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鹤壁市围绕粮油绿色高产高效整市创建,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引导示范区农户步入组织化发展轨道,促进小农户与大规模生产有机结合,扩展农民增收空间,推进农业由单纯的提高产能向提质增效转变,加快全市现代绿色粮油发展步伐。
创新经营方式扩规模
针对当前示范区内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种地劳力不足的问题,鹤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集中,提高土地经营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
加强政策引导。出台《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从政策、资金、监管等方面对土地流转提出明确规定,鼓励土地流转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
健全流转机构。示范区各乡镇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土地流转供需双方提供全方位服务,引导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浚县对流转主体发放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书66份,涉及流转面积7万余亩,维护了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加大对流转主体扶持。凡是在粮油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流转土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各类农业补贴、增量物化补助和水利、农机等国家涉农项目予以倾斜,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的积极性。据统计,全市在建设高标准粮油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内,共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0余家,流转土地面积达19.5万亩,占耕地总数的39%以上,加上土地托管、半托管面积,实现示范区规模化经营全覆盖,大大缓解了示范区劳力不足的矛盾。中鹤谷物种植有限公司流转土地6万余亩,安装国内最先进的自走式喷灌设备,实行水肥一体化、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使各种农艺、农机技术等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起到了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节劳动力的良好效果,为绿色粮油高产高效生产树立了典范。
创新服务方式提效益
鹤壁坚持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积极构建示范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服务化进程,解决小农户分散经营,生产管理不统一的问题。引导农户进入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轨道。
完善公益性服务体系。浚县、淇县、淇滨区均有农技中心,示范区内设有9个农技服务区域站,各乡、村有农技推广站和技术员,形成了以县区农技中心、区域站、乡镇站为主体,村农技员为补充的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区域内农技服务人员近200余人,实现粮食生产公益性服务全覆盖。
构建经营性服务体系。在示范区内,选择种植合作社18家,农机合作社11家,植保合作社5家进行重点扶持,对粮油生产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服务,实现示范区内粮油作物生产管理的统一。通过对淇县联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农机补贴,合作社购置无人植保机19架,大型农机具10余台,大型平移式喷灌机械1套,卷盘式喷灌机2台。对周边10个村土地实行全托管面积1126亩,半托管面积1.6万亩,服务农户2000余户,通过土地托管、半托管,实现了统一秸秆还田、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灌溉、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获。不仅使合作社自有农机具使用得到有效利用,增加自身收益,还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达到了种粮农户省钱、省力、省心的目的。
促进公益性服务组织与经营性服务组织相结合。鹤壁各级农业相关部门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利用各种手段和公益性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农户生产服务需求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协调农技区域服务站、农技推广员进行实地技术指导,协调经营性服务组织与农户开展订单式服务。实现粮油生产各关键环节农户和服务组织的有效对接,确保示范区内粮油生产作业管理及时有效,保证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创新合作方式深融合
充分发挥鹤壁粮油加工产业优势,鼓励龙头企业参与粮油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打造“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合作模式,带动农户步入产业发展轨道,促进粮油生产与加工协调发展。
引导企业创建优质原料基地。为满足生产需要,中鹤集团投入大量资金平整土地,购置现代喷灌设备、大型农机具,打造高标准粮田生产基地6万余亩,淇花食用油公司在浚县善堂镇花生种植区,与当地花生种植合作社合作,建立5000亩优质花生原料基地,2017年种植高油酸花生1000余亩,不仅满足了企业原料所需,还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为绿色粮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实行订单生产。中鹤集团为满足面粉加工对强筋小麦的需求,购置郑麦366强筋小麦种子200吨,按照每斤0.6元的低价供给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种植面积1万亩,并与种植户签订收购订单,按照每斤高出市场价0.1元的价格回收小麦,带动1500农户种粮农户节本增效140万元。
组织企业与农户“联姻”。益民面业有限公司为满足每年20吨的面粉加工原材料需求,与示范区内50多个村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联合建立粮食采购点,以高于市场价10%~15%的价格收购小麦,方便周边的农户就近销售。同时,企业成立了自己的“三农”服务合作社,开展代储代购服务,所储粮食可以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方便农户生活需要。示范区农户全部实现订单式粮油种植和销售。
创新管理方式促提升
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实现粮油生产主体与农业部门、新型农业服务组织、产销市场全方位对接。
建立农业生产综合指挥平台。在示范区扩建安装气象要素、土壤墒情、病虫草害信息采集监测站点,利用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实现农田生态环境、苗情、灾情的可视化、数字化实时监控全覆盖。
实行专家会商制。在农业生产关键时期,组织农业、气象、农机专家进行会商,针对苗情、墒情、病虫害、气象等情况发布相关信息,并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分包县区创建示范片,定期开展技术讲座和田间指导,确保各项集成技术落实到位。
促进信息服务平台互联互通。通过整合资源,健全服务网络,实现了市综合服务平台与县区农业局、乡镇农技区域服务站、村级益农信息社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网有效对接,使农业生产主体能及时获得管理技术信息,适时开展田间管理。
强化村级信息化管理。鹤壁把信息进村入户工作作为创新农村管理方式,解决农村信息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大举措,示范区内村村都有益农信息社,农户足不出村,就可以通过村中的益农信息社,在线上线下面向全国市场,实现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买卖、农业生产服务的预约及生产生活所需资金用品的“缴、贷、取”等交易。农户种什么、怎么种、农资向谁买、产品卖给谁有了广泛的选择空间,自由度更大,使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起来。
(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市农业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