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须稳步推进——基于江西赣州的调研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党立斌 谭志强 字号:【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江西省赣州市对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工作高度重视,将开展试点工作作为地方党委政府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有关县区开展了一些探索。2018年3月5日至8日,我们赴赣州有关县区开展专题调研。

  基本情况

  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积极探索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路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各地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建设意愿比较强烈。2018年赣州市党委政府在谋划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时提出,赣州每个县都要力争建成一个田园综合体,并纳入重点考评内容。在政策的引导推动下,各地试点项目均在工作调度、项目安排、财政支持方面给予重点倾斜,赣县、寻乌、全南、龙南、信丰、章贡区的相关试点已经先行建设,并初具雏形。

  充分挖掘区域优势资源,试点建设模式精彩纷呈。调研中发现,赣州市田园综合体试点模式各异,各地围绕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充分挖掘区域优势资源,围绕优质蔬菜种植、脐橙种植加工、茶叶种植及民宿农家乐、农耕文化等开展各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产业特色明显、规划和建设水平较高。以赣县江口镇、于都县梓山镇、全南县城厢镇为例,均有效发挥生产条件较好、产业集中连片的优势,建设蔬菜产业集群型田园综合体;在森林资源丰富的龙南县临塘乡,围绕十万亩竹林、万亩茶园做好生态文章,突出负氧离子高、绿色资源雄厚优势,以茶旅结合打造虔心小镇,建设生态旅游型田园综合体;在赣南信丰县安西镇,围绕脐橙种植发源地整合全产业链,打造脐橙产业一体化田园综合体;在赣州市章贡区沙河镇,围绕都市现代农业和农事体验功能,建设从田头到餐桌的产业体系,打造都市体验型田园综合体。另外,与淘宝、京东等企业开展乡村产业链合作,通过“互联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效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赣州市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各地将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既体现了田园综合体“姓农为农”的宗旨,也通过生产生活生态同步建设发展,努力探索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一是建立农民分享产业收益的利益联结模式。在发展优势主导产业过程中,政府注重维护当地贫困农民利益,普遍采用“政府+企业+农民合作社”模式,通过签署招商引资协议确保田园综合体建设让农民参与受益。据全南县城厢镇干部介绍,项目区贫困户增收主要来自五个渠道:土地流转收入每年每亩550元;农户在项目区务工收入,每天70~100元;农民入股合作社取得分红,按合作社经营绩效,年底结算落实到户;生产能手承包生产基地,或分包蔬菜大棚,按照五统一方式,公司负责提供社会化服务,农户负责生产种植,农产品交售给公司时取得现金收入;发展农旅结合项目取得经营收入。通过上述五个渠道,当地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已实现增收。二是依托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赣县区江口镇通过实施田园综合体项目,计划带动100个蔬菜产业合作社、100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0元;在田园综合体内建立田间农校,定期举办蔬菜扶贫培训班,让农户“实地看、亲手教、学中干”。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等方式,解决品种种植、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等难点,农户通过示范种植学种菜,公司集中精力做销售,企业与农户实现双赢。三是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南县打造的教育特色综合体,依托田园风光和农事体验项目,发展以乡土文化与国学教育为特色的教育培训,在政府统一规划引导下,农户将空心房改造成独具客家风情的特色民宿,既为项目实施提供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也建立了紧密的利益分享机制,有效调动了农户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创新投融资建设机制,项目推进速度较快。地方政府创新管理运行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推进项目落地见效:一是政府搭建基础设施平台。政府依据规划做好土地平整、外围道路、灌排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自主投资建设设施农业,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惠共赢。以于都县梓山镇万亩蔬菜园项目为例,从进场施工到基本建成仅用了100天时间,成为江西省产业扶贫项目的典型,创造了推进产业发展的“于都速度”。二是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各地试点项目建设主体都比较清晰,引入龙头企业开展项目重点功能板块建设,政府主要对基础设施建设部分进行补助,普遍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联合实施等形式,撬动社会资本跟进投入,有效支持试点项目建设。龙头企业也多方整合资源,对接银行信贷、私募基金等渠道资金支持项目建设。

  需要注意的问题

  赣州市各地田园综合体试点已经形成了浓厚建设氛围,初步显现出建设成效,但是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建设投入大、周期长,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解决。

  现有田园综合体项目区内农业业态相对单一。调研发现,虽然各地对田园综合体的定位和主导产业各异,但是主要集中于蔬菜产业的农旅结合,大都以玻璃温控大棚为核心,搭载农业旅游人造景观、儿童游艺设施、餐饮服务等建设内容,特色不够鲜明,发展思路和产业选择上有雷同倾向。在玻璃温室大棚的作物品种选择上,大多采用速生型大众蔬菜,搭配部分水生栽培蔬菜,没有体现出玻璃温控大棚应有的产业应用场景,对于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实地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蔬菜采取简单分拣包装、批发销售的方式,价值链短、附加值低。现有项目对景观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涉及较少,在蔬菜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不足以带动和支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的联动效益和集群效应不够明显。

