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回另一半农业的再思考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 尹成杰 字号:【

  现代农业认为农作物籽粒成果为1/2,农作物秸秆也是成果,也为农业的1/2,两种果实加起来才等于1。随着时代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以及消费需求和观念的变化,现代农业体现出明显的三维产品贡献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要论断,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和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迫切需要加强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村生活垃圾等农林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捡回另一半农业。

  理念创新是捡回另一半农业的根本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供更多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思想和“三农”工作理论为指导,不断深化对农业和农产品以及农业功能的认识。

  现代农业成果的“1/2、1/2”理论。传统农业认为农作物籽粒成果为1。然而实践证明,现代农业认为农作物籽粒成果为1/2,农作物秸秆也是成果,也为农业的1/2,两种果实加起来才等于1。因此农业的两个1/2理论,拓宽了农业果实的领域,丰富了农产品的内涵,改变了千百年来传统农业对农产品和农作物成果的习惯认知。农作物秸秆是重要农产品,是宝贵的农业生物质资源,是农业的另一半成果,是农业生产创造出的宝贵财富,不再是废弃物和垃圾。

  现代农业的三维产品贡献。在传统农业认识范畴,人们往往关注一元产品贡献,主要是农作物籽粒、果实及瓜果蔬菜等。随着时代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以及消费需求和观念的变化,现代农业体现出明显的三维产品贡献属性。

  一是农业提供人类饮食消费所需的农产品,主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奶蛋等农产品,保证生存所需物质能量的有效供给。

  二是农业提供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的生物质能量,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生物质资源。

  三是农业提供人类需要的绿色生态产品。我国有21亿亩农业种植结构网、60亿亩草原、50亿亩森林,还有4.5亿亩左右的稻田湿地资源,这是我国巨大的农业绿色生态产品资源。特别是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推进,农业的绿色生态产品价值和功能逐步发挥,现代农业既是生产网、增收网,又是就业网、生态网和环境网。

  四是农业提供人类需要的休闲养生旅游产品。随着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农业休闲养生旅游等新型潜能得到有效释放。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盆景变风景、劳动变运动,乡村旅游市场日益扩大,农村休闲养生旅游正在成为农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创建开辟农业“第二森林”和“第二木材”。森林和木材,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建设至关重要。森林不仅是重要的战略性经济资源,而且是城乡居民生活的重要物质资料,还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绿色屏障。我国虽然是世界林业大国,但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较低。当前,从世界森林资源培育和木材开发利用看,一些林业发达国家,无论从理念、管理、政策和利用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并发生一些重大变化。欧洲一些林业大国,提倡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开发,木材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数量明显增加。他们把家居用材和居民健康联系起来,居室尽量用木材建设和装饰,改变钢筋混凝土构建与利用者的较少较近接触。这是他们林业资源丰富、木材人均占有量较高的资源禀赋决定的。但是我们国家这样做是办不到的,也是不可行的。因为从森林和木材总量上看我国是大国,从人均占有量上看是小国。我们国家实行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的首要功能用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

  我国森林资源和开发利用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大森林资源的保护,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森林禁伐政策措施。从我国森林资源禀赋和国情林情出发,我们必须转变森林和木材的认识理念和开发利用方式,积极探索和创新第二森林和木材资源,即坚定不移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又要探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需求的新理念新途径。

  从农业的生产功能和产出成果看,农作物种植是“第二森林”,农作物秸秆是“第二木材”。我国是农业大国,稳定的23.5亿亩农作物种植,发挥着某种森林资源的功能和作用。庞大的绿色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仅提供了丰富充裕的农产品物质资源,而且对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和维持生态等发挥重要作用。近10亿吨的农作物秸秆,经过综合加工利用,已经替代了大量的森林采伐和木材消耗。从一定意义上说,庞大的农作物种植群是另一种形态的森林,巨大的农作物秸秆产量是另一种形态的木材。我们必须转变原有森林和木材的观念,改变传统的森林和木材的概念内涵认知,拓宽关于森林和木材的应用视野,把“第一森林”保护好,把“第二森林”建设好;把“第一木材”限用好,把“第二木材”开发好。

  农业农村是绿色能源的大产业大基地。生物质能是重要的绿色能源。农业是生物质能的最大生产基地。生物质能有其他能源不可比拟的优势。每一棵农作物都是一台绿色能源生产机器,农业生物质能具备绿色、低碳、可持续利用等优势和特点;农业生物质能生产过程安全可靠,便于管控;农业生物质能可以移动和储存,可以形成多元能态,以及多种利用形态。

  建立农村绿色能源基地和产业,一举多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收。发挥农业农村生物质资源优势,就地取材、就地建厂、就地转化、就地利用,既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有利于减轻建大厂投资压力;既有利于解决综合利用农业生物质资源,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既有利于发展农村能源新产业新业态,又有利于扩大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发展生物质能的战略性和可行性大为提升,世界进入高度重视生物质能的新时代。我国是农业生物质资源大国,具备开发生物质能和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的资源和条件。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就有“斤粮斤半草”之说,即按粮食总量平均计算,生产一斤粮食就生产1.5斤的秸秆。据此,我国有6亿吨粮食资源,同时生产出大约10亿吨秸秆资源。近年来,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途径不断拓宽,产品日益多元,加快发展生物质产业不可逆转,我国正在从生物质资源大国向生物质产业和生物质能源强国迈进。

