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隆冬,滴水成冰。1月20日,由中国优农协会、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和中国蔬菜协会等联合主办的“建设科技示范大棚 助推农业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在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举办,气氛热烈。来自黑龙江、吉林、青海、甘肃、内蒙古、山西、新疆等省区及河北省环京津28个贫困县区共计200余人参会,参会代表对阳原县益丰农业示范园林苗一体化、畜光养殖产业扶贫项目和久泰生态农业园区的科技大棚进行了现场观摩。一批涉及产业发展的扶贫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
从“冰天雪地”到“瓜果飘香”
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家口考察脱贫攻坚工作时指出,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脱贫的机制,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致富的动力。总书记还多次强调,要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这些重要指示精神,为参与脱贫攻坚,特别是产业扶贫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家是因残致贫,我老公和小叔子都是残疾人,干不了体力活,还得需要照顾。全家20来亩地全是靠天吃饭的旱地,没啥收入。在这个温室大棚种植管理蔬菜,一个月2400元,离家很近,好着哩!”在张家口阳原县久泰生态农业园区温室大棚干活儿的孙国英大姐对参加现场观摩会的全国各地代表说。
以前是“户外冰天雪地”,如今是“棚里瓜果飘香”,在河北张家口,一批科技示范大棚的创建,正在让冬闲变成冬忙,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张家口市阳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河北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气候干旱少雨,土壤多是贫瘠的盐碱地,缺少产业扶贫项目。近年来,该县通过龙头企业种植科技示范温室大棚带动贫困户脱贫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介绍,此次建设科技示范大棚,助推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是中国优农协会、中国蔬菜协会、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简称“三家协会”),针对环京津28个贫困县及“三北”贫困地区“猫冬”及科技成果转化滞后等问题,经多次讨论研究,提出的发挥农业行业协会优势,集成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建设设施蔬菜大棚,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扶贫模式的共同行动方案。
在共同行动方案执行的几个月中,三家协会发挥各自优势,组织会员单位指导并帮助致富带头人建设科技示范大棚,探索以发展生产、促进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模式。同时,还组织会员单位积极参与落实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开展务实对接,帮助贫困人口提高脱贫增收能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优农协会会长朱保成在观摩会发言中表示,这次观摩会集中展示的科技集成体系获得初步成效,就在于是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市场对产业发展的需求,切实实现了较高水平的技术引领。它不仅帮助贫困农民找到一个稳定的职业和脱贫致富的门路,而且提升了设施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还是农业协会参与产业扶贫取得实效的有力抓手。尤其是与阳原、蔚县的合作模式,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共同探讨进一步扩大合作的途径。
玩转科技 “瘠地”变“金田”
产业扶贫,科技先行。协会会同张家口阳原县、蔚县两县探索了扶持“能人”先行、助力产业扶贫的路径。通过先行搞示范,对原有大棚设施增加科技含量、提档升级,举办两期培训班,共培训100多人,为打造产业扶贫的新模式奠定了基础。
土壤改良、生物酵素、可降解地膜、SR铝基热超导材料、农业信息化等技术,此次观摩会上,农业科技亮点纷呈,为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为农民脱贫致富拓宽了门路。
“请看现在的土壤,棍子轻松一插,土壤变得很疏松,基本可满足蔬菜类浅根系作物的生长土壤要求,甘蓝几乎没有死棵,长势强壮,正好赶在春节前上市。此外,我们大棚还实现了蔬菜育苗,南方鱼腥草的栽培。”久泰生态农业园区讲解员任忠秀介绍。两个月前,园区采用了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物强化腐殖化工程改土技术与根际微生物平衡技术,一步到位地解决了阳原县发展蔬菜大棚急需的盐碱地快速治理难题。
“‘地瘠民贫’是阳原县贫困的主要原因,‘湿时泥泞,干时板结’导致土壤容重大,孔隙度低,土壤通气透水性极差,出苗率极低,几乎寸草不生。生物强化腐殖化工程改土技术与根际微生物平衡技术对贫困县来说,不仅通过盐碱地生态治理发展了优质蔬菜种植产业,第一年就可以实现盈利,第二年可实现扶贫任务要求,同时此项技术的应用还可反向拉动区域内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资源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带动农业供给侧升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久泰生态种植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晓东说。
观摩会上,另一个“吸睛”产品,便是新型可移动保温膜日光温室。“我们这个新型可移动保温膜日光温室目前有20个,采用了钢骨架结构,施工周期短,便于拆卸,强度高,可抵御暴雪天气,使用周期长达20年,土地利用率达90%。大棚采取无土栽培技术,培育火龙果、大樱桃、四季梨等十多个名贵水果和黄瓜、西红柿等有机蔬菜,使昔日每亩产值不足500元的‘瘠地’,成为年盈利6万元的‘金田’,直接带动102户贫困户、15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久泰生态农业园区讲解员李鹏告诉记者。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产业兴旺”是抓手。而推进贫困地区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以科技助推产业扶贫的新模式彰显出蓬勃生机。
穿针引线 助力脱贫攻坚
北方贫困地区,特别是环京津28个贫困县,大都是山区,种粮没有优势,最适合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脱贫。
为有效发挥建设科技示范大棚的带动作用,针对张家口地区的特色优势,三家协会发挥了穿针引线、铺路搭桥的作用,为提高农业特色扶贫质量建言献策。
选准一个特色产业,带富一方百姓。协会积极支持企业对接,帮助农户增收脱贫。
“近年来,我们通过创新‘企业+金融+基地+保险+精准贫困户’的‘五方联动’利益联结机制,已向10个贫困村1000户精准识别贫困户发放仔猪5000头,户均纯利润达2650元。预计利用近5年时间,带动15000户养殖农户,年出栏27万头,实现总产值10.8亿元,促进农户增收脱贫。”四川省通江县巴山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育贤有着为农服务的情怀,在助力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持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俺们这儿家家户户种谷子。俺家种了10亩,今年收了4000斤谷子。”河北省蔚县下宫村乡东庄头村67岁的老汉姚德全告诉记者:“现在谷子的价格不到两块钱一斤,往年最高的时候能卖到三块多。听说县里引进了大企业,收购俺们的谷子,盼着有个好价格。”
姚德全口中的“大企业”就是益海嘉里集团。在协会的支持下,蔚县积极对接世界500强旗下企业益海嘉里集团,通过发展小米产业,探索出一条“订单种植、品牌营销、盈利反哺、扶贫助学”的扶贫模式,实现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
精准扶贫靠产业,产业扶贫靠品牌。不仅如此,三家协会积极开展品牌扶贫。支持阳原县打造泥河湾杂粮杂豆区域公用品牌,以订单式生产为动力,推动技术集成应用,力争在较短时间形成阳原杂粮杂豆品牌效应。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阳原县建设食用豆传统品种改良研究中心,为产业及品牌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与阳原县及有关企业合作建设质量安全体系。北京溯安链科技有限公司与阳原县签署特色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为区域品牌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
抓好产销对接,好产品才能卖出好价钱。协会牵头组织北京新发地等大型批发市场,在科技大棚中的瓜菜收获后,通过成熟的流通网络、企业、农产品市场等,联合各类市场主体,整合产销资源,通过农超、农企、农市等有效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保障市场供应和产品销售,努力实现科技大棚农产品的优质生产、高效流通、生产者增收、消费者受益的预期目标。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社会组织是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载体,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是促进社会帮扶资源进一步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汇聚的重要途径,各级扶贫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社会组织业务指导,注重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不断创新扶贫方式方法,带动贫困人口稳步脱贫。”座谈会上,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表示。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战,凝聚社会合力,正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