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田水铺 “萝卜村”诞生记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蒋钊 实习生 沈俐 字号:【

  惊蛰过后,天津市武清区大良镇田水铺村的村民们还像往年一样,来到青园蔬菜专业合作社,领取了这一季萝卜种植所需的种子。春季这一茬萝卜将在春分时节下种,村里人称“绿皮萝卜”,生长期短,口感相对辣,更受南方市场欢迎;上一茬萝卜是处暑时节下种,村里人称“黄皮萝卜”,生长期长,口感脆、甜,就是让田水铺村远近闻名的“招牌”——水果萝卜。近年来,一辣一甜的两茬萝卜,让田水铺村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萝卜”。

  田水铺村有很高的辨识度。进入武清区大良镇,在武香路上开着车,当在公路边看到一排排整整齐齐的蔬菜大棚时,就知道以种植萝卜闻名的田水铺村到了。

  “147个大棚,萝卜村诞生了”

  倒退20年,要聊点田水铺村种萝卜的事就只能算是奇闻异事了。在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农事劳动的上世纪60年代,各家地里大部分种的还都是粮食。田水铺村村民张勋在自家菜园种了一些萝卜,成熟后拉到镇集市上卖,赚了一些钱,引来了村民们纷纷效仿。田水铺村种萝卜的故事,就从这时候开始了。

  张书义是田水铺村里的“能人”。2003年,39岁的他自开始担任村委会主任起,就想为村里做一点实事。张书义在村里老人们那里,得知村里种萝卜的历史。请过来指导工作的专家也说,田水铺村的沙质土壤非常适合种植萝卜。于是,张书义下定了种萝卜的决心。短短五年时间,村民们跟着张书义,在田水铺村种上了800亩萝卜。

  张书义为村民们找到了种萝卜致富的新出路,村民们也把张书义选为了村党支部书记,张书义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2007年春天,武清区扶植各村建设蔬菜大棚。听说田水铺村分到了100个指标,张书义又动起了脑筋,“邻村家家都种粮食,不适合建设蔬菜大棚,补贴指标肯定用不完。”在知道邻村的50个指标只有3个被户里认领后,张书义赶紧跑去镇政府,争取到了这47个宝贵的指标。

  可是147个大棚怎么分,又让张书义犯了难。为此,他召集了村民代表一起想办法。“按登记先后分”“按家庭情况分”“按种植意愿分”……村民代表们踊跃发言,莫衷一是。让张书义意外的是,第二天一早村委会门外排起了长队。原来,不知道是谁散出了大棚按登记先后分的消息,听到信儿的村民都赶来排队了。

  “从村头公路两侧往里排,分到谁家算谁家。”张书义经过和村民们协商,最终拍了板。尽管张书义自家没能分到补贴指标,但他看着整整齐齐的蔬菜大棚,他觉得这就是田水铺村人的希望。

  由于大棚让田水铺村可以种下当年的第二茬萝卜,实实在在地助推了田水铺村萝卜产业的发展。就这样,田水铺村又掀起了一波萝卜种植的高潮,全村年产萝卜达到1800万斤。张书义笑得合不拢嘴,“147个大棚,‘萝卜村’诞生了。”张书义成了村民们心目中的“萝卜头儿”,“萝卜村”也成了田水铺村的名片。

  “萝卜品种要改,思想更要改”

  虽然村里的萝卜产量上去了,但是早期田水铺的萝卜在北方萝卜市场却没有什么竞争力。提到天津的萝卜,人们往往想到的都是有600年种植历史的“沙窝萝卜”。张书义深知,想要使田水铺萝卜更好地发展下去,必须改种优良的萝卜品种,同时提高村民的萝卜种植技术。为此,他在内蒙古建立了自己的萝卜种植试验基地,并邀请天津市农科院的专家来村里指导村民种植。

  受邀而来的天津市农科院科研小组,为田水铺村带来了一场种植技术变革。起初,村民们心里并不接纳这些戴着眼镜的“大学生”,觉得他们不是农民、不会种地。张书义就带着专家们一户户走访,主动给村民解答种植中的问题。慢慢地,有问题找专家成为了村民的一种习惯,村里萝卜的整齐度和品质都上了一个台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也都大幅度下降。

  2013年,张书义动员村民们种植名为“七星”的新品种,他自掏腰包免费为村民提供种子。时更生就是第一批响应号召的村民之一,“张书记脑子活,接受新鲜事物快,我们都愿意跟着他干。”两年的时间,“七星”萝卜在村里推广种植了1100亩。这种水果萝卜每种一茬,一亩地能给村民带来1万多元的收益,比老品种的收益翻了一番。

