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革命 让乡村的里子面子都变美——山东青州农村厕改调查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蒋钊 字号:【

  开栏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的根本福祉。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从当前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看,人居环境矛盾最突出的就是垃圾污水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脏乱差”问题。本刊特此开办“农村人居环境”专栏,为读者提供环境治理的典型范例。

  垂柳依依,亭台碧水。走进山东省青州市弥河镇黄泥沟村,一条二三十米长的“生态走廊”引人驻足,两年前这里曾是一条两岸堆满垃圾的臭水沟,如今这里变成了村里人夏天纳凉的好去处。

  表面看,变美的是村子的外在,事实上,外在美的改变恰恰是因为从“里子”着手,“文章”做在全村245户的厕所改造上:碧水是污水一体化处理后引进池塘的景观水,平整后的路面下铺设了污水处理设备,掩映在垂柳中,昔日的垃圾场变身美丽乡村的生活广场。

  “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日晒雨淋、臭气冲天、蝇蛆成群,这些都曾是山东青州农村旱厕的真实写照。2016年初,这场直面农村民生痛点的“厕所革命”在青州433个村子里全面启动,3年内完成42471户农村改厕任务,“全覆盖、全免费、全改造”是牵头这项工作的住建局立下的“军令状”。3年期限将至,究竟青州市厕改效果如何?这场“厕所革命”是如何推进的?记者通过实地走访一探究竟。

  方案怎么定?

  杜绝“撒胡椒面” 全面摸底因厕施策

  “我们村经历了3轮改厕,但前两次都改得不彻底。”黄泥沟村支部书记段福春告诉记者。如今黄泥沟村呈现的美丽村貌正是在第三次厕改后才实现的,事实上,“撒胡椒面式”的改厕很难达到实际效果,往往“治标不治本”。

  黄泥沟村的第一次改厕是在2010年前后,当时根据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文件精神,山东省试点推进农村改厕工作。“试点”就意味着没有在面上推开,而这次改厕只涉及黄泥沟村公共厕所卫生条件的改善,入户厕改并未展开。

  2016年,黄泥沟村迎来了第二次改厕,尽管这次改厕是一家一户的入户改厕,却不能实现全覆盖。“当时改厕的财政补贴资金有限,我们就采取了抽签的方式,抽到的家庭先参加改厕,剩下的家庭再等政策。”段福春说。就这样,黄泥沟村的一部分家庭免费用上了“双瓮式”抽水蹲厕,厕所内地面上有一个踩压冲水的装置,厕所院墙外的花坛里则隐藏着两个“井盖”,下面是每家每户挖出的两个沉淀池。

  时隔一年,黄泥沟村又迎来了新的改厕政策,这一次黄泥沟村被列入青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试点村,将整村进行“厕所污水、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厕改。新的厕改方案不再需要一家一户沉淀、收集,而是通过地下管网集中收集、集中处理,最后再达标排放。新的户内厕改也不再安装需要用力脚踩的蹲厕装置,而是免费安装与城市里一样的坐便装置。

  三次当试点的黄泥沟村,其实也是山东省农村厕所革命工作推进的一个典型样本。第一次改厕仅仅停留在试点,由各省市爱卫会倡导,要求“整合卫生计生、农业、环保、建设等部门项目资源”,无论是省市层面还是整村层面,都只停留在选择一个村、改善一座公厕,没有在面上推开。第二次改厕黄泥沟村试点了后来在整省普遍采用的户改方案,经济可行、成效明显。第三次试点方案可以说实现了农村人居与城市的“对标”,但受财力所限,目前在大多数农村中还难以落地。

  “从接到50号文开始,我们市里的厕改工作就正式启动了。2016年在代表村试点厕改方案,2017年在全市推开,截至今年4月底已经基本完成。”郑万强是青州市住建局的工作人员,他简称的“50号文”正是2015年底山东省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农村改厕工作的实施意见》,这也是山东省全面推开农村改厕工作的重要纲目。文件明确了改厕专项资金省市县1:1:1的补贴标准,每级给予每户补贴300元,并针对不同村庄提供了4种改厕参考方案。

  “市里先组织我们到全省的试点地淄博市临淄区实地调研,然后结合市里具体情况研究方案,到2016年4月,我们制定的《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就印发到各乡镇了。”郑万强告诉记者,黄泥沟村就是按照“50号文”中“每个乡镇选择一个村庄先行试点”的要求选出来的,“各乡镇先试试水,为全面开展积累经验。”

  钱从哪里来?

