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广河 打造西部高原干旱地区生态农业产业链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陆家木 黎素红 闫涛 李奇维 字号:【

  编者按:甘肃省广河县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群众主体”的原则,自2016年开始大力推进以“粮改饲”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变”改革,努力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秀美、农民增收的综合效应,破解了旱作农业发展的瓶颈和存在的矛盾,拉长了种植业产业上下游链条,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探索出了一条“种养结合、以种代养、以养促加、增收脱贫”的产业扶贫新路子,成功实现了旱作农业发展的“二次革命”,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美丽乡村建设中走在全省前列,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站在广河县的高山上望去,漫山遍野的玉米宛如一幅自然生态画卷铺展在广河大地上,36万余亩的靠天收如今平均亩产800余公斤。“家有余粮,心中不慌,秸秆喂牛羊,家家肉飘香,我们广河老百姓现在的生活可以说是美滋滋的!”广河县一位农民如是说。

  探索种养结合模式,破解西部高原干旱地区种地难问题

  广河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是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大门”。总面积538平方公里,总人口2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5万人;现有贫困人口6485户33082人,贫困面为15.48%;总耕地面积42万亩,其中山旱地35万亩;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这里沟壑纵横,资源贫乏,旱灾、雹灾等自然灾害频繁,是国列、省列的扶贫开发重点县。这里年平均降雨量441毫米,蒸发量1257毫米,无霜期140天,是一个典型的西部干旱丘陵区。长期以来,这里大风吹过,黄沙漫天,靠天收的少许土豆很难填饱肚子,当地老百姓有句话:“风吹过,不哭也得哭,看着堆在墙角的土豆不吃也得吃,那时候的日子,真叫一个穷啊!”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成了广河县各级领导需要破解的难题。全地膜覆盖,隆起的地方播种,把有限的雨水在低洼处收集,减少蒸发滋养根系。经过论证,2005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开始推广,到2018年,广河县36.7万亩高山梯田实现全覆盖,粮食丰收意味着大量秸秆的产生,对于产生的大量秸秆广河县并非一烧了之,而是在政府积极引导推广下,把极具破坏力的散养放牧改为圈养,养殖大县的广河县牛羊不在满山跑,生态很快得以恢复。因此,广河县三次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唯一的高产创建整县推进示范县;被省农牧厅列为全省民族地区“养羊大县”和“种养结合示范县”,广河的种养模式成为我国旱作农业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旱作玉米在为西北干旱地区粮食增产作出贡献的同时,新的矛盾和不平衡也随之产生。广河县农业结构性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又不产生干群矛盾,临夏州委常委、广河县委书记赵廷林说:“大力推进‘粮改饲’是决胜当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是推进广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佳载体和把手。”把如何使旱作农业的内容变得丰富起来,让习惯传统种养模式的农民接受政府引导,广河县农牧局局长马进福说:“‘粮改饲’以来,又通过三变的激活,每亩地全贮后农民比原来多收入400多元,并通过向贫困户免费发放青贮袋、半价销售饲料等方式,鼓励引导贫困群众圈养牛羊,拓宽增收渠道快速脱贫。”现在,广河县“粮改饲”已成效显著。2017年广河玉米再获高产,养殖基地、农民合作社、配套加工服务企业正在广河大地上蓬勃发展。

  立足本地资源:精准扶贫斩穷根

  广河县辖6镇3乡、102个行政村,曾获得“旱作农业大县”“粮改饲大县”“良种基础母牛养殖大县”的桂冠。广河县把产业扶贫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中之重,按照抓产业、保增收、稳脱贫的思路,以农村“三变”改革和落实“一户一册”为抓手,突出生产奖补、到户到人,大力培育“粮改饲”、基础母畜扶贫主导产业,探索出了一条“种养结合、以种带养、以养促加、增收脱贫”的产业扶贫新路,也是临夏州乃至甘肃省扶贫攻坚的一大创举。

