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大逻辑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浙江省农办副主任 蒋伟峰 字号:【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一个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新的“三步走”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系统逻辑、价值逻辑、方法逻辑,把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落到实处。

  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

  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是我国的最大国情。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但是里面包括相当一部分没有在城镇落户的人,我国户籍城镇化率是41.2%,但实际情况到底如何还有待考证。浙江省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8%,但户籍城镇化率只有45%左右。不管哪个数,农村人口均未过半。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农业农村的发展、农民的需要无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2017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1;浙江作为全国倍差最低的省份,这一数值也在2.05,远远低于世界公认的1.5左右的合适范围。更不要说,我国还有3000多万的贫困人口,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如果一边是现代化的城市,一边是衰败的乡村,这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农业农村现代化滞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最大短板。应该看到,农业农村农民在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工农产品的“剪刀差”,土地征收的“级差”,金融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存贷差”,劳动力流动的城乡“逆差”,造就了中国的迅速崛起。农业农村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已经日益成为科学发展的绊脚石。

  乡村振兴的系统逻辑

  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新的20字构成了一个层次递进、逻辑严密,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又各有侧重的完整系统。

  产业兴旺是排在第一位的,是发展基础,是首要任务,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所以乡村振兴首先是农业振兴、产业振兴。要完善现代农业的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的有效供给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要加快拓展农业的多样性多功能性,全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要持续培育农业农村产业新动能,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加快转化为美丽经济。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

  生态宜居是最大期盼,是当前最突出最需要解决的民生实事,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生态乡村做贡献,美丽乡村建设一直在路上。要以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为龙头,推进美丽庭院、精品村、示范乡镇、风景线创建和小城镇整治,形成全域规划、全域提升、全域建设、全域管理的大美格局。要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质量,坚定不移推进脏乱差治理,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基本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村庄覆盖,巩固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行维护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农村劣五类水剿灭战,统筹实施河道治理等工程,打好治污泥歼灭战。要深入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工程,全力打好城乡治危拆违攻坚战,因地制宜加强农房建设管控。

  乡风文明是内在要求,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农村最本真的体现,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没有和谐文明的风尚,乡村就算不上振兴;没有浓郁特色的乡土文化,乡村振兴就会失去灵魂;没有优良的精神文明引领,乡村振兴就有可能偏离方向。要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力、凝聚力和推动力,不断提振农民群众的精气神,为美丽乡村注入美丽灵魂,让乡村越来越有内涵。要弘扬时代新风,加强家教家训家风建设,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切实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创业致富能力、民主法治观念,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要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发挥文化礼堂主阵地作用,大力推动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加大农村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要彰显和弘扬农耕文明,传承保护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原真保护、活态传承、科学利用,促进历史文化村落可持续发展。

  治理有效是重要后盾,是新时代能否实现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安定有序的重大考验,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这就要求在理念上真正实现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的转变,在体制上要加强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在主体上要在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的同时,更多地发挥其他组织包括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在方式上要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构建“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在手段上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不断创新机制实现智慧化管理。

  生活富裕是根本目的,是最终追求,是终极目标,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以保障和增进农民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急事难事烦心事,加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深入推进医疗服务“双下沉双提升”,大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水平,全面繁荣农村文化,切实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

  乡村振兴五句话的总要求,隐含了乡村的五大价值,即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生活价值,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乡村越来越成为生产生活的新空间。

  乡村的生产价值是基础价值,最重要。几千年小农生产的格局,几千年农业文明的熏陶,让农业生产成为乡村的基本功能。同时,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随着工业文明的辐射,也在乡村地区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让乡村成为一片发展的热土,农民收入一改以往农业收入占大头的结构,工资性收入迅速增加。随着消费的升级、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猛,农村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乡村经济日趋多元化,乡村的生产价值将被重新定义。

  乡村的生态价值是优势价值,最具潜力。乡村的良好生态环境是区别于城市的重要特征,乡村是生态供给的主要力量。要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重视解决乡村突出的环境问题,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乡村的文化价值是传统价值,最能打动人。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优秀的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山水风情自成一体,村落农田相得益彰,乡风民俗丰富多彩,乡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言一行、一节一庆,都被赋予悠长的文化意韵,彰显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怀。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最深沉的自信。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鲜活的乡土文化传下去,赋予他们在新时代的新内涵。

  乡村的社会价值是重要价值,最广泛。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小规模的经营方式,形成了农民聚村而居的社会格局。这种村落式的布局,是东亚各国区别于世界其他农业国家的显著特征。农民在乡村一起生长,彼此熟悉,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城市的乡村熟人社会,和一套适用乡村熟人社会的教育治理方式,潜移默化上千年,内化为乡村人的社会行为准则。基于血缘、地缘关系构建的社会,具有稳定性,而这里隐含的价值在人口流动加剧、社会价值多元的当下,有待深入挖掘。

  乡村的生活价值是核心价值,最具体。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生活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的,农民没有明确的朝九晚五时间观念,但有严格的春夏秋冬季节约束,这一切都是基于传统的农业生产。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乡村的生活格局不断开阔,各类人员、各种方式涌入农村,乡村生活日渐丰富。随着城市病的出现,人们开始思考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乡村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别致生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古人描绘的乡村田园慢生活,重新成为现代人的追求。这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大机遇。

  乡村振兴的方法逻辑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和政策体系,推动各项战略措施落地生根。

  明确乡村振兴的战略安排。按照“两个一百年”战略安排,乡村振兴战略安排分三步。第一步,到2020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绿色农业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美丽乡村升级版基本建成,城乡居民收入、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差距进一步缩小,广大农村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到2035年,乡村振兴目标基本实现。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引领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和质量效益明显增强,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新时代美丽乡村全面建成,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走在前列,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第三步,到2050年,乡村振兴目标高水平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跻身世界一流,新时代美丽乡村全域建成,农民群众共同富裕高标准实现,城乡实现一体发展,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高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

  明确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的改革导向。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根本还是靠深化改革。要完善顶层设计,鼓励基层创新,形成农村改革的组合效应、联动效应、整体效应,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要牢牢把握处理好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这一改革的主线,统筹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金融体制、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财政投入机制、“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等改革,全面激发农村活力,不断增进农民权益。特别是要做好“宅基地”这篇文章,探索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完善农村空闲宅基地和空闲农房政策,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

  明确乡村振兴的工作体系。要建立乡村振兴科学的指标体系、务实的责任体系、管用的政策体系和有效的评价体系,推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完善工作载体和平台,谋划实施一批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民生改善项目、重大环境整治项目、重大社会治理项目。坚持典型引路,鼓励先行先试,安排不同地区、针对不同类型有序开展乡村振兴试点示范。科学谋划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制定乡村振兴地方性法规。

  明确乡村振兴的要素保障。要深入推进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在乡村的落地,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农业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推广服务能力,加快完善农村人才培育体系,用乡村丰富的创业机会吸引人、良好的生态环境留住人、浓郁的乡情乡愁召唤人,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与人才保障。要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确保财政投入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探索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的路径和方式,引导更多的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投向乡村振兴。

  明确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动摇,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建立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度。各部门都要各负其责,更大力度地将资源和要素配置到乡村振兴,更大力度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凝聚起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切实转变工作作风,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铁军。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