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佳农民”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姗 字号:【

  他们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带头人,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是农村改革创新的先行者。他们为农业结构调整、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探索了新路子,示范引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机制,让农民这一职业变得有底气、有魅力,让农业这个产业变得有活力、有奔头,让农村这方热土变得有生机、更美丽。他们,是“全国十佳农民”。

  1月17日,由农业部牵头评选的“2017全国十佳农民”出炉,来自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西等地的10位农民获奖。他们中有土生土长的农民,有学成归来的经营者和技术员,他们是当地农民的主心骨,是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农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无论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还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都需要培养造就亿万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是振兴乡村的生力军。而从今天这些佼佼者身上,我们便可以看到农民全面发展的未来景象。

  “以前总想着离开农村,现在才发现,这里有诗和远方”

  2017年1月8日,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鼎湖镇一个大院里,种粮大户凌继河正给农民发年终奖,现场308万元现金整齐地码放在桌上,被叫到名字的农民乐滋滋地上前领奖,领到后还不忘相互比比“大小”。这已是凌继河连续第六年给种粮农民发放年终奖。凌继河之所以要拿出这么多钱以这种抢人眼球的方式发奖金,“就是想要吸引更多年轻人种地,让年轻人懂农爱农”。

  2009年,凌继河回到老家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鼎湖镇西路村种粮,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让年轻人爱上种粮。他投资了1000万元组建了集农业开发、土地流转、水稻种植、种植技术研究、优质粮食深精加工为一体化的江西省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聘请了100余名农民帮他管理,把企业的管理机制引进农业生产,薪金采用工资+奖金的方式发放,每月基本工资2500元,粮食亩产超过规定基数1斤到50斤,奖励0.5元/斤;超过51斤到100斤,奖励1元/斤;超过100斤以上为1.5元/斤。在农村种地能像城里上班的人一样按月拿工资,凌继河让种粮在当地变成了既赚钱又有面子的职业。到2017年,凌继河累计投资8000多万元,流转托管了5.8万亩土地,带领6700多位农民实现了增收。1995年出生的熊海仁是给凌继河种田的人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以前在浙江、广东等地打工的他每月工资只有2000多元,回来种田后,他每年都能拿到10多万元的年终奖。“以前总想着离开农村,现在才发现,这里有诗和远方。”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前的农村,务农劳动力“兼业化、老龄化、低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地方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50岁,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为主,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吸引一大批年轻人务农创业,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2012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农业部、财政部等部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快速成长,一批高素质的青年农民正在成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领办人和农业企业骨干,一批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业态催生一批新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正逐步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的主体,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截至2017年底,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已超过1400万人,农民职业化进程不断提速。

  “是职业农民培训打开了我的思路”

  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陈村镇槐北村,张凌云是名副其实的“村花”。她不仅人长得美,还能让猪粪“开花”。她用5年时间,在一个猪粪熏天、污水横流的传统养猪大村建起了万吨有机肥加工厂和年产沼气20万立方米的大型沼气站,带领乡亲们种出了一年900吨的绿色蔬菜,赚了3000万元的年收入,建出了一个美丽宜居的新家乡。

  2011年,张凌云大学毕业后坚持回到槐北村跟着父亲养猪。养猪是一门技术行当,要养好猪,就必须懂得生猪养殖的基本生产流程以及每个阶段的免疫防疫。为了尽快掌握要领,张凌云常常在猪圈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拿着本子和笔向兽医和饲养员请教,同时,她还阅读养殖书籍、钻研养殖技术,下半年就建起了仔猪繁育场。正想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却发现生产完的母猪都没奶,看着一只只小猪拉稀、死亡,心如刀绞。

  “幸运的是那段时间参加了职业农民培训,不仅学到了技术,还打开了我的思路,我决定改变传统养殖模式。”张凌云组建起专业养殖团队,高薪聘请兽医等技术人员,开始公司化运作,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宝鸡市畜牧兽医中心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短短两年时间,养殖规模从三四百头增加到了一万头,2012年,张凌云又组建了合作社,带领60多户村民搞生猪养殖,效益连年攀升,她个人也被认定为陕西省高级职业农民。

