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有效控制了条锈病的暴发与流行,每年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以上,增收节支总额达120多亿元”的陈万权研究员,还是“带领小麦分子育种创新团队,与全国其他科研优势单位联合起来协同攻关,从而有力推进了抗旱转基因小麦的研发进程”的马有志研究员,都是入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的佼佼者。他们和其他298位入选科学家一起成为全国农业科研领域杰出人才的代表。他们的成功与团队的成长,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实力持续突破的有力保障,而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则成为发现优秀农业科研人才的搜索仪与输送补给的能量包。
瞄准农科精英 发展关键技术
为加强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自2011年起,农业部牵头实施了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培养计划),这是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国家12个重大人才工程之一)的子计划,是农业部门的首个人才专项。
经过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严格评选,项目面向全国农业科技领域“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年龄在50岁以下的中青年农业科研人才”,分两批共选拔300名“学术造诣高深,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对学科建设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具有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的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总体目标是,从2011年至2020年,通过该计划建立一支学科专业布局合理、整体素质能力较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队伍。
据相关报道,小麦条锈病是一种随高空气流远距离传播的流行性病害,病害流行起来可使小麦减产40%以上,甚至绝收。而入选培养计划的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陈万权研究员率领麦类真菌病害综合防控创新团队,通过完成“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终于有效控制了条锈病的暴发与流行,每年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以上,增收节支总额达120多亿元。这项重大研究成果在2012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我国植保界近30年来唯一的国家级一等奖。
“我国的农业科研事业能取得如此大的进展,团队和人才都很重要。面向人才建设的‘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陈万权感慨:“培养计划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围绕产业发展进行科研攻关,加快了小麦病害问题的有效解决。”
据介绍,培养计划对入选的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给予了5年资助,每年20万元,资助总额为100万元,稳定支持他们开展自主选题研究、学术交流、学习培训和文献出版等,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带动团队建设 促进青年成才
科研取得成果,离不开人才和团队之间的联合协作。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马有志研究员对培养计划带动团队合作的益处深有体会。他带领的小麦分子育种创新团队之所以能推陈出新,正是得益于与全国其他科研优势单位联合起来进行协同攻关。
“我承担的重大课题是‘抗逆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由于转基因产品研发涉及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基因转化与材料创制、育种价值评估、新品种培育等多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其他团队进行协作。”据马有志介绍,为了加快产品研发进程,创新团队加强了与不同生态区育种优势单位的协同攻关。这也是培养计划评选候选人的基本条件之一,即“具有团结协作、拼搏奉献精神和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培养青年人才,注重学术梯队建设,能带领团队协同攻关。”
与其他科研项目相比,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更注重人才建设,尤其重视团队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中明确写道:“加强所在创新团队建设,每个团队培养10名左右的核心成员,引领本学科领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华中农业大学正是依托培养计划,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才俊。
在30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中,华中农业大学共有18名教授及其团队入选。“培养计划是第一个针对农业人才建设的计划,它有利于调动青年农业科技人的创新热情,我们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据华中农业大学副书记李名家介绍,学校为入选计划团队的青年人才开辟了快车道,让他们依托优势平台和优秀团队,快速融入科研工作。
“原来,我们没有专门针对团队建设的经费,团队建设都是自发做。现在,入选了培养计划后,我们团队的氛围就大不一样了。”董英山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也是入选的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他带领的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创新团队,长期致力于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种质创新等研究工作。据他介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让团队建设更加专业化,也让团队更具有创新能力。
自培养计划启动以来,农业部坚持优中选优,为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通道;坚持从严选拔,确保评选结果经得起检验;坚持政策扶持,每年举办杰出人才专题研修班,组织部分杰出人才赴国(境)外研修,将各类人才和科研项目向杰出人才倾斜;坚持规范管理,专门制定印发《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每年召开培养计划管理工作座谈会。截至目前,300名农业杰出科研人才中,有8人当选为“两院”院士,66人入选“万人计划”,11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1人入选“长江学者”,50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6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67人担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或岗位科学家。
种种成绩与收获表明,通过学习培训、合作研究、实践考察、交流引进等方式,培养计划充分发挥了凝聚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人才、团队与产业紧密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培养计划不仅初步树立起农业领域人才培养工程的国家级品牌,并正在运转成为国家培育大专家、大成果的孵化器。 可以相信,依托培养计划成长的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将成为助推我国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最坚实的科技护航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