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大做强食药用菌产业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胡桂芳 字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人工栽培食用菌的国家。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农业领域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作物(超过了茶叶、糖料)。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出口量占亚洲的80%,占全球贸易量的40%。近年来,各地食药用菌产业精准扶贫风起云涌,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涌现出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我国食药用菌开发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总体上看,产业仍然大而不强,与日美、欧盟等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在国际舞台上缺乏话语权。食药用菌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这是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等一批业内人士,多次呼吁要建设食药用菌强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积极推动我国食药用菌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努力实现食药用菌强国目标。

  丰富食药用菌强国的内涵

  产业化经营要强起来。我国食药用菌产业产能居世界第一,正迎来技术、品种、模式的创新,形态更为高级,分工更为复杂以及结构上更为合理的新常态。在此大背景下,必须持续推进食药用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深入推进食药用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分散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通过进一步实施多品种、多元化、土洋结合的食药用菌产业化路径,增强我国食药用菌市场竞争力。

  产业科技化强起来。我国食药用菌产业与日韩、欧美的差距是科技水平上的差距。科技创新是菌业发展的出路,必须强化食药用菌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科技创新,从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要加强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食药用菌种业自主创新水平提升,人工驯化的栽培种质资源大幅度上升,改变菌种依赖国外状况。二是食药用菌加工水平提升,从初加工到以食药用菌为基础材料的深加工产品,包括保健品、药品、化妆品成批涌现,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食药用菌品牌,进入国际市场。

  标准化生产强起来。标准化生产是食药用菌未来转型升级的关键目标。通过食药用菌工厂化生产,打破季节性和地域性的限制,改变原来的高产能、高能耗、高劳动强度的状态,像生产工业产品一样,在完全可控制的环境下按照批量和规格生产食药用菌,将生产过程改造成为现代化的、高技术、高水平,拥有自身知识产权的标准化栽培。在标准化生产过程中,淘汰一批落后企业、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

  菌业文化强起来。食药用菌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医养文化、餐饮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发展菌业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食药用菌文化,把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民俗文化和传统的生态学理论融入食药用菌产品中,构建多元传播载体,让国人感受蕈菌文化魅力。同时,建立食药用菌品牌化经营服务的目标,树立自身形象和销售理念,产生溢价和增值。在推动食药用菌“走出去”过程中,将食药用菌的饮食文化与技术、企业、产品一起带出国门,讲好中国蕈菌故事,充分体现中国菌业的内涵。

  抓机遇推进菌业开发

  抢抓发展机遇。一是要抓住健康产业发展机遇。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社会消费需求转型升级,大健康产业迅速崛起,人民群众对健康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发展健康农业恰逢其时,“三品一标”农产品、食药用菌、药食同源产品开发面临难得机遇。二是要抓住产业精准扶贫的机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部署安排,很多地方选择了食药用菌作为精准扶贫产业,这是菌业发展的契机。要紧扣食药用菌助推脱贫攻坚的黄金时间节点,推进产业发展。三是要抓住绿色发展的机遇。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和环境保护,而食药用菌真正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发展食药用菌产业是绿色发展的选择。

  合理制定产业规划。合理的规划是食药用菌产业发展的前提。坚持市场导向和绿色发展,以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制定并实施食药用菌优势区域规划。要突出国家级特优区和省级特优区两级架构,做好特色食药用菌优势区的创建、认定与管理工作。要在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技术支撑、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品牌建设、培育经营主体、强化利益联结等方面统筹推进,重点建设和完善“三个基地”(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三个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一个机制”(建设和运行机制),构建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市场主体利益共享、抗风险能力强的特色食药用菌优势区。同时,要按照“区域化发展、良种化布局、精深化加工、产业化开发、一体化服务”的思路,坚持因地适宜和分类指导,推进食药用菌标准化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区域特色突出、示范园、标准化基地相互支撑的食药用菌区域产业格局,带动食药用菌发展走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之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加强科技创新。食药用菌科技创新内容很多,当前最紧迫的是菌业种业和加工技术两个方面。要加大投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实施食药用菌良种工程和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工程,加快食药用菌开发人才的培养、培训。要从食药用菌栽培源头上进行创新,建立一整套的栽培科研技术系统,推进食药用菌菌种“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培育中国菌业种业龙头。在菌种培育过程中,进行引种实验和杂交育种技术,做好科学育种的相关研究,鼓励支持转基因技术育种。要加强食药用菌精深加工、设计包装和保质技术的研究,加强食药用菌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鼓励支持食药用菌及中药的配伍配方研究,生产出更多中国特色的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等。增加对于食用菌在药用功能方面的科技投入,加强对于野外毒菇的甄别能力和技术水平,把握好食药用菌开发利用的质量安全关卡。

  强化品牌培育。一是分区域分品类培育食药用菌公共品牌,鼓励菌业企业、合作社创立特色品牌。开展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评估并定期公布,加快形成 “区域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二是加强食药用菌品牌的宣传推介。各地应成立农业、宣传、工商、食药监等部门和行业协会组成的联席会议,加强包括食药用菌在内的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通过举办展会、论坛、影视、广告、直播、媒体联动、食药用菌品牌创意大赛、鼓励有公信力的名人名流担任公益性代言人等形式,多形式推介宣传食药用菌品牌。三是加强食药用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快国家、省(区)、市、县、乡镇多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检验监测发布制度,定期公布包括食药用菌在内的特色农产品检验监测结果。

