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 品牌化 良种化 智能化——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与路径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时代,广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及更为复杂的挑战,要立足省情农情,顺势而为,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国际化视野谋划广东特色农业现代化格局,推动国际化、品牌化、良种化、智能化,加快广东农业现代化建设,将广东打造成为热带亚热带高效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对外开放合作先行区、全国生物农业创新集聚区、全国农业可持续优化发展区。

  当前,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正处于补齐短板、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发展内涵的深刻变化,遵循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要加快实现由规模快速扩张为主向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阶段转变,大力推动农业国际化、品牌化、良种化、智能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国际化

  进一步巩固“桥头堡”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是农业不断国际化的过程,农业国际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广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随着“一带一路”倡仪的推进,广东的对外贸易战略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有利于开展农业对外合作。广东全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居全国第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数量也位列各省前茅,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广东农业领域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明显严重滞后,而且以香港、澳门和台湾为主要来源地的外资更愿意以外资独资企业的投资形式投资,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领域,而对农产品新技术、新品种开发研究领域则较少投资。在农业“走出去”方面,培育发展农业跨国公司方面已具备良好基础。涌现出广垦橡胶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农业集团、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走出去”企业。但广东农业境外投资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健全的物流营销体系,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经营能力不足。

  为此,广东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要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仪,研究探索广东农业对外交流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

  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推进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动雷州半岛口蹄疫免疫无疫区建设,打造一流的畜产品生产、对外贸易和品牌创新基地。做好农业龙头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指导和服务工作,支持龙头企业申请商标国际注册,积极培育出口产品品牌。完善农产品贸易摩擦应诉机制,积极应对各类贸易纠纷。加快构建广东重要农产品监测、预警和分析体系,建设基础数据平台,建立中长期预测模型和分级预警与响应机制。

  鼓励企业向境外农产品收购、加工、物流、仓储、码头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种子、农机、农药、化肥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关键领域投资。强化企业在粮食、远洋渔业等重点产业的合作,加强农业对外推介、技术合作和培训力度,提升对外投资层次和参与运营能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和大型跨国企业。完善农业对外合作服务体系和合作机制,推进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业对外合作试验区建设;鼓励支持省内种业企业组团到老挝、柬埔寨等境外地区建立繁育种基地,推介优质良种,开展种子贸易等;提升农业国际贸易、技术合作、人才交流、资金引进、对外投资层次和水平,为实现经济走廊互联互通提供有力支持。

  实施“引进来”战略,创新“引进来”机制,促进产业素质提升。积极引进国外和港澳地区大型农业企业在广东建立品种研发和技术示范基地,支持台湾农民创业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注重引进农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科技和优质种质资源,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创新利用贷款、补偿等办法,加大国内紧缺农机装备引进。

  打造高水平参与国际农业合作的重要区域,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新的重大机遇,立足泛珠三角区域连接南亚、东南亚和沟通太平洋、印度洋的区位优势,实施区域联动发展。坚持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充分借鉴国内外如农业自贸区等农业合作交流平台的建设发展经验,加强规划引领区域合作,做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实施优势互补,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平台,在科技、产业、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加快改革,加速泛珠三角经济圈、泛北部湾经济圈和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的融合,使其真正成为中国农业走向世界的窗口。

  品牌化

  依托岭南文化创标杆

  广东省农业特色资源丰富、农产品品类繁多、岭南食材文化源远流长,要始终将品牌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广东虽然有不少优势、特色农产品,但明显缺乏享誉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品牌。目前,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均较早地进入农业产业化和品牌化时代,这些国家都把品牌建设作为参与全球农业竞争的国家战略。广东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占有率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屈指可数,需要加大力度发展一批承载岭南文化的自主品牌。

  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通过品牌带动标准化、规范化,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在品牌建设中,形成品牌发展的整体工作机制,实现部门联合、媒体联合、专家联合、社团组织联合。

  要壮大培育发展农业名牌。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培育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名牌农产品,努力打造农业品牌强省,提高广东农产品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要着力搞好农业名牌评选,促进区域特色产业升级转型,树立主要农业产业的行业标杆,使广大经营主体形成重质量、创名牌的良好氛围。要借助国家级、省级农业博览会、推介会、展会等平台,培育做大地方特色农业推介会等平台,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广视角地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农业品牌的认知,引导消费者关注农业名牌,信赖农业名牌。要引入品牌专业机构,加强农业企业品牌策划、包装、开发,走品牌强企之路,做大做强一批农业品牌企业。

  良种化

  打造“现代种业硅谷”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广东省高度重视现代种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广东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等系列政策文件。广东省政府从2013年起连续5年将发展现代种业相关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大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深化种业体制机制改革,扶持壮大种业主体,加强市场监管和体系建设。目前,广东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逐渐形成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种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今后,要继续做强现代种业,加快打造广东“现代种业硅谷”,推进广东从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跨越。加强广东特色种质资源的收集、鉴评、保护和开发利用,扶持科研院校开展现代育种技术等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加快商业化育种体系构建,推动科企合作,打造一批支撑广东优势产业发展的专业型种业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一批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和配套系。加强供种保障能力建设,支持种业企业在雷州半岛、粤北等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建设一批相对集中、长期稳定、设施先进的种子生产基地。支持建设农作物脱毒无病苗圃、特色种质资源圃、种畜禽场、保种场和国家级种公牛站。建立健全种子应急储备调控制度。加强种业贸易发展,强化种子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全省及区域性种子质量监管体系和信息追溯体系。

  智能化

  开启现代农业新阶段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速向农业产业链渗透,数字农业将开启现代农业的全新发展阶段,资本、信息、技术、人才将替代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要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共建、需求导向,创新驱动、协同共享,普惠农民、统筹规划,示范带动的原则,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全面推进农业智能化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管理和运营效率,有效促进广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业转型升级,以实现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农业。

  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加强顶层设计和技术支撑,强化智慧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启动“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建立一批省级现代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和区域示范点。认定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市、县,省市县联动,推进信息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开展物联网建设试点,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探索应用物联网技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设施农业较发达地区探索应用物联网技术开展农业生产智能化监控和灾害预警等。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建设集政务办公、信息服务、农业生产调度、农村经营管理、农业资源利用、气象灾害防御为一体,并覆盖到基层的农业信息化综合平台。

  加快发展创意农业、精准农业,实施资源整合工程,打造农业信息化“一图、一库、一网、一平台”。组织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农村基层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加速推进电子商务与交易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的创新融合。

  推进广东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创新驱动,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投入保障和人才保障,确保规划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作者:刘英杰 任昕 莫玉环 杨多阳 许斯恬 张凯)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