  广河县城关镇十里墩村共358户1907人,300多户都从事牛羊养殖,是全县“粮改饲”试点村。今年33岁的马由苏夫就是村里的村民,家中四口人,只有他一个劳力,多年来全家靠他打工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是典型的贫困户。去年马由苏夫家里“落户”了两头母牛,政府每头补助6000元,而且每头都建档立册。这份档案就是广河县为了实施精准扶贫为贫困户发放的基础母牛,也是扶贫工作队定点定位的联系卡。广河县农牧局负责扶贫母牛发放档案的马绍鸿给记者打开档案柜,第一张就是马由苏夫前年抓阄领到母牛时与牛的合影,从照片上看,两头母牛体型不大,每头母牛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联系人员姓名电话等一一记录在案,有了这个档案,母牛各项生长指标都一目了然:“这两头牛成了我们家的摇钱树啊!你看看,你看看,俩现在变成了七,我一分钱没有出,现在给我七万元我都不卖。”

  为了实现贫困农户在脱贫之后持续增收,广河县按照“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典型引路、持续增收”的工作思路,启动基础母牛发放工程,让每个贫困户至少拥有1头母牛。为了做到“精准”,广河县制定了《良种基础母牛引进发放实施方案》《良种基础母牛引进发放申请户确定标准》《良种基础母牛引进发放管理办法》《良种基础母牛管理协议书》等一系列管理办法,精准到位,扶贫到点。广河县农牧局局长马进福介绍:“养殖档案一式三份,村委会、农牧局专职服务人员、养殖户各持一份,约定基础母牛不能宰杀,5年内不能卖掉。建档的目的就是让养殖安全化、正规化,从而达到规模化,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帮扶户的养殖兴趣,彻底挖断穷根,扶贫不返贫。”

  马由苏夫把家里几亩地的玉米都打成了青贮玉米饲料,足够七头牛吃一年,不用为饲料发愁,他把牛粪积攒起来,处理发酵后变成了农家肥,土地肥沃了,仅肥料钱一亩就省下来50元。村支部书记马忠海感言道:“‘粮改饲’就是让我们农民既有饭吃又有肉吃,还让牛娃有草吃;政府还给我们村配发了青贮揉丝机,把玉米秸秆变成饲料,饲草喂养牛羊产生了有机肥,粪便发酵成农家肥上到我们的地里,这样一来空气干净了,村子整洁了,许多农户的收入也翻了几番,党的政策好,我们老百姓真的过上了好日子。”

  “考察、购买、运输、选牛、付款,全部都有民主选出的村民代表参与。精准扶贫户每户补贴6000元,其他群众补贴5000元,领到牛的时候,大家都很高兴。”闫子村的老支书马福成说。

  2017年至今,广河县共投入资金6267.5万元对全县9个乡(镇)具备畜牧养殖基础条件的城关镇十里墩村、庄窠集镇红星村等51个重点贫困村5217户农户补助发放基础母牛5217头,精准户3150户每户补助6000元,非精准户2067户每户补助5000元,实现贫困村投放全覆盖;目前已产犊1758头,代养牛犊975头。2017年全县扶持22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建畜牧养殖牛羊暖棚各一座(户均30平方米以上),每座补助4000元,为了把解决饲草问题落到实处,全县对符合条件的养殖户按标准补贴发放小型青贮揉丝机具1888台、中型机具700台、大型机具130台。2017年全县完成饲草加工9万亩、31万吨,其中流转、订单全贮玉米3.6万亩、加工全贮饲料18万吨,加工黄贮饲料5.4万亩、13万吨,每亩增收400多元,总计增收1620万元。预计2018年全县全年将完成饲草加工20万亩、100万吨,在持续加大奖补力度的基础上,将带动7116户贫困户增收发展,每亩地将在去年增收400元的基础上,再增收200元左右,“粮改饲”助推精准扶贫的增收效应将进一步放大。

  旱作农业有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废旧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广河县为确保农业增收增效,生态环境保值增值,政府主导专门设立县、乡、村三级废旧地膜回收点站,联系生产厂家,以每公斤1.2元价格集中回收加工后循环再利用。2017年回收废旧地膜1500多吨。

  由于扶贫思路科学合理,广河县2017年较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3420户2.47万人,贫困面从27.3%减少到15.5%。广河县副县长白万林介绍:“‘粮改饲’让广河农业发展的路径越来越清晰,种养结合、为养而种,草牧业一体化发展的生态产业链正在形成,‘草变肉’‘草变乳’正在成为广河畜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点草成金、变废为宝’的神话在我们广河县已经变为现实!”

