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原上的现代农业——海拉尔农垦四变纪实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震 字号:【

  “不改怎么行?不改革,那不还是看天吃饭?不改革,咱们垦区跟农村种地有啥区别?必须得改。”谢尔塔拉农场场长刘友山说。

  “谢尔塔拉”,在蒙古语里意为“金色草原”,谢尔塔拉农场是海拉尔垦区下辖农场。20世纪50年代,数万转业官兵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建立了海拉尔农垦,不但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而且对稳定边疆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海拉尔垦区按照“集团化、股份化、产业化”的改革发展要求,开始整体推进集团化、股份化改革,组建海拉尔农垦集团。2012年,在海拉尔、大兴安岭两个农垦集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呼伦贝尔农垦集团。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这需要莫大的决心和勇气,农垦也不例外。经过十多年卓有成效的一系列改革,海拉尔农垦步入新一轮发展快车道。由此,也为这支草原上的农业“国家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如刘友山所言:“这番巨变,不但加快了垦区农业的转型升级,而且激发了垦区人又一轮创业创新的热情。”

  一变: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借力结构调整,探路质量兴农

  一阵微风拂过,金黄色的油菜花连绵起伏,密集挺拔的麦田里荡起绿浪,正在盛开的马铃薯花海洁白如雪,引来不少蜜蜂穿梭其中,这是盛夏7月中谢尔塔拉农场田地里如同油画般的一幕。

  十多年前,大麦、小麦、油菜、玉米、大豆,被戏称为海拉尔垦区的“老五样”。随着垦区改革的不断推进,面对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海拉尔垦区根据自身优势,按照“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径,推动垦区农业从数量增长向数质并重转变,用发展来破解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利润空间逐渐变小等困难和挑战。如今的海拉尔垦区,除了“老五样”,还种起了中草药、人工牧草、有机杂粮等作物。

  近年来,不只是谢尔塔拉农场,海拉尔农垦旗下的牙克石农场、格尼河农场等纷纷围绕“提品质、增效益”,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加快种植结构调整。

  “土壤健康会有效减少病虫害,种植作物就会健康。作物健康了,不仅产量会提高,质量也会提升,市场价格就更具有优势。”牙克石农场场长潘勇说。

  牙克石农场依托自然环境、无工业污染等优越条件,加大优质小麦种植力度。种植过程中注重耕作质量和栽培力度,尽量做到与高产攻关、测土配方项目相结合保障优质小麦品质。经检测,该农场种植的高强筋小麦蛋白质含量在18.23%左右。2017年,牙克石农场小麦总产4800万斤,销售价格也从往年的1.02元/斤增长到1.22元/斤,增收达960万元。

  除了小麦,牙克石农场还积极探索中草药、甜菜等特色种植技术,追求更大亩效益。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牙克石农场今年全面启动农产品质量追溯项目建设工作,设立了农产品质量追溯中心,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体系,力争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为了加快农场的转型升级,从2015年开始,格尼河农场积极打造大豆、青贮玉米、杂粮种植生产基地、木耳种植基地和肉牛羊养殖基地,积极推进良种种植和养殖,提升市场竞争力。截至目前,该农场大豆和玉米种植基地达18万亩,为了配肥地力,实行大豆玉米倒茬轮作,有效提升了作物产量和耕地保护。今年3月份,格尼河农场种上了8000亩的酒用高粱,如今长势喜人。

  “这两年我们也在尝试种些杂粮。等这片高粱熟了,加工后就直接运往四川宜宾的叙府酿酒厂,属于订单农业,预计亩产1100多斤,净利润可达400万元。”格尼河农场场长王士奇指着远处的高粱地告诉记者。

  地还是那块地,只不过种的作物变了,种植效益提高了。据统计,近年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调整种植结构,通过调减玉米,增加了中药材、牧草、马铃薯、甜菜以及其他特色作物的种植,其中马铃薯突破15万亩,中草药突破30万亩。

