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食品莫成“投机食品”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张涛 字号:【

  近日,在一家全国知名的连锁超市,央视记者购买了某品牌的胡萝卜等有机蔬菜,根据查询有机码找到生产基地。诡异的是,在有机认证书上标注的产地,根本没有种植胡萝卜。更令人诧异的是,在该生产基地,藏有大量本不该出现的化肥和尿素。随后的检测结果证实,记者购买的几种有机菜,均检测出多种有机生产中禁用的农药残留。

  近年来,消费者对于有机食品的需求日渐增长。在不少人心目中,有机就是生活品质和环境友好的代名词,意味着更天然、环保、健康、安全。然而,现实中,有机食品背后却大有玄机,想买到真正的有机食品并不容易。

  有机产品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应在销售场所设立有机产品销售专区或陈列专柜,并与非有机产品销售区、柜分开。但一些超市却故意将有机菜和普通菜混在一起卖。相似的包装、相仿的价格,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误把“李鬼”当“李逵”。一言蔽之,在所谓的有机食品专区,有可能买到低质高价的普通蔬菜,即使认准了“有机标”,同样可能是“挂羊头卖狗肉”,无疑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有机食品认证制度的公信力。

  我国有机食品在过去10年间增长了500多倍。2015年,全国投入市场上的有机码数量达到了15亿件,即平均每人都可以买到一件有机产品。但在繁荣的表象之下,有机产品的真实性问题成为一大隐患,假冒有机码和被检出禁用物质问题频现。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重认证、轻管理”的畸形发展。一些认证机构只是忙于收钱发证,疏于后期的跟踪检查,每年一两次的检测也多为走走过场,很少能够发现问题,甚至有意“睁只眼闭只眼”,为违规企业签字背书。

  根据《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获证产品的认证委托人提供虚假信息、违规使用禁用物质、超范围使用有机认证标志,或者出现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的,认证机构5年内不得受理该企业及其生产基地、加工场所的有机产品认证委托。”应该说这样的处罚已够严厉,但在现实中,尽管有机食品名不符实的现象屡见不鲜,除了少数被媒体曝光后撤销有机认证外,很少在有关部门和认证机构的日常监管中被查处。

  有机食品不能成为“投机食品”,必须让有机食品变得名副其实,有效维护消费者权益和行业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切实负起责任,加强监管,依法查处企业违规行为,提高造假成本。同时,厘清认证机构的连带责任,倘若存在把关不严、纵容造假行为,取消其认证资格,从而倒逼认证机构尽职履责,当好“守门人”。

  (河南省漯河市)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