  发展生物质产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研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不能绕过和轻看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在我国农业供给侧领域,生物质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地方仍然忽视和废弃农业供给侧的生物质资源,导致农业需求侧对生物质能的需求难以满足。

  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属于农业供给侧大结构调整改革。农业供给侧种植结构成果应为二元结构,即籽粒与秸秆二元成果。农业种植业是把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质能的绿色产业,是向太阳能要新能源的有效措施和途径,要向农业种植业要太阳能转化新能源。我国21亿多亩种植结构和布局,以及巨大的森林和草原资源,实质就是庞大而神秘的太阳能高效接收基地、高效转化基地和生物质能高效生产基地。

  综合开发利用是捡回另一半农业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生物质资源蕴藏和产量极其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生产生物质能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10亿吨左右、林业剩余物0.8亿吨、畜禽养殖粪便30亿吨、生活有机垃圾1.5亿吨、农产品加工废水废渣10亿吨。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物质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各地生物质利用理念、技术、应用领域和效果均取得积极进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质产业发展道路。归结起来,生物质利用的主要途径,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即“五化利用”:

  一是肥料化利用。生物质资源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种具有多用途和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资源,可以通过秸秆还田、生产生物有机肥料,作为培肥地力的重要来源。

  二是饲料化利用。近年随着畜牧业的加快发展,农作物秸秆等加工转化技术日趋成熟,有的企业已经掌握秸秆膨化、青贮、氨化、酶制剂、微生物处理等技术,生物质饲料化利用总量不断增加,有效利用率明显提高。

  三是原料化利用。主要是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工业原料、造纸、建筑材料等。生物质资源经过压块、定型、加工等,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原料。农作物秸秆、林木枝桠作为造纸的主要原材料。现在还有的企业利用生物质资源,研发生产节能、新型、环保建筑材料,成为高耗能建筑材料的有效替代。

  四是能源化利用。目前全国沼气能源化利用的总量约为160亿立方米,约占我国燃气能源利用总量的7%;全国生物质发电780万千瓦,占发电总装机容量12.5亿千瓦的0.6%。特别是近些年来,大中型沼气工程、生物质发电项目加快建设,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步伐加快。但从开发利用潜力看,我国每年生产的生物质能当中,可作为能源利用的总量约4.6亿吨标准煤能量,目前利用约2200万吨标准煤能量,利用率仅为4.8%,还有约4.4亿吨标准煤能量未利用,发展潜力巨大。

  五是基料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资源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有机物,是栽培食用菌等产品的好材料。以秸秆为原料栽培食用菌等产品,实现农业生产内部的直接再循环。

  总体来说,我国生物质能利用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形成了“五化”利用协调推进的总体格局。但从生物质能蕴藏和生产规模来看,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潜力仍然很大。据统计,目前巴西乙醇燃料应用已占该国汽油燃料消费量的50%以上;瑞典生物质热电联产年发电量约1000亿千瓦时,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16.5%,占供热能源消费总量的68.5%;丹麦的生物质直燃发电年消耗农林废弃物约150万吨,提供全国5%的电力供应;美国和奥地利生物质能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4%和10%。

  多重效应是捡回另一半农业的重要成果

  随着我国农业生物质加工利用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生物质综合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特别是一些企业采用现代加工技术,对农业生物质进行循环加工利用,收到多重效应。

  一是综合利用农业生物质资源可以优化能源结构。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业枝桠等,是重要的生物质能源材料。利用农作物秸秆发电、气化等发展可再生能源,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从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看,石油、煤炭等一次性能源消费占很大比重。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8.1%和31.6%,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据有关部门预测,2020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或超70%,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从长期来看,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必须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而发展生物质能源是世界新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利于提高绿色能源在我国能源中的比重。

  二是综合利用农业生物质资源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生物质能源,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绿色能源,可以大量减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可以有效减少秸秆焚烧,可以减少因秸秆焚烧排放的气体、热量和微粒子排放,有效遏制雾霾污染集中生成;可以防止秸秆长期堆放传播病虫害,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秸秆发电后的草木灰可以成为高品质钾肥,可以替代部分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三是综合利用农业生物质资源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生物质能源,可以使农产品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农作物秸秆作为重要农产品出售给企业,1斤秸秆的收入相当于1斤粮食的1/4。这是农民增收领域的有效扩展。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秸秆能源化利用,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从而使发展“生物质能源”与“粮食安全”相互促进。另外,农民还可以通过种植能源作物,拓宽增收渠道。

  四是综合利用农业生物质资源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农作物果实能量和秸秆能量的形成,都消耗了大量的耕地、淡水和其他农业投入品。所以,大量秸秆资源的废弃就等于大量耕地、淡水和其他农业投入品的浪费。运用现代加工技术,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能量,实质是提高耕地、淡水和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如果我们把农作物能量综合利用起来发展生物质能源,也就等于节约了大量的耕地、淡水和其他农业投入品。

