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岩 趟出“扶贫扶志”新路子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郑景顺 通讯员 兰浏堃 字号:【

  编者按:当前,一些贫困户最关心的问题是“政府能给我多少钱”,而不是“我该怎么做才能脱贫”,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明显不足。福建省龙岩市开展了“激励性扶贫”新机制试点,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不断激发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实践出一条“扶贫先扶志”的新路子。本期刊发龙岩“激励性扶贫”典型做法和案例,这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在福建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对精准扶贫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2016年底,在经过村民代表打分,比技术、比信心、比勤劳、比口碑之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益坑村贫困户罗玉灿获得了益坑村暂时闲置的4亩集体土地经营权。

  在农技干部的指导下,罗玉灿利用“竞争”得来的4亩耕地种植芥菜、包菜、花椰菜等冬种蔬菜,增加收入1200多元,2016年底顺利脱贫。2017年,感受到增收脱贫喜悦的罗玉灿增添了劳动致富的信心,扩大规模种植了20亩薏米,当年又增收1.58万元。

  让罗玉灿脱贫的是龙岩市的一项激励性扶贫机制。位于福建省西部的龙岩市,属于革命老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较多、贫困程度较深。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212户、11.07万人,有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比重全省最高。2016年以来,龙岩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市“三大战役”之一,重点围绕“精准”二字下功夫,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扶贫先扶志。打赢脱贫攻坚战,最根本的是要提升贫困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外部帮扶和内生动力的“双轮驱动”。为此,龙岩市在推进扶贫工作过程中,不断创新扶贫机制,破解“扶志”困境。2016年底,龙岩市开展了“激励性扶贫”新机制试点,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

  “我要脱贫” 竞争上岗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政府搭台、经营主体补台、贫困户唱戏”,这是龙岩市激励性扶贫项目的运作方式。政府根据当地优势资源或特色产业,统筹中央、省、市、县专项扶贫资金,采取政府购买成果的方式,租赁经营主体的生产设施或购买种苗种畜,分配给竞争上岗的贫困户,并联同经营主体对贫困户的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的监管,优胜劣汰。

  经营主体根据自身资金、技术、市场的实际,提出可发展的规模和测算可供竞争上岗的数量,经当地政府择优选定后并在乡村进行公示,评选认定贫困户,并对竞争上岗的贫困户在生产资料供应、生产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全程服务并监督。

  台子搭好了,谁来“唱戏”,能不能“唱好”更重要。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一部分贫困群众通过政策扶持和辛勤劳动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但也有一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脱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了激发贫困群众发展增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龙岩市创新激励模式,让贫困户主动报名,“竞聘上岗”。在项目开始前,政府和企业制定好“上岗”考核标准,贫困户结合自身的条件与意愿主动提出申请,县、乡镇、村与项目业主共同对申请人进行考核,择优选录。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途径,贫困户选择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会做的产业发展,以竞争的方式无偿或低偿获取项目、技术、资金、岗位等,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无获。

  成功“上岗”,并不是一劳永逸。龙岩市还制定了奖励先进和末位淘汰的办法,定期跟踪考核帮扶对象。以永定区岐岭乡的养殖乌鸡激励性扶贫项目为例,贫困户在“上岗”之后,还要在发放雏鸡一个月后、养殖120天、出栏三个阶段接受跟踪考核。养殖积极性不高、养殖存活率极低的贫困户,不仅将被取消奖励资格,还会被拉入下一轮项目资格考评的“黑名单”。而在考核中被评为“乌鸡养殖标兵”“脱贫致富示范户”的扶助对象,不仅可以获得追加奖励,还能直接入选第二期乌鸡养殖激励性扶贫名单。

  如此“滚动式、竞争性”的激励模式,增强了贫困对象的主体意识和机遇意识,强化了他们“我要脱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了进一步给予扶贫对象精神激励,当地还结合全国扶贫日活动,评选表彰一批自立增收脱贫模范,通过典型引路,以荣誉感全方位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竞争“上岗”的扶贫对象脱贫致富的真人真事,也带动了更多的扶贫对象树立脱贫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并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梦。

  “精准滴灌” 建起脱贫增收长效机制

  在龙岩市的“激励性扶贫”模式中,共有岗位激励、项目激励、实物激励和精神激励四种激励模式。这是龙岩市根据现实条件精心谋划出的方案。

  岗位激励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企业或农林项目业主提供用工平台,用工需求向贫困户倾斜。由贫困户竞争上岗,优先雇佣生产积极性高、勤劳肯干的贫困户,实现就业转移,增加扶贫对象的工资性收入,达到增收脱贫的目的。另一类是由县、乡根据当地公益性岗位的数量,发布招聘公告,让贫困户报名竞聘,根据考核成绩择优上岗,为希望通过自食其力而脱贫的贫困户提供岗位。

  项目激励,是以项目业主所发展的种养业为载体,提出由贫困劳动力竞争参与的种养规模及份额,采取自主经营或者投资入股方式,由贫困户提出申请,乡镇、村与项目业主共同对申请人进行考核,择优选录;由项目业主负责提供技能培训、技术指导、生产资料、保护价收购产品等帮扶,并对贫困户的日常生产进行量化考核,优胜劣汰,合格者续用,不合格者退出。

  竞争上岗成功的贫困户,将可获得由政府和经营主体提供的生产设施、生产用地以及种苗、种畜、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贫困户无须先行出资就能直接进入项目,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多劳多得,在实物激励层面,激发其内生动力。同时,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在精神层面激发其认真学、勤奋干的内生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激励性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也始终陪伴在扶贫对象身边,通过配备“引路人”,“牵”着他们走上脱贫致富路。

  当地政府部门实行乡、村干部挂钩联系制度,对每户有发展项目的贫困户,指定1名乡干部和1名村干部挂钩联系,帮助协调解决日常生产问题,随时联系县、乡政府有关部门,在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农资实物、疫病防治、产品销售等方面为贫困户和农林项目业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跟踪服务。

  与此同时,经营主体则依照要求,对竞争上岗的贫困户在生产资料供应、生产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方面全程提供服务并监督。有了政府和企业共同为贫困户“铺好路、搭好桥”,贫困户不仅有项目可以经营,还能边做边学,并由此掌握生产技术,了解市场销路,实现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真正建立起脱贫增收长效机制。

  龙岩市的激励性扶贫机制,也使得扶贫资金的使用更加精准。在实施过程中,当地乡镇负责对初选的激励性项目的真实性、可操作性、市场效益等做深入调查摸底,重点扶持可行性高、市场效益好、可推广的项目,并使各个项目之间公平竞争,对带动贫困对象多,效益好的项目给予扶持。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使需要帮扶的贫困户得以接触到真正有发展的经营项目,也让扶贫资金更加落实到点上,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可复制、可推广的“激励性扶贫”模式,从益坑村试点开始,到新罗全区试点,再到龙岩全市推广,如今,这项扶贫新机制已在龙岩实践出了一条“扶贫先扶志”的新路子。截至2018年5月,龙岩全市已有127个乡镇实施418个激励性产业扶贫项目,让7132户2.5万人受益。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