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一般的节日!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东力亚 字号:【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这个节日可不是一般的节日,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也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生动体现。”

  在我国“庆丰收”起源很早,甲骨文的“年”字造型就是一只手举着一株成熟禾穗的形状,本义就是“谷熟”或“收获”,具有庆祝丰收的寓意。历朝历代,都有相应“庆丰收”仪式,朝野官民都要同庆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各地州府也举办欢庆丰年活动,乡村民间则在丰收节期间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娱乐表演、体育赛事等,四邻亲朋好友聚会交谊,品尝新米糕点,共享丰收喜悦。这次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既回归了传统,也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其意义毋庸赘述,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个节日真正办成农民的节日。

  “中国农民丰收节”,亿万农民唱主角。农民节日农民办,农民节日农民乐,农民理应是节日主角。只有让农民广泛参与进来,让农民享受到节日快乐,“中国农民丰收节”才实至名归。中国农民是非常有创造力的群体,无论是发端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乡镇企业、进城打工等,都离不开农民的创造,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蓬勃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农民的鲜明印记。政府搭台子,农民当主角,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就要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性。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个地方有自己的农事特点,无论是农耕生产方式还是农产品品类,都各有特色。因此,在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过程中,要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农时农事,组织开展好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做到天南地北、精彩纷呈。鼓励农民开展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农民成为节日的主角。要用开放思维办节日,组织开展亿万农民庆丰收、成果展示晒丰收、社会各界话丰收、全民参与享丰收、电商促销助丰收等各具特色的活动,还要举办各种优秀的农耕文化活动,让全社会、全民都感受到丰收的快乐,把“中国农民丰收节”办成一个全国性的广大农民参与的节日。

  “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人民应参与。任何一个社会性节日,离开社会大众的支持与参与,就很难形成广泛认同,就容易失去生命力。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可以为社会大众提供一个了解农业、走近农村、关爱农民的窗口和平台。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活动,唤醒社会大众对农耕文化的记忆,增强全国人民对农耕文化的认同感。尤其是要把这些活动的文化元素引入校园,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推动中华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弘扬。利用节日契机举办各种农事活动,例如地方政府可以举办各种产销对接活动,民间自发举办多样的休闲农业活动,使市民们都参与进来,进而为农民创造切切实实的利益,不仅助农丰收,而且助农增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全国人民的热情参与,促进城乡融合,形成全社会敬重农民、尊重劳动、敬畏农业的氛围。

  “中国农民丰收节”,交流合作大舞台。现代国际社会人员往来频繁,“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增进合作交流是潮流主流。现在的中国正处在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我们也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交流合作也不断深化,农业的国际化程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中国的,也应该是世界的。承载着文化民俗农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可以成为展示中国的一个窗口,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自信,体现中华文明一以贯之协和万邦的精神。“中国农民丰收节”也可以成为发展对外合作交流的一个舞台,将举办节日与农业国际合作结合起来,将大为拓展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时代内涵,将大大丰富其活动形式。设置安排活动时,特别是地方性活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示地方民风民俗的基础上,应考虑引入一些国际元素,吸引其他国家的参与。如果哪一天,我国每年“秋分”日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像春节一样成为世界人民所熟知并愿意参与进来的欢乐节日,那也是造福我们的地球村。

  “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一般的节日!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彰显“三农”重要地位,努力提升农民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