  二变:兴修水利,借道藏粮于技,探路绿色发展

  “我们克服了连续三年的大旱,这主要得益于大力发展机械化和节水灌溉。”刘友山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垦区和农村一样,大搞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几十年后的今天,部分农村的水利设施或废弃,少有完整保存下来,而海拉尔垦区的水利设施在农场人为的有效管护下,基本上都保存了下来,并一直使用中。

  谢尔塔拉农场的油菜基地里,如同被检阅的士兵一般,一辆辆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自走式割晒机整齐排列在机耕路的两旁……据介绍,这些都是该农场在改革中,完全依靠农场自身积累自行购置的农业机械。

  2011-2018年,在原有水利设施的基础上,谢尔塔拉农场共安装铺设田间输水管道400公里,购置安装大型自走式喷灌设备439台(套),新建蓄水池17座,水浇地面积由2014年前的2.1万亩增加到25万亩,水利覆盖率已达到80%。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场节水灌溉面积将达到28万亩左右,将有近95%的耕地实现节水灌溉。

  面对连续三年农业受灾的严峻现实,海拉尔垦区全力推进农田节水灌溉进程。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建成65.66万亩节水灌溉高效、高标准农田。“凡是有节水灌溉覆盖的农田地块,基本上都能够保证单产、总产不减,经济效益稳定,这证明了垦区现代节水灌溉农业的推广和发展前景。”刘友山说。

  近年来,除了着力于水利灌溉设施建设,谢尔塔拉农场还把绿色发展作为战略选择,通过开展绿色行动、建设绿色基地、推广绿色技术、发展绿色产业等举措,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支持和引导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农业、低碳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产业模式,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2003年之前,海拉尔垦区农业生产一直沿用平翻、重耙等传统耕作方式,土壤板结,风蚀、水蚀、养分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给垦区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海拉尔垦区总结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从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谋划垦区的农业生产,加快耕作结构的调整步伐,引进大型保护性耕作机械及配套大型轮式拖拉机,积极开展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工作,把免耕播种技术同深松、秸秆覆盖抛撒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经过60多年的快速发展,海拉尔农垦现代农牧业体系逐步建立,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信息化,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以上;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显著提升,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0多名,良种良法不断更新,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截至2017年底,垦区绿色(有机)基地及作物总监测面积达到387.76万亩。

  三变:以芥花之名,谋划品牌强农,探路垦区全产业链布局

  苍茫谣,芥花香。近年来,由著名草原歌手组合“吉祥三宝”代言、农垦旗下产品“苍茫谣芥花油”在市场上颇受消费者好评。

  7月19日,“中国芥花油之都”正式授牌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此举不仅开创了中国小品类食用油城市品牌地标打造的先河,更塑造了首个以芥花油产业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品牌名片。有专家认为,“呼伦贝尔市芥花油产业有着近40年的发展历史。在双低油菜育种种植、生产加工和产品研发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呼伦贝尔地区土质肥沃、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具有大力发展芥花油全产业链的先天优势和条件,是全球芥花油黄金产区之一”。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副董事长胡家才表示:“芥花油口感清香,与现代人清淡饮食的理念一致,适合老人、孕妇长期食用,符合当前消费升级的大趋势。”至此,一朵美丽芥花,让这块丰饶的“黄金草原”再得美名。

  多年来,农垦不少产品虽然品质俱优,但是市场品牌知名度较弱,颇有点“养在深闺无人知”的感觉。近几年,呼伦贝尔农垦立足“苍茫谣”品牌,借助中国油菜产业高峰论坛等平台,加强宣传,用体验拉近与消费者距离,全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谋划全产业链布局。

  2012年,海拉尔农垦创建的100万亩油菜生产基地被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农垦旗下的呼伦贝尔合适佳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原料种植、生产加工、产品研发、粮油储备、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高技术油脂加工企业。该公司与中国农科院共同研发的“苍茫谣芥花油”,精选绿色种植基地双低油菜籽作为专用原料,采用全自动化控制物理压榨生产工艺精制而成,生产过程绿色无污染、无任何添加剂,确保产品绿色、纯净、健康的优秀品质。产品亚麻酸含量为8%、亚油酸含量为17.5%、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高达92.8%,在国内享有“东方橄榄油”的美誉。