  持久发展是西部农村“三变”改革的有效途径

  广河县针对农户单打独斗思想严重,组织化水平低等问题积极探索出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土地经营权入股、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入股、到户奖补资金入股等方式入股企业和合作社。

  截至2018年6月15日,全县农民合作社达到274家,其中畜牧养殖(含饲草加工)合作社230家、种植业合作社10家、苗木种植合作社23家、农机服务合作社11家,社员达到63640人,带动农户5360户。全县养殖小区(场)发展到252个。规模养殖户发展到8377户,新增120户;其中牛存栏达到12.48万头,比2016年增长1.93万头,牛出栏11.5万头;羊出栏250万只,增长27.1%;畜牧业增加值达到3.83亿元,比2017年净增3500万元;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1910元,比2017年净增180元;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40%。广河县的农业革命的快速推广使所有突出难题化于无形,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焕发出巨大的生机。为了促使龙头企业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群众增收脱贫步伐,广河县政府对流转或订单种植达到2000亩、养殖基础母牛500头以上、带动贫困户20户以上的企业,落实以奖代补资金100万元奖励激励机制。广河恒达众诚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海贤介绍说:“多种入股形式无形中盘活了农户沉睡的资产和闲散资金,农民是土地的主人也是家庭养殖坊主,是企业的员工也是企业的股东,除了工资外,他们定期拿到分红,而且不承担股本风险。农民定期参加股东大会,参与公司的正常监管,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以及自豪感、自信感正在增强,农民的身份逐渐模糊,我的社员们正在以一种新型农民的身份步入历史舞台。”

  记者在广河县腾渊牧业公司饲料加工基地看到,公司有员工100多名,各类机械设备120台。一辆辆农用车将玉米秸秆运送到这里,再通过粉碎机、铡草机、抓草机、打包机、运载机开展一条龙生产,不到3分钟时间,一个1.2吨的饲料包打包完成并运送到库存点,速度之快令人瞠目。总经理马国柱说:“公司两个月时间全株青贮和黄贮可以生产玉米秸秆饲料数万吨,这主要取决于企业购置了一流的生产线。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的强强联合提升集团综合实力,努力朝着农牧公司提级增质的目标发展,成为国内高原干旱地区农牧业观光旅游第一品牌。”

  2018年广河县新生13家企业(合作社),吸纳农户565名、32台(套)旋耕-播种拖拉机、1655户农户3650亩土地、闲置资金920万元等通过不同形式入股合作社,受益贫困户可达2000户。寺后子合作社、西域工贸等企业带动311户贫困户利用精准扶贫贷款资金入股,群众不参与经营、不承担风险,每年每万元分红1000元,2017年落实分红资金200多万元。企业又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上线下推销到西藏、青海、上海、内蒙古、新疆、广东、福建等省区及省内甘南、陇南、定西等地区,有效消化掉本地区富裕的秸秆转化的饲料数万吨。

  粮食不单单是解决吃饭问题,更重要的是事关国家安全和稳定,已成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条主线贯穿于农村生态增值,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老百姓的幸福感不断提升,探索出一条引领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产业扶贫新路,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值得思考的问题。

  站在广河县海拔2500多米的齐家镇魏家嘴放眼四望,长势旺盛的玉米铺天盖地青翠欲滴,好似绿波弥漫在所有的沟坎与山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河县25万人民艰苦奋斗,用智慧和勤劳的汗水在黄土高原上绘就了一幅生态农业如诗画卷!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