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让信息资源效能最大化——全球农业大数据与信息服务联盟创新纪实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沈立宏 字号:【

  开栏的话:当前,农村双创势头强劲,正在兴起新的热潮,主体不断增多,领域不断拓展,形式不断丰富,已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动力。本刊特别推出《双新双创》栏目,推介一批“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展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运用,讲好新农民、新主体运用新技术开展创业创新的故事,使更多人才投身农业农村,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注入新动能,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自从用上了‘农科发现’移动平台,不仅解决了我们平时科研文献查询的难题,还能实现移动办公,一个手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以往数据库里查不到的,工作人员也会通过查阅纸质文献并通过文献传递的方式,一小时以内我们就能收到文献,实在是太方便了。”在中国农科院培训现场,一位学员这样说。

  为实现全球农业大数据和国家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共知共享,实现海外农业信息服务和国家科学决策知识服务同质同效,2016年成立的全球农业大数据与信息服务联盟,通过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合力协作推动创新,最终成为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农业“走出去”战略海外农业对外合作集散地、经济政策智囊团和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重要的信息支撑力量。

  据了解,联盟集农业部直属事业单位、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农业“走出去”企业、重点农业院校等120多家单位为一体,共同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和海外农业调查与农业“走出去”,协同开展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战略研究与信息服务。海外农业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已与83个国家建立合作关系,为亚非资源贫瘠国家培育了近70个绿色超级稻新品种,通过合作针对埃及研制了禽流感病毒疫苗,研发的新型饲料植酸酶技术在全球70%以上的饲料中得到应用,61项农业新技术和产品已经遍布150多个国家。

  “搞科研需要文献资源支撑,但是科技文献资源的采购成本尤其是外文文献资源的采购成本却逐年增加,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作为国家队,依托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和国家农业图书馆的资源采购优势,构建联盟资源、成果、产品共建共享平台,破解国外电子全文文献获取难题。科技文献的类型和数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较原来提高了50倍以上。集成了农业及相关学科中英文期刊资源2000余万条、会议论文资源100余万条、科学数据集633个,可以为联盟成员专家学者提供‘一站式’文献服务,推动快速成为掌握学科前沿动态的科学家,凸显了平台对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良好支撑作用。”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刘继芳在培训现场介绍。

  “多终端”“一站式”“一小时”服务,科研人员的好帮手

  “文献传递时间根据传递资源所在单位而定,一般来说,国家农业图书馆资源为1小时内,国家科技平台(NSTL)成员馆等第三方单位资源为24小时内。”联盟咨询服务部主任魏虹介绍。

  为使用户能享受到快响应、低出错率的平台资源检索及知识获取等相关服务,联盟构建了支撑海量资源、高并发、高时效的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云技术架构,突破了数字资源整合、智能搜索、情景敏感等关键技术,搭建了“农科发现”多终端协同服务网,可以通过PC端、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终端”使用,为用户提供“一站式”资源检索与获取服务。

  经工作人员的提示,记者现场关注了“农科发现”公众号,并通过了实名认证,查询关键词“物联网”,英文期刊、中文期刊、会议论文都显示在手机终端。在进行文献请求之后,学科馆员很快就将所选文献发送到邮箱,确实很方便。

  据介绍,平台有效解决了地方科技文献资源保障不足问题,减少了资源获取成本。集成了国际科技文献中心和国际农业图书馆每年4个多亿元的购置资源,这是任何一家地方科研院所都无法满足的资源条件,通过联盟平台的建设和推广应用,为用户提供跨越时空限制的多终端千万级多类型科技文献资源的检索和获取服务,以即查即得和文献传递两种方式协同保证资源可以在一个小时内传递给终端用户。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平台注册用户26751人,访问量468876人次,访客数58201人;原文下载量124920篇,文献请求量74118篇,完成传递量74047篇,申请满足率99.9%。平均每天在线访问量1200多人次,访客数约160人,原文下载量340多篇,文献请求量200多篇。

  同时,基于联盟成员单位的个性化需求,以国家科技平台和国家农业图书馆及地方各类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国家和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学科馆员团队为主体,面向联盟成员单位科研院所、创新团队、课题组、知名专家等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科技查新服务、学科知识服务、定题推送服务、发展规划咨询等多维度、全方位的学科咨询服务。

  “地方农科院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为保持联盟平台的持续健康发展和长久生命力,满足国家和地方农业科研院所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及时调整服务功能,实时跟进用户需求、技术响应调整以及专业系统培训三个维度一起发力,保证平台服务功能与用户需求的无缝对接。”平台技术部负责人寇远涛说。

  据了解,截至2017年底,联盟已完成23个省、区、市25个成员单位农科院以及中国农科院4个研究所的宣传培训活动,发放宣传材料4000多份,做学术报告和平台使用宣传培训29场,培训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管理人员3500多人次。

  整合各方资源,当农业企业“走出去”的好向导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走出去”成绩显著,对外直接投资加速增长,投资地区、方式和产业日益广泛和多样化,但农业企业存在着国别投资政策、税收等不清楚诸多限制因素。中国农科院在促进农业科技“走出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6年初成立了海外农业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农业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

  海外农业研究中心的定位是整合中国农科院各个相关研究所的科技力量,为我国农业“走出去”提供科技支撑。利用联盟单位与邻近国家的自然资源环境、语言和文化等相似的优势,已经与中亚、东南亚等地区的重点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共同赴国外开展针对性更强的调查活动。比如,与广西农科院协作,赴老挝、缅甸开展了有关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专题调研,掌握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并形成国别调研报告。

  “联盟将以海外农业大数据挖掘、分析与应用为核心,推动农业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海外农业科学研究以及农业信息服务与科技创新,构建多种开放合作平台和运行机制。不断推进海外农业和海外信息监测工作,我们联合云南农科院、广西农科院、黑龙江农科院、新疆农科院、新疆畜科院、新疆农垦科学院以及内蒙古农业大学等7家联盟单位开展老挝、柬埔寨、缅甸、越南、泰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等10个重点国家的国别监测,形成定期报送海外监测信息的工作机制。建立了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专报等信息发布渠道。”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海外农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聂凤英介绍。

  记者了解到,海外农业研究中心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帮助企业制定农业“走出去”的发展策略,也可以开展高端定制服务。目前,已完成多个国家《“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和投资研究》,发布了区域重点国家农业合作报告和投资风险评估报告,建成农业重大冲击和政策模拟模型,为评估重大自然灾害、政策调整以及区域性或全球性事件影响提供技术支撑,为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知识产权保护与风险规避策略。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