  张凌云不是个例。近年来,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在人才培养上,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根据农民学习的特点,大力开展体验式教学,探索出了“村庄是教室、村官是教师、现场是教材”的培训模式,让学员们到已经发展起来的先进村庄,亲眼看看现代化的农业、美丽的乡村、富裕的农民,听听老一辈带头人讲奋斗历程和发展经验,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启发思路,提升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2014年以来,培训规模明显增大,每年培训人数在2万人左右。截至目前,累计举办800余期示范培训班,共组织8万多名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及村“两委”成员、大学生村官等,到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学习交流。还启动实施了产业发展带头人三年轮训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加快构建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制度,每年培育各类职业农民超过100万人。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带头人。来自吉林省双辽市茂林镇新发村的十佳农民盛立国,就是通过培训学习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他研发的“玉米高产种植方法”获国家专利,在周边50个乡镇应用,并辐射到黑龙江、内蒙古和辽宁等40个乡镇和农场,带动当地近万户3万多人脱贫致富。

  在基地建设上,各级农业部门以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发展的先进典型村为依托,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如今,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创业孵化基地、综合类基地遍地开花。目前,登记入库的基地总数达到8847个。其中,实训基地5268个、农民田间学校2008个、创业孵化基地207个、综合类基地1364个。以互动式、参与式、启发式为教学理念的农民田间学校,为农民提供了就近就地现场教学的场所,畅通了农民培育“最后一公里”。

  人称“栀子女神”的十佳农民杨莉,就办了一家农民培训学校。杨莉是一个农家女,却一路挑战不可能,2012年建成湖南第一个由农民创办、建在农村、直接服务农民的高科技组培实验室,邀请全球顶级科学家一起合作搞科研。2014年,杨莉开办洋利农业技能培训学校,她的农民培训学校不仅有专家讲课,还有种植大户现身说法,农民愿意听、喜欢听、听得进、学得会,截至目前,已组织近3万人次参加培训,2017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如今,杨莉在岳阳建起了上万平方米的栀子深加工基地,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集栀子科研、种苗培育、示范种植于一体的农民合作社,农民培训学校也为基地和合作社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农民,一个以栀子为核心的产值10亿元的高效农业产业正在她的努力下一步步变为现实。

  “能走到今天,都是托了政策的福”

  来自辽宁省铁岭市蔡牛镇靠山村的赵玉国,虽然年过六十,想法比年轻人还新还多,人送绰号“50后”创新哥。可他不是瞎干,而是紧盯政策,想好了再大胆创新。2007年,《合作社法》正式实施,赵玉国吃透了中央的惠农政策,当年就建起了铁岭第一家玉米合作社。国家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09年,他成立了铁岭第一家农机合作社。合作社要发展壮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每年年初都是赵玉国最难熬的日子,3万多亩的土地流转量,资金需求巨大。2015年,铁岭市农委与铁岭市邮储银行联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贷款试点,赵玉国仅用一周时间,便从邮储银行贷款30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能走到今天,那都是托了政策的福啊。”如今,在赵玉国的带动下,合作社农户人均年增收6500元,周边3500户农民共同走上了致富之路。

  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已经由以往单一的技术培训拓展到技能培训和经营管理并重,延伸到培训后的认定管理、跟踪服务,还有扶持政策的跟进落实。农业生产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欠缺,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留农务农的内生动力总体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面临基础不牢、人员不稳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产业扶持政策,如积极推动承包地向农村实用人才流转和集中;将用于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补贴资金,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倾斜;加快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着力解决新型职业农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017年12月,农业部提出,下一步将在园区建设、涉农信贷、农业保险三方面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现代园区建设。综合运用税收、奖补政策,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继续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动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加快向市县延伸,2018年争取实现主要农业县全覆盖,要求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农业信贷担保余额占总担保规模比重达到70%以上。深入实施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试点,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和大灾风险分散机制,降低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风险。

  在评价激励上,农业部近年来组织实施“全国杰出农村实用人才”“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风鹏行动·新型职业农民”等多个资助项目,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支持。特别是从2014年起,每年开展“全国十佳农民”遴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营造了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

  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直是中国农民的写照。而今天的农村,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不断推进,一批想务农、有经验的“老农人”转变观念提升技能,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一批能创新、敢创业的“新农人”加入职业农民队伍,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力量。“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这“三个让”为我们绘就了一幅未来乡村的发展蓝图。相信有了回归职业的农民,有了红火的产业,有了安居乐业的家园,乡村振兴定能水到渠成。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