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纪实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震 字号:【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伴随着我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不断壮大,广大农村中被老生常谈的“种地难题”得到有效疏解,乡村振兴之路也越走越宽。5月16-17日,2018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培训班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场会在河南省商丘市召开。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各地农广校体系及来自全国的新型职业农民代表集聚一堂,共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也是组建成立农业农村部的第一年,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与往年相比有哪些不同?对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而言,又将迎来哪些发展机遇和挑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与会人员。

  学农之风更劲

  “我是全国‘十佳农民’和陕西省高级职业农民;在当地,我有一个称号‘美女猪倌’。当然,美女是假的,但养猪是真的。今天,我的心情既激动又忐忑,但更多的是自豪。借此机会,我想和各位分享一下我和职业农民培育的故事。”来自陕西凤翔的张凌云的发言主题是“守护追梦初心,不负芳华时代”。

  张凌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母靠养猪供姐弟三人读书上学,“上学是你唯一的出路”是父母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逃离农村,放下农具,走进城市就成了我努力的目标。”张凌云说。考上大学之后,张凌云原以为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在城里上学、就业、安家……2008年的一件事,却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父亲和乡亲们拼车从外地购买的仔猪发生了疫情,所有仔猪全部病死掩埋,以致开学时父亲已经拿不出我们姐弟三人的学费,父亲紧锁的眉头、无助的目光,乡亲们焦虑期盼的神情深深地刻进了我的心里。”

  2011年毕业后,在父母的反对和乡亲的不解中,张凌云回到了农村,从父母手中接过接力棒,干上了养猪的行当。“为了降低风险,减少成本,我建起了仔猪繁育场。当我的养殖量从几百头到一万头,我正想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养殖业环保给了我重重一击。紧接着,又遇上两年的养殖市场大洗牌,因环境污染、效益下滑,政府不满意、群众不乐意、企业不盈利,当时的我欲哭无泪。”

  为了能把养猪产业继续发展下去,张凌云开始寻求新的出路。正当走投无路,进退两难时,听说县农广校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名。“可喜的是,这个决定没让我失望,通过参加学习,我不光有了锄头和种子,还有了技术和思想,更重要的是培训给了我一份职业自信。”张凌云说。通过这次培育班的学习,张凌云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还认识了一批专家教授和生猪养殖的同行。

  向老师请教,与同行交流,张凌云开始走出困境,而且愈发坚定了干下去的信心。2013年,张凌云成立了宝鸡神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循环农业”的思路,解决养猪粪污对乡村环境造成的污染,形成了“统一规划、整村推进、种养结合、生态平衡”的“菜-饲-畜-沼-肥”五位一体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公司建成了年出栏1万头的生猪养殖基地1个、存栏600头良种母猪繁育场1个,280亩的设施蔬菜基地1个,年产10000吨的生物有机肥加工厂1座和7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1座,形成“菜-饲-畜-沼-肥”五位一体农业循环模式,实现了废弃物互为原料、再使用、再利用、零排放的目标,实现年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企业逐步走上了发展壮大的快车道。

  张凌云的故事只是全国职业农民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伴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对于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统印象已被打破,广大农村已成为大有作为的地方,“农民”一词也从“身份”认同逐渐转变为“职业”认同。截至2017年底,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体规模突破1500万人,他们活跃在农业生产经营各领域,成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行者、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的引领者、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者。一批像张凌云一样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脱颖而出,这批人正在成为全国各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

  爱农之气更强

  “我感觉现在的部分职业农民在具体的种植、养殖技术技巧方面可能比有些专家还‘通’,我们现在的培育重点工作主要是放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培育一批人,最重要的是给学员们做好后期的跟踪服务。”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农广校校长杨超说:“在我们当地,大部分职业农民是一批80后、90后的年轻人,这些人脑子灵活,但是干事儿的耐劲儿有时候还是差点儿,得把他们当作自家的孩子来培养引导才行。”

  38岁的路东风是商丘市闫集乡唐庄村村民,也是当地畅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目前,该合作社与周边农户通过订单合作种植土豆面积达3000亩,每亩地效益达到3000元,带动农户每亩增收近2000元。“我能有今天的成绩,真的很感谢我师父杨超。”路东风说。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个农广校的校长怎么成了农民口中的师父呢?