  财政补贴到位 不让村民花一分钱

  记者随机走进离黄泥沟村仅2公里距离的赵家村,院墙外面的草丛里隐藏着黄泥沟村的同款“井盖”,走进一户村民家,厕所配置也大致相同:墙面统一贴上了白色瓷砖,一个蹲厕和地面上的踩水装置。“去年全村施工大概1个来月就把旱厕都改完了,现在用上了冲水厕所,又方便又干净,关键是政府不用我们出一分钱。”走村入户,记者看到了农户家里相同配置的新厕所,也听到村民们几乎一致的好评。

  “我们村改厕之前全村只有两个时段供水,中午两个小时,晚上两个小时,到冬天容易上冻就只中午供水。从去年开始我们村也24小时供水了,真是用水都沾了厕改的光。”黄泥沟村民告诉记者。令村民们沾光的其实不只是用水,村容村貌的改善让一些远郊“空心村”也重新聚拢了人气。一些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的配套设施也因此跟上了脚步,农家乐里卫浴一体,设施齐全,满足了游客的卫生需求。

  好政策让农村生活更美好。为激发“政策红利”,青州市已经连续三年将农村改厕工作列入市政府承诺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纳入全市科学发展观综合考核,由市委市政府督察局立项督查。

  在旱厕改造过程中,青州市先后出台了《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农村改厕验收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农村改厕工作管护机制》等文件,明确改厕的责任分工。全市采取“统一招标耗材,统一施工规范,统一检查验收”的工作方法,对整个工程实行包技术、包运输、包破损修复、包现场教学“四包”服务,确保改厕质量100%达标。对镇、村具体施工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督促其掌握技术标准,严格规范施工。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改厕施工由专业施工人员或有资质的施工队伍承接,并承担保修和返修责任。改厕完成后,由镇级初验,县级组织相关部门逐村、逐户、逐项验收,按照“做到细处,落到实处”的原则,以整村为单位,明确权责,分工协作推进,完成一个、销号一个,稳步推进旱厕改造工程。

  记者走访中也发现,并不是所有村庄都积极支持免费改厕。位于王坟镇山区的胡林古村,把政府的免费改厕指标全部让给了邻村,村支部书记孟庆利告诉记者:“我们正在整村打造旅游景区,未来一两年重新规划的村民住宅区将建成,如果现在改厕等于白白浪费财政资金。”不仅如此,孟庆利还进一步向记者介绍,在打造景区景观时,村里已经埋好了地下管网,配套了污水处理设施,修建了集中的化粪沉淀池,到时只需把一家一户的管道接进去就能实现“一站式”清理。

  胡林古村的改造方式其实与黄泥沟村第三次试点的改造方式一致,只是他们在未被列入试点村的情况下,采取了引入工商资本的方式,这种污水处理改造在山区的工程造价超过200万元。而黄泥沟村在第三次试点中共投入政府财政补贴120万元,目前这样的补贴力度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覆盖的条件尚不具备,而青州市各村依靠村集体经济收入也难以实现。

  “未来胡林古村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承办会议、举办活动都会带来大量人流,单靠政府一家一户厕改还是不能解决公共场所的排污问题。”孟庆利向记者说明了在改造排污管网中的诸多现实考虑。住建部门也反映如果完全依靠财政补贴,这种“厕所和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的系统在当前尚难走进每个村子。也许,未来借鉴胡林古村的做法,尝试运用工商资本下乡、PPP等方式或可进一步提升改厕品质。

  管护谁负责?

  三分建七分管 改厕效益要靠社会服务保障

  “到年底给拉粪车挂个电话,一年清理个一两次就够了。”赵家村村民赵建国告诉记者,拉粪车一次收费30元,他觉得现在“管抽、管运,不需要自己动手”的拉粪服务方便而且收费合理。

  农村厕所建好是前提,管好是关键。要想让惠民工程持续发挥作用、取得实效,青州市在部署改厕工作中也重点研究了日常管护工作,通过建立厕所维修服务和粪液清运服务体系,做好改厕的后续管理工作。

  “市里没有做统一的硬性要求,但是还是鼓励各乡镇出台一些针对清运的补贴政策,尽量减轻农民的负担。”郑万强告诉记者,目前全市有45台拉粪车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虽然是个人所有,但政府部门也积极协调,有的乡镇出台补贴政策,有的乡镇提供与种植大户、种植基地的合作方式,让收集起来的粪污“变废为宝”。

  记者了解到,像山东青州这样的北方地区,以前半开放式的旱厕到冬天粪污往往会结冰,一家一户也很难回收利用,像黄泥沟村这样发展花卉等高端经济作物的村庄,更是不能使用简单处理的粪污当肥料。如今,由专门的拉粪车集中收集再统一处理,反而更有助于粪污的回收利用。

  “每一户的化粪经过初步沉淀后,再通过管网进入村里统一的污水处理站,污水在这里进行生化处理,处理后达到二级污水排放标准,进入这个水池。目前是用作观赏水池,有时也抽出来给村里的绿化花木浇水。”段福春站在黄泥沟村的“生态走廊”中向记者解释污水处理过程,“生化处理用的生物制剂是施工单位提供的,厂家承诺后期都会定期免费更换或添加。”相比而言,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的日常运维更加省心省力,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在农村推进“厕所革命”,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的一项重要工作。“有人改、有人管、有效果”是青州在全市顺利完成农村改厕这项群众放心工程的三条经验,这离不开责、权、利一致的农村改厕运维机制,离不开政府、市场、农户之间相互的配合与信任。

  “厕所革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硬件改造是一个持续升级的过程,到位的后期管理维护也要不断创新方法。厕所反映着最基本的民生状况,是社会文明程度的影子,既要“面子”整齐,更要“里子”到位,真正把旱厕改造改到农民心里。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