大型养殖场,两个猪场一个鸡场,到时候就有专业兽医了,可以去找人家帮忙,或者干脆去那里找点活干。”刘德对产业兴旺的期待是搭上现代化养殖场的顺风车。“盼着现代化的养殖场能建好,我们好搭车。”

  “我就养5头母猪,属于小打小闹,没想过扩大,能赚一点是一点。”刘德的话,是像他这样的大多数小农户的真实告白。“农民自己投资不起,也承受不起风险,还得靠政府引进大企业带动我们。”说完,刘德看向旁边的大哥刘华,二人相视,频频点头。

  不论是守着小日子的刘华、只养5头猪的刘德,还是另寻门路的赵国与风光不再的殷磊,抑或是合作社的领头人樊斌,他们都是乡村的主人,是乡村振兴路上最平凡的参与者。也许他们被认为能力不足或是魄力不够,难以担当振兴乡村的大任,但他们对家乡充满眷恋,对土地充满热爱,更对国家政策充满期待。

  (文中出现人名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