  专注芥花油产业发展的同时,海拉尔农垦也不断尝试对接文化、娱乐、旅游等领域,拓展产业发展半径。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草原芥花油的价值与“芥花油之都”背后的故事,海拉尔农垦还举办了“草原国际音乐节”。

  近年来,除了农业产业化稳步向好,海拉尔垦区多元产业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围绕拉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在农牧业生产资金保障、品牌打造、市场开拓、龙头企业培育和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喜说。

  四变:铁牛入托,释放改革红利惠及民生,让改革成效落地生根

  “现在感觉比几年前强太多了。我们职工的收入不但提高了,而且生活的幸福指数也提高了,对咱农场的感情更深了。”50岁的刘化柱是三河牛养殖场的职工,有着26年工龄的他,是垦区改革的见证者之一。

  按照“逐步撤掉生产队居民区、集中建设场部中心区”整体规划思路,谢尔塔拉农场打造的谢尔塔拉小镇,规划占地面积50公顷,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可入住2千余户。几年前,刘化柱家在该小区买了房子。原本造价1600元每平方米的房子,刨了各种福利、补贴外,作为农场的职工每平方米只花了不到1000元。刘化柱家买的100平方米新房子加上装修总共没超过13万元,这让老刘很是高兴。

  “十几年前,咱们农场的职工收入都不高,好多人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去了,到了外地又遇上各种各样问题,除了吃喝拉撒,年底儿回来了剩不了几个钱。这几年,咱垦区搞改革,每个人每年差不多都能有五六万元的纯收入。”刘化柱说。

  数十年的发展期间,海拉尔垦区在重视经济发展、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同时,持续坚持改善民生,当前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收入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几十元到现在平均收入5.6万元,住房由泥土房变成楼房、砖房,沙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柏油路,现在垦区118个场部中心区和连队都建立起了卫生院或卫生室、都建设了文化活动中心等文体娱乐场所,职工群众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显著提高。

  内蒙古三河牛、三河马是海拉尔垦区著名的优良畜种,其中三河牛是国内首个乳肉兼用的品种。多年来,海拉尔垦区在保护三河牛繁育核心群的同时,提高良种繁育水平、积极推进由乳转肉、提高科学饲养管理水平。2014年起,海拉尔垦区通过实施人畜分离,新建养殖场及养殖园区达80个,饲养方式由草原放牧逐渐向标准化舍饲转变。

  “铁牛入托”是海拉尔垦区提高职工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中介机构进行评估作价,农场通过对部分职工自家饲养的奶牛进行回收,将奶牛规范化养殖,每年返给职工2000~3000元的红利。“只要奶牛在,这个分红就一直会持续下去,所以叫铁牛入托。”刘化柱说。

  近年来,海拉尔垦区深化改革成效显著。其中,通过对垦区办社会职能和历史债务情况几次调查摸底,并主动与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了对接。另外,在改革过程中,海拉尔垦区还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各农场结合实际,采取建立低收入群体扶持档案、加大对困难群体的资金帮扶、资助贫困大学生、建立互助创业基金、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协调纳入地方救助体系等多种帮扶措施,普遍加大各类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帮助职工群众发展特色养殖、种植和从事旅游服务业,职工就业率有所增加、收入有所增多,进而提高了农场职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垦区要深化改革开放、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必须要进一步明确当前及未来的农垦发展思路。“当前及未来,一是坚持‘打造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不动摇。二是坚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国家队、呼伦贝尔乃至内蒙古现代农牧业和农牧业产业化的领军企业和示范企业、呼伦贝尔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呼伦贝尔健康食品产业化航母’的发展定位不动摇。三是树立和强化效益、质量、绿色、和谐、创新五个发展理念。”张天喜表示,创新发展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垦区要在观念上创新、管理上创新、体制机制上创新、科技上创新、结构调整上创新、增长方式上创新,经过不懈努力和不断创新,走出一条符合农垦发展规律的振兴之路。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