  三产融合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不少试点项目认同三产融合发展理念,但落实过程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囿于农业产业和农村地区特性,三产融合类项目投资吸引力较弱、融合路径混乱、产业要素不足和利益联结相对松散等问题比较突出。大部分田园综合体都引入了外来投资商,短时间内建成了集中连片的玻璃温室大棚,规模大、档次高,有利于导入先进生产理念和生产要素,但是生产核心环节依托外地种植大户,对于本地农民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本地经营主体多依托大型龙头企业进行配套生产,仍处于滚动积累、摸索发展、跟踪学习阶段,对于“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比较困惑。

  注意防范试点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风险。调研了解到,大部分试点项目规划的投资规模较大,数亿元乃至数十亿元的项目不少,普遍对于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游客人数、带动农民增收等指标估算比较乐观。项目区内土地平整、沟渠道路修建、温室大棚建设等全面展开。要注意客观理性论证市场前景和实际收益,科学估算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旅结合板块的财务收入,做好项目收支平衡测算,合理安排项目建设标准,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步伐,避免形成低效“半拉子”工程。要合理区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根据政府规划和财力状况,把握好建设节奏和实施步伐。综合考虑后期建设、运营维护,认真谋划管理机制,确保项目长期运营的可持续性。

  有关政策建议

  田园综合体要求生产、生活、生态等同步协调发展,这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高度契合,既有利于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也能够为实现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新路子,成为地方党委政府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有力抓手。

  充分认识田园综合体试点意义,积极稳妥开展试点示范。要充分认识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平台和抓手,蹄疾步稳、有序推进。针对赣州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单纯靠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和精细化难以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还容易回到低效益、低质量、高补贴的老路上。要通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双轮驱动,盘活农业资源,提升农村全要素生产率,从而确保乡村产业的旺盛活力。要依托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同步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业电商等服务型业态,不断丰富建设内容,探索建设模式。

  注重培育农业新业态,汇聚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赣州作为人口超千万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结合田园综合体试点,可在农业新业态的培育上积极探索:一是通过产业链横向拓宽,培育休闲农业、会展农业、景观农业、创意农业、阳台农业等服务型农业新业态,将蔬菜产业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紧密结合,从“吃”延伸到“看、玩、享”一条龙服务,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提升产业附加值;二是积极探索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应用等创新型农业新业态。不少县区已经建成了集中连片的高标准玻璃温控大棚,应当顺势而为在高标准基础设施上搭载高标准产业形态,开展高效益农业产业经营;三是注重打造农村地区的微发展环境。强化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的基础作用,培育壮大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鼓励社会资本与金融机构参与到三产融合中来,打造新农业经济微循环体系。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成产业集群发展。一是田园综合体建设要按照全域开发的理念来推动,要处理好点和面之间的关系,做好总体规划编制和落实,按照“农业+功能板块”的综合发展模式,发挥农业主体的产业聚合力,建立完善的功能体系。二是努力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农业旅游休闲胜地,优化产业主体布局,通过交通串联各主体,形成“点、线、面”彼此联动的全域格局。同时,也要防止一哄而上、千篇一律现象,防止利益驱动带来的浅层开发、同质化竞争,造成资源浪费、虎头蛇尾的不良后果。三是注意充分发挥高端市场和大型企业主体带动作用,增强三产融合的城乡连接性。遵循产业融合客观规律,发挥二三产业对一产的辐射带动作用,田园综合体优先布局在城市周边区域或者1小时交通半径内。

  补齐产业要素短板,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应注意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为三产融合补齐产业要素短板。一是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以农村双创平台和试点范围内的项目为载体,吸引经营管理人才“下乡进村”;以产业集群发展为依托,聚集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合作社带头人等,抱团共同发展;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培育农村乡土人才,提升他们对接市场能力。二是破解土地要素供给对产业发展的制约。立足于现有政策框架,着力提升土地经营使用效率,盘活存量低效用地用于产业经营发展,认真研究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试点政策,具备条件的率先在试点项目内落地实施。三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开展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引导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有序流动,优先在田园综合体试点区域内建成统一有效、覆盖城乡的服务供给体系,提高试点范围内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

  发挥财政资金作用,撬动资金多渠道投入。要注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财政资金更多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源用于乡村振兴、支持农业产业发展。针对农业产业主体实物抵押物偏少的实际情况,要注意发挥现有普惠金融及支农金融产品作用,对符合条件、前景良好的试点项目,采用“政策性贷款+财政贴息补助”的方式提供支持。对于产业化经营前景较好的项目,鼓励社会资本采用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PPP等方式,多渠道筹措金融资本投入项目建设。对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注意研究农业政策性担保公司与银行打捆提供的有关助农扶贫金融产品,对于中小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予以支持。

  (党立斌系农业农村部地方挂职干部;谭志强系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干部)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