  完善政策是捡回另一半农业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可再生能源法》为基础,包括产业规划、实施方案、专项政策、地方政策等在内,集成财政补贴、价格优惠、税费减免、用地用电扶持等生物质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框架体系。

  一是生物质能利用立法。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并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在法律上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在现代能源中的地位,并为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出台提供了方向指导和规范基础。

  二是制定生物质能利用发展规划。2009年,国务院印发《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就具体政策而言,国家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落实。农业部制定了《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年)》、国家能源局制定了《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专项规划。这些专项规划,极大地推动了生物质产业的发展。

  三是制定出台具体实施政策。比如生物质发电优先上网,电网公司全额收购上网电量,全时段、各地区上网统一电价为0.75元;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面,中央财政对年消耗秸秆量1万吨以上的企业,每吨给予140元的补助;在沼气和生物天然气建设方面,在继续实施中小型沼气工程、户用沼气、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补助的基础上,重点扶持规模化大型沼气和天然气工程,发改委和农业部出台了《2015年农村沼气工程转型升级工作方案》,中央对每立方米沼气生产能力投资补助1500元,对每立方米生物天然气生产能力补助2500元,单个项目最高补助5000万元。

  四是因地制宜出台地方政策措施。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推动出台扶持农业生物质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如,吉林省政府出台了《发展生物质经济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基本确立农业生物质经济形态,江苏省人大通过了《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浙江省农业厅制定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2014-2017年)》,山东省正在参与制定国家生物质产业发展的相关标准等。这些政策举措,因地制宜地推进了我国各地发展生物质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物质能和生物质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绩,但是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对农业生物质的资源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认识不到位。二是政府对秸秆开发利用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三是农业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在用地、用电和运输等方面的政策不配套。四是农业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缺乏利益激励。五是农业生物质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还没有建立。六是缺乏科学统一的生物质产业技术标准和质量检测标准。七是农业生物质综合利用相关产业的扶持政策缺乏衔接和配套。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大力推进农业生物质能与生物质产业加快发展。

  捡回另一半农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随着农业生物质加工利用技术不断进步,利用领域不断拓展,农业生物质资源价值和商品属性日益增强,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国家都把发展生物质经济作为重大战略,美国等国家更是制定了生物质产业发展的路线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积极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捡回另一半农业,对于丰富农村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重要。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农业生物质产业加快发展,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提供新动能。

  一是加强农业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目前,与美国、欧洲等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能力总体还比较落后,应把生物质能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放在首位。重点加快农业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技术创新,加强核心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加快成套设备国产化步伐,降低投入成本。加强秸秆饲料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加大青贮饲料和氨化等成熟技术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强技术集成和配套,完善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实现生物质资源的“吃干榨净”。

  二是重视和发展农业生物质资源生产。根据我国土地、淡水资源稀缺情况,农业生物质资源的利用前景等因素,理顺和科学制定农业生物质资源及其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合理的生物质资源收购政策,使农民获得合理收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由于不同类型的农业生物质资源,其能量和营养价值差异很大,因此,在优化农业生物质资源生产结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类农业生产成果的综合产出。特别是生物质资源生产要与种植业生产布局结合起来。在优化种植业布局时,要考虑农业生物质资源的高效、便捷利用和综合利用能力。要统筹种植业、畜牧业、饲料业和农业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是加强生物质资源的管理。农业生物质资源是我国农林业生产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生物质综合利用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加快研究制定利用农业生物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要进一步完善生产加工和流通管理机制。生物质资源和其他产品一样,也是集中收获,全年消费和利用。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储备办法,保证生物质资源均衡供应。加大对农业生物质综合利用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生物质综合利用领域,加快利用外资的步伐。

  四是制定和完善农业生物质资源的收储、加工和流通政策。由于农业生物质资源分布广、密度低、收获季节性强,收集和储存比较困难,要研究建立农业生物质资源收集、储存、运输管理政策和机制,保证农业生物质资源数量和质量。在利用农业生物质资源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新领域,要研究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和产品顺畅流通。

  五是创新农业生物质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目前各地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农业生物质生产、储运、加工、科研、营销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在农业生物质产业发展的链条中,农民、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类市场主体,基本形成了分工合理、各司其职、各得其利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要进一步总结农业生物质经济的模式及特点,不断完善农业生物质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引入政府购买服务、BOT、PPP等多种生物质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

  六是制定质量标准,完善监督管理。产品规范化、系列化,会使消费者坚定对产品的信心。缺乏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和认证标准以及相应的法规和质量监督,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会影响产品市场的扩大。我们应从一开始就注重制定生物质能源产品的质量标准,健全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督管理队伍,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对关键产品统一标准,确保生产质量。同时,对生物质能源转化过程中的机械设备和技术体系也应实施严格的标准并依法监督执行。目前,这方面国内相关研究机构众多,但是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现有机械设备和技术体系千差万别,对原料的要求各不相同,迫切需要制定一整套技术标准,并将其纳入相应的法规政策体系中贯彻实施。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