  加强新主体培育。一要加快实施食药用菌产业化示范工程,重点培育、支持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力强的菌业龙头企业。加大菌业招商引资引智力度,注重引进大龙头、大企业、大项目。二要大力培育菌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扶持菌业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菌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打造菌业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集群。鼓励发展跨区域的菌业服务型联合体。在深化“企村对接”精准扶贫行动中,引导和支持劳动密集型、加工型企业到贫困地区开设“食药用菌扶贫车间”。三要培养大批新型食药用菌职业农民,将此纳入新型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促进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和脱贫攻坚。

  大力培育新业态。一是大力发展食药用菌初加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田头鲜活菌品仓储。对符合规定的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服务,其所收取的加工费应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省级和市县农业产业化资金应将食药用菌初加工纳入支持范畴。二是大力发展食药用菌产品和食品深加工。要建设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食药用菌产业化集群,注重开发食药用菌产品为原料的快消品、直接入口食品,前瞻性地引导发展以食药用菌为原料的保健品、医药品和化妆品。各省设立的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和发展基金,要明确扶持菌类产品深加工。三是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将食药用菌发展纳入农业“三园一体”、特色农业小镇、国家农业公园建设和当地乡村旅游规划,培育菌业、旅游、养生综合体,鼓励发展以食药用菌为载体的创意农业。四是推进“互联网+现代菌业”。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型食药用菌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尤其要聚焦精准决策,服务市场主体。建立食药用菌产业大数据库,建立菌业预警监测体系,对于食药用菌生产标准和价格指标实行严格的监管预测,大力发展各类菌业电子商务,发布食药用菌电商指数,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提高食药用菌市场的流通效率,引导各类菌业主体 “种好、产对、赚多”。

  推进我国食用菌开发的对策建议

  加强统筹协调。食药用菌产业涉及社会各个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一度管理、指导弱化,甚至出现多头管理现象。要发挥政策、规划的引领作用,研究制定扶持食药用菌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全国食药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划定国家级和省级食药用菌特色优势产业区。中国农科院和食药用菌大省应设立食药用菌研究所(中心),加强相关科研。高校应设立食药用菌学院或专业,加快食药用菌人才培养。对作为种植业第六大产业的食药用菌,统计部门应将其纳入统计范畴。有关产业部门和民政、科协还应加强对食药用菌行业组织的指导、协调和管理,推动食用菌社团活动有序开展,更好地发挥作用。

  加强菌物药开发。菌物药是食药用菌的重要部分,具有保健药用功能,属药食同源性质的真菌。过去开发食用菌多注重食用功能为主,没有充分利用菌物药的潜在价值,食用菌的药用功效与食用功效未能发挥互补作用,实现协调均衡发展,出现了“一条腿”走路现象。实际上,菌物药相对于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其保健、医疗等功能开发空间更大,是生物医学开发的制高点。但是,菌物药一直都归入植物药,实际上它和植物完全不同,特别是现在分子的研究包括整个进化研究发现,它跟植物是完全不一样。为了适应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和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传承和弘扬我国中医精华,应在中药中把菌物药单独列为一支加以扶持,同时在政策法规层面上要进行调整。同时,我们要加强菌物药的基础研究。

  加强食药用菌种业开发。我国现在食药用菌产量世界第一,但菌种严重依赖国外,产业发展在品种上受制于人。因此,亟待加强食用菌种业开发,走强种兴业之路。国家应像重视粮食种业一样重视食药用菌种业,将其纳入国家良种工程,加大财力投入,同时鼓励高校、科研单位、大型企业开展食药用菌种业创新。中科院李玉院士提出“一区一馆五库”的理念,即:设立食药用菌资源保育区,建立菌物标本馆和菌种资源库、菌种活体组织库、菌种有效成分库、菌种基因库、菌种信息库。李玉院士团队已在吉林、青海、西藏、安徽等地建立一批地方性资源保育区,开展食药用菌种质资源调查、保护、研究、繁育和推广。国家应对此给予大力扶持,并建立国家级食药用菌资源自然保育区,加强珍惜食药用菌种质资源的发掘、保护。同时要加强国家食用菌标准菌株库建设,对食用菌的认定品种和栽培种类的育种资料,做到应保尽保。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实际上,食用菌产业开展的研究和开发投资少、见效快,现在精准扶贫中很多地方政府首选食药用菌产业,就是因为它不需要投放太多的钱,利用简单的设施就可以改变当地贫困落后面貌。食药用菌不只是蔬菜和副食,而应进入主食。把其中的蛋白质拿出来,形成食用菌类蛋白,成为“中国粮”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建议国家将食药用菌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部门出台促进其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要出台并落实财政扶持、税费减免、设施用地、电价优惠等政策,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开展菌业设施设备抵押贷款和生产订单融资,推广大型设备融资租赁。推动农业信贷担保和农业大灾保险试点覆盖食药用菌大县、园区、企社和大户。推动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覆盖全部菌业生产成本。还应完善相关品牌和专利权的申请与保护政策。制定食药用菌产业的国家标准,完善安全质量体系,确保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菌”。

  (作者系安徽省农经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