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路上走出扶贫精彩——记农业农村部青年挂职干部祁睿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震 字号:【

  “小万成,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天天向上,健康成长!”

  今年年初,湖北省咸丰县唐崖镇大水坪村的11岁少年李万成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署名“祁叔叔”的来信,这让他格外高兴。和信一起寄来的,还有一套《哈尔罗杰历险记》童话书和压岁钱,这是“祁叔叔”为喜欢科幻、冒险题材故事的李万成特地准备的新年礼物。

  信中的“祁叔叔”名叫祁睿。2016年2月,祁睿作为农业农村部第十一扶贫联络组15名干部之一,与其他两名成员进驻国家级贫困县——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挂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分管农业、畜牧工作。两年来,祁睿始终牢记“感情入位、思想入位、工作入位”与“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做好扶贫挂职工作”的要求,把自己当成一个咸丰人,将实际行动融入咸丰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为咸丰的农业农村发展和产业扶贫工作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

  “作为一名挂职干部,最主要的责任就是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架起一座桥梁。当地农民有什么需求,我们尽力协调各种资源予以满足,激发他们的内在发展动力。”谈起两年来的挂职帮扶经历,已回到农业农村部工作的祁睿颇为感触地说:“说实话,以前感觉自己是部里派到咸丰当地挂职,现在倒是有种咸丰派往部里来挂职的感觉了。”

  带上感情“投石问路”

  “祁县长这个人很实在,也接地气,能跟我们村民聊到一块儿。”唐崖镇袁家界村支部书记陈文权告诉记者,“两年前的一天,大约是四五月份吧,祁县长来到我们村了解情况,先是开了个由村干部、党员及村民代表20多人的座谈会,挨个交流后又步行两个多小时到村里走访贫困户,一直忙到晚上才回城。”

  “老百姓能走的,我们就能走。”袁家界村地形复杂,从山顶到山脚有近700米的海拔落差,村民们散居其间。第一次进村,一条近两公里长的绝壁山路挡在祁睿面前,随行的村干部怕出危险正左右为难。丢下这句话,祁睿已经一手扶着山壁,一手抓着树藤向山下走去。“村民们每天都要在这样艰险的山路往返,生活条件太艰苦了。”袁家界村的这次探行深深震撼了这位初来乍到的挂职干部。

  因为地理条件差,产业基础薄弱,多年来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别说搞什么产业了,村委会连办公的地方都没有,村里有个什么事了,都是到村干部家里流动办公。”

  祁睿离开袁家界后,经过多方面争取,最终在县里为该村争取到相关资金,解决了修建村委办公地点和进村公路的问题。“如今,袁家界村委会终于有了自己的办公地点,再也不用挤在村干部家流动办公了。”说到这里,陈文权很是高兴。

  至于袁家界村为何能成为祁睿的扶贫联系村,当地人告诉记者,这个机会是祁睿“抢”来的。起初,县里安排给祁睿的扶贫联系村在丁寨乡,产业、交通等各方面条件均较好。祁睿提出要到更困难、更贫困的村落去。就这样,袁家界成了祁睿在咸丰的第一个扶贫联系村。此后,祁睿多次在县城与袁家界之间往返奔波,为村里产业发展牵线搭桥。时至今日,袁家界不但修起了十多公里的硬化路,茶产业与黑猪养殖业也发展得有声有色。

  “其实,我最早学的是政治专业,参加工作后也是主要从事行政方面工作,没有多少相关的业务经验,一开始到地方,到底能不能圆满完成扶贫联络与挂职锻炼的各项任务,说实话心里真有点没底儿,还是从走访调研迈出了第一步。”祁睿说。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为了搞清楚咸丰产业扶贫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祁睿把调查研究作为融入当地工作的敲门砖、铺路石,坚持每年调研不少于150天,两年的时间跑遍了咸丰11个乡镇近四分之三以上的行政村,一些深度贫困村与重点产业村隔三岔五要去。

  在祁睿的办公室,一张《咸丰县行政区划图》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圈注了一个又一个黑色圆圈,那是祁睿已经到过的地方。“每去一个地方,我都会做上标记,时刻提醒自己要脚踏实地。”祁睿说。

  一路走访一路收获。祁睿在大量走访调研中,不但对全县农业的发展和产业扶贫有了一定了解,而且与一线脱贫攻坚的基层干部和土家族苗族农民兄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最为重要的是对全县产业扶贫方向的认识越来越清晰。

  瞄准“一黑一白”做强产业文章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黑毛猪儿家家有”。吃腊肉,喝油茶汤是咸丰当地土家族苗族的传统。咸丰作为恩施黑猪的中心产区,常年存栏母猪3万头以上,当地农民数百年来传承了养猪的习惯,尤其是黑猪养殖历史更是悠久。

  近两年来,在祁睿等挂职干部与当地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咸丰县总结推广了一组标准化养殖模式,即“16113生态养殖模式”。“我们主要提倡的是土法养土猪,打好‘无配方饲料’和‘无抗生素’养殖这两张牌。每户建设一栋100平方米标准化猪舍,养殖6头恩施黑母猪,年出栏肥猪100头,可配套1个小型沼气池或化粪池及30亩种植消纳面积,打造标准化、绿色化家庭养殖场,推动出台差异化补贴政策,这样一户补助2万元。”祁睿说:“这个模式最早在彭家沟村进行整村试点,户均带动增收近万元,目前已在全县推广。”