  在田水铺村,一家两口人能分到五亩地,再承包十几、二十亩地,有的年收入能有二三十万元。村民们的腰包慢慢鼓起来了,张书义却又有了新的忧虑。

  张书义发现,村里有几个年轻人整天无所事事,不愿意种地,不愿意做农民。“我是村党支部书记,不能只管村民们的钱包。萝卜品种要改,村民们的思想更要改,要让村民们的精神也‘富裕’起来。”张书义想了想,这件事还得从萝卜入手。“我要把种萝卜变成田水铺村每一名村民的事业。有了事业,村民们就有了精神的追求。”

  逢年过节,张书义会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到困难户、五保户家里送上一些生活用品,并对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普及种植萝卜的知识和好处。村里的大喇叭响得也越来越频繁,既宣传党的理论,也宣传农业政策,既讲奋斗,也讲事业,当然讲的最多的还是萝卜。

  不仅如此,通过加强党支部建设,村“两委”班子更加团结了,凝聚力也更强了。发放明白纸、建设文化墙、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持续不断的努力换来了田水铺村民风村风的逐渐好转。

  今年36岁的张夺曾经是村里懒人中的一员,如今他承包了15亩地,亩产13000斤,成了村里的高产大户。说起种萝卜,他自信满满:“以前,不好意思说在家种地。现在,种萝卜既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事业。”从最初回乡种地时的难为情到现在的成熟自信,张夺多了一份种好“田水铺萝卜”的责任感。

  “打响品牌是一场持久战”

  要做好一个品牌,张书义深知其中的不易。为了这个“田水铺萝卜”的商标使用权,张书义就花费了很长时间。

  2004年,“田水铺萝卜”商标被个人抢注了。田水铺村的萝卜越种越好、价格越卖越高,但是“田水铺萝卜”的商标却一直不能为村集体所用。经过张书义一班人多方协调,在10年商标注册有效期结束后,2013年“田水铺萝卜”商标终于回到了村里。“起初,不看重商标,不注重品牌保护,10年后才把商标使用权拿回来。”张书义也曾设想,如果商标能早点启用,也许田水铺萝卜的品牌能创得更快一些。产品品牌的重要性深深印在了张书义的脑海里。

  2018年1月,一场专门为田水铺萝卜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在武清区举行,区域农产品品牌——“小兔拔拔”水果萝卜正式对外发布。“小兔拔拔,拔出农产品新高度”这句响亮的宣传语让田水铺萝卜以新的面孔进入大众视野,新的品牌、新的口号、新的包装,让田水铺萝卜在品牌塑造上迈出了一大步。

  借助外智,让品牌焕发新生。这一次的品牌塑造,张书义毫不犹豫,把运营都交给了专业团队来策划。“打响品牌是一场持久战,我要把田水铺萝卜推向更大的市场。”

  为此,田水铺村配建起了新的加工车间,一筐筐速检合格后的萝卜码放在车间一侧。经过清洗、筛选、称量等一系列标准化流程之后,只有品相完全符合要求的萝卜才能打上“小兔拔拔”的标签,并通过盒马鲜生超市送到消费者手中,而萝卜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增值。

  “在农村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田水铺萝卜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它能一步步走过来,得益于农业与科技的对接,得益于对品牌的重视,也得益于借鉴外智、开拓市场。”大良镇党委书记张宏瑛认为,一个村的一个单品走向产业化的过程需要不懈努力,要想打出品牌需要很多力量的配合。

  未来,田水铺萝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以萝卜立村的故事还会更加精彩。

  #FormatImgID_0#

  #FormatImgID_1#

  访谈实录

  创 业 与 品 牌

  记 者:现在,有很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在田水铺村,我也注意到,有一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成为承包大户。您觉得,怎样能吸引年轻人返乡发展?

  张书义:从2006年开始,我们村陆续有年轻人回乡种菜。到现在,有20位年轻人承包10亩地以上。一方面,他们看到了种地的效益。另一方面,通过村“两委”班子对各项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宣传,也给了他们一些触动。而且,我们的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方面服务,还提供相关知识培训,让种地变得容易,慢慢就把年轻人吸引回来了。年轻人的观念也在慢慢地转变。

  记 者:您怎么看待产业发展中品牌培育的作用?

  张书义:现在,我们通过专业团队来做品牌塑造,是借助外智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北京天下星农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重新对田水铺萝卜的品牌标识、名称、包装进行了设计,进入盒马鲜生门店销售后价格就翻了几番,这就是塑造品牌的效果。我们始终认为,品牌培育的前提是品质过关,做到品相一致、绿色环保才能真正让品牌立住、打响。#FormatImgID_2#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