  原来,3年前,杨超在一次职业农民培育班上讲到了时下农民该如何发展,种啥效益高,又讲了很多国内的案例……课讲完后,杨超就离开了。这次讲台下面就坐着路东风。此时的路东风还是靠着家里的3亩薄田养家度日,听了杨超的这次讲座,顿时感觉到“找到了发展方向”,这个老师讲的不就是自己想做还没做到的吗?“我一定要拜这个老师为师才行。”通过朋友再三打听,路东风找到了杨超的工作地址,几次上门拜访,杨超最终答应了“收徒弟”的事,但是也提出了要求:“东风,你以后做啥事都得跟我先说一声;家里有啥困难也得跟我说,我能不能帮上忙再说。”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杨超就为这个“徒弟”开起了小灶,无论是去讲课,还是去技术指导,都带上路东风,路费自然由师父掏。没过两年,在杨超的耐心指导下,路东风的土豆种植事业终于有了起色,而且在内蒙古等地找到了销路,卖出了好价钱。

  “其实,收了这个徒弟,也感觉到肩上多了一份责任吧,我把东风当作儿子一样对待,做人做事都时常‘敲打’着。”杨超说。

  把农民当作家人对待,让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育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最终的目的是让农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受益,这是全国农广校体系多年来的办学目标之一。这不但体现在办学过程中,还延伸到了办学之外。支农宝APP是一款涵盖农业生产全产业链、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手机应用软件。支农宝APP一方面围绕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了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专业服务,解决了困扰农业、农村、农民多年的技术棚架和全产业链综合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另一方面科学、先进的农场直供、溯源系统、微趣、小视频等版块的设计,引领用户群体购物、生活、享乐的新风潮,解决了农产品进城、农产品安全追溯、居民休闲娱乐等问题。该软件的研发者正是以杨超为首的研发团队。“当初研发这款软件,目的就是想让咱们农民的产品卖个好价钱,真正做到与市场有效对接,打破以往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局面。”杨超说。

  近年来,全国各地农广校体系坚持在产业实践中培养人,坚持用信息化手段培养人,建立了“一点两线、全程分段、注重实训、强化服务”的培育模式,各地实践中不断拓展培育类型、探索模式创新、强化延伸服务,取得了良好成效。其中,河南省依托涉农院校、科研院所资源优势,组织专家教授和农技人员分类联系跟踪1万多名新型职业农民,因人制宜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开展创新创业孵化。积极推广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应用,云上智农APP完成在线评价学员比例89.6%,学员综合满意度94.6%。

  兴农之制更健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开创性事业。总体看,经过几年持续努力,在制度建设、队伍发展、模式创新、质量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近两年围绕农业农村中心工作,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中央农广校校长张桃林说,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重在教育。要把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放在首要突出位置,农民教育培训事业要成为压舱石。

  我国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探索前行中有许多成绩值得肯定,取得了长足发展。譬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不断健全,培育模式方法更加有效,培育制度建设步伐加快。目前,全国基本形成党委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公益性培训机构为主体,市场力量和多方资源共同参与的教育培训体系。各级农广校主体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农业院校、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参与教育培训的机制更加灵活,探索积累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明显加强。全国已有18个省区市制定了省级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意见、细则,1096个县市出台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

  据悉,2018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补助资金20亿元,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服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导向,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重点,根据乡村振兴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分层分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

  “农广校体系开展农民教育培训30多年,已经积累很多教育培训的好经验好做法,培养了农业农村实用人才。新时期,我们不仅要注重‘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的提升。”中央农广校常务副校长向朝阳说,以“三个深化”为着力点,全面促进工作落实。“深化协调配合促落实”。一方面要加强和行政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另一方面要强化体系上下协调配合,只有强化上下协同,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农广校才能巩固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生存发展。“深化考核评价促落实”。自去年开始,中央校按照“年初建账、平时查账、年底清账”要求,通过制定和完善工作督办规程,明确督办职责,强化督办手段,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并取得显著成效。各级农广校也应积极探索建立抓落实的督办机制,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分解,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推进,一件任务一件任务落实。“深化宣传引导促落实。”各级农广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要一边干、一边吆喝,既要扎扎实实、也要轰轰烈烈。在内容上要注重总结宣传一批奋发有为、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富有成效的农广校办学人员,农广校培养的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先进事迹,各地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典型、好模式。在手段上要充分利用中央校和地方校现代媒体手段优势,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进行宣传,全面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