  “这两年来,我们主要围绕‘一黑一白’努力做好产业扶贫的文章。‘白’是白茶,‘黑’是黑猪。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咸丰县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做大做强茶产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指导意见,结合(农业农村)部里的资源,具体将主导产业聚焦到两茶一猪(白叶茶、油茶及恩施黑猪)。”祁睿说。

  咸丰生态优良,土壤肥沃,全年无霜期达260天以上,为茶叶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条件,茶叶种植在咸丰也具备深厚的民间基础,全县茶叶面积达20多万亩。祁睿在走访中了解到:咸丰茶叶的种植规模、品种择优、技术规范和专业化生产等方面都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

  2016年上半年,春耕备耕在即,马铃薯繁殖、茶树种苗基地建设项目因为资金没有着落遭遇搁浅。面对这一情况,祁睿没有气馁,而是一次次到州里送报告,跑省厅求支持。凭着不认输的拼劲,曾经几乎放弃的项目得到落实。祁睿还陆续为咸丰争取到了生态循环农业、有机肥替代化肥、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创建等项目,项目资金过亿。

  “我最感谢祁县的是为我们当地茶农建起的这座茶厂。以前,茶农采的鲜叶要卖到茶厂,要走很远的路,有时候因为物流时间过长卖不了好价钱,有了这个茶厂,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唐崖镇扶贫干部王斌笑着说。2017年初,为了解决周边茶农销售问题,在祁睿的推动下,咸丰县借助茶树良种项目决定在唐崖镇建一座茶叶加工厂。该厂于2018年投入使用,预计带动当地茶农每亩地可实现增收500元。

  “我家种了2亩多茶园,刚下来那会儿的白茶鲜叶最贵能卖到180元一斤,最差的5元到10元不等。随着季节的变化,鲜叶的价格也会变动较大。现在已经过了好季节,鲜叶往年也就卖到5元到8元不等,因为有了这茶厂,我们的茶叶都是10元钱一斤回收。”谭家堡村村民杨书萍告诉记者。

  为了让茶农利益最大化,近年来咸丰县探索推广茶叶“去夏增春、提质增效”技术模式,即穿插采完后重新修剪,弃采产量过剩、效益不高的夏秋茶,蓄势养树,实现来年春茶产量翻番,这样不仅茶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并能减少50%农药投入。

  为咸丰“代言”变身茶业专家

  “大家也许是第一次听说咸丰、认识咸丰,对咸丰的情况不太了解,在此,首先让我简单介绍一下咸丰的基本概况……欢迎大家到咸丰投资创业,到咸丰游唐崖山水、品土司家茶、尝土司家宴,世遗唐崖,荣耀咸丰欢迎您!”2017年11月17日,在浙江杭州余杭区的招商会上,原本限时5分钟的推介演说,祁睿在脱稿的情况下足足说了将近一个小时,从咸丰的生态环境到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到唐崖土司文化,自信而沉稳的讲述令台下的观众掌声不断。

  “这个祁县长了不得!想不到北京来的挂职干部真就不一般呀,竟然比我们还了解咸丰。”同行的咸丰农业部门干部纷纷竖起大拇指。

  也是在这一年,祁睿等人在赴杭州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期间,了解到浙江安吉白茶发展的成功案例。在祁睿的努力和推动下,咸丰县与安茶集团和东方园林等大型企业合作推进的白叶茶全产业链建设精准扶贫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在咸丰顺利落地,由此激活了咸丰白茶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县白叶茶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10万亩,改造提升现代化加工厂7个,发展初加工合作社30余家,农户亩均种植收益普遍在万元以上。

  “要做强产业,还得做强品牌。只有做强品牌了,才能把全县的产业串起来。”祁睿说。两年的时间里,他不仅为咸丰成功创建全国重点产茶县、国家级茶叶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作出了贡献,还精心谋划为咸丰制定了第一个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唐崖”。

  为扩大咸丰“唐崖茶”的知名度,2016年中国农业品牌大会上,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走上咸丰展台,品尝推介唐崖茶,唐崖茶的故事登上《人民日报》、央视农业频道等主流媒体。正是因为被祁睿的诚意所打动,全国唯一一位茶叶院士、年过八旬的陈宗懋研究员,来到咸丰调研、指导、传艺,助力当地茶叶产业发展。祁睿努力推广的“去夏增春,提质增效”技术模式能够大幅提升春茶的质量和产量,目前已覆盖咸丰全部企业自营基地和70%的农户基地,得到陈宗懋院士和中国农科院茶叶所专家的一致肯定。

  “咸丰的白茶氨基酸含量比较高,富含硒、锶等微量元素,要是我们咸丰的白茶能卖到安吉当地的高价,咸丰的茶农增收幅度可不是一星半点儿,想想就令人兴奋。”从一个不懂茶的门外汉,到如今如数家珍谈茶,两年的帮扶经历,让祁睿俨然成了一名茶产业方面的专家。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农业农村部定点扶贫武陵山区至今已32个春秋。同样作为农业农村部第十一挂职干部的胡慧和沈玉说:“如今,虽然我们挂职结束了,人离开了,但是我们还是想在以后找机会能为咸丰的农业产业发展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