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土地牛鼻子 趟出农旅结合新路子——广西桂林良丰农场改革纪实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朱文馨 蒋钊 字号:【

  尽管地处风景名胜繁多的旅游胜地桂林,夏日里,良丰农场内的玉圭园梦幻水上乐园仍然吸引了大量游客,而不远处尚未开门迎客的休闲农场里,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几十幢灰瓦白墙、设计精巧的桂北民居错落有致,一台台正在平整道路的挖掘机“轰轰”作响,工人们正忙着给一座5米高的巨大柑橘模型上色,引得过往的游客总爱从还未通行的吊桥另一边张望。

  几年时间,桂林良丰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万亩柑橘园变成集观光、采摘、度假于一体的“开心农场”,土地价值翻了不止10倍;曾经的“柑农”变成了“果香家园”社区的居民,收入有兜底、生活有保障。

  “过去我们是捧着金饭碗找饭吃,现在我们是拿着金饭碗有饭吃。”谈起这几年的变化,良丰农场场长杨进清倍感自豪。在中央提出的全面推进农垦改革的大命题下,找思路、谋发展、促转型,良丰农场人发挥新时代农垦精神,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解决土地问题 把农场土地经营权收回来

  “想要发展就要有自己的产业,传统农业靠天吃饭十分脆弱,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2014年,刚刚当选良丰农场场长的杨进清就提出了农场新的发展方向。那时农场的主要收入是职工上交的土地承包费,一年约230万元,但农场的各项开支、职工保障却需要1500万元,将近1300万元的资金缺口如何补?“农场的生存困境必须改变,良丰农场必须由弱变强。”面对困难,杨进清却更加坚定。

  位于桂林市雁山区,紧邻桂林旅游黄金通道桂阳公路,每年约2600万游客途经这里,良丰农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杨进清首先萌生了做休闲观光农业的想法。他认为,传统的优势农产品柑橘是良丰农场的一张名片,如果再融入精深加工和休闲农业,就能更大程度提高柑橘的附加值。

  “虽然我们是国有农场,但是农场的土地基本都是职工在经营。”陈昌波副场长告诉记者,部分土地的经营权甚至在职工退休后都很难收回,因为“有的职工把农场土地私自对外转让了”。土地是农垦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垦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没有土地就没有办法发展产业,因此,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土地经营权收回来。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职工承包租赁期限不得超过其退休年龄,防止简单固化承包租赁关系”。杨进清通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宣传文件精神,在会上讨论并表决通过了果园土地经营权收回的补偿方案。

  为了让职工能更好地理解改革、支持改革,良丰农场成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杨进清担任组长,亲自到田间地头、职工家中讲解政策和补偿方案。“你们年纪都大了,何必那么辛苦呢?现在你们退出土地不仅每亩地可以拿到32000元的补偿,五险一金由农场承担,每个月还可以领1680元的生活费,再出去找份轻松一点的工作,一年至少收入五六万元。”起初,一些职工还处于观望状态,后来看到已经交还土地的职工在周边企业找了清洁、保安工作,一个月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加上在农场领的生活费,每个月的收入比种果子挣得多,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地交出来。“职工愿意交回来,我们就按照标准补偿,不想交的就让他们继续种,也可以作为休闲农业项目的一道风景。”杨进清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企业化改革是鼓励农垦自己发展产业,把土地经营起来,以前我们是拿着金饭碗讨饭吃,现在要变成拿着金饭碗有饭吃。”杨进清这样理解改革。良丰农场除了自己投资建设休闲观光农业项目,还通过招商引资寻求休闲旅游项目合作。“玉圭园·环球名胜”项目就是其中之一,温泉戏水乐园、六星级酒店配套温泉度假村、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及高端住宅区等都迅速带动了农场周边土地的升值,并解决了近1000人的就业问题。

  钱从哪里来 尝试农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

  解决了土地问题,紧接着又要面对钱从哪里来的难题。规划建设农旅融合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投资巨大,但是农场长期入不敷出,难有结余,杨进清提出用位于阳朔县的八分场划拨农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解决项目建设资金困难问题。

  国有农用地使用权抵押担保贷款是此次农垦改革中一项重要的试点工作,阳朔县国土局此前从未办理过类似的审批,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加之对政策理解和认识不一致,国土部门最初对良丰农场国有农用地使用权抵押担保贷款事项不予受理。杨进清、陈昌波带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文件找到了有关部门。杨进清提出,文件明确规定“要创新土地管理方式,有序开展农垦国有农用地使用权抵押、担保试点”,既然广西农垦局承担了开展国有农用地使用权抵押、担保专项试点工作,良丰农场作为农垦局的下属单位,自然也是试点单位,而且广西农垦局已经批复了良丰农场关于开展抵押贷款和试点确认的相关请求。经过多次沟通和对接,国土部门领导和经办人员在进一步了解政策、明晰要求的情况下,最终放下了包袱和顾虑,全力支持良丰农场办理相关手续。

  国有农用地使用权评估价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抵押贷款授信额度的多少。良丰农场打算用来抵押贷款的国有土地虽登记为“综合用地”,实际却一直用于柑橘等经济农作物的种植,而农用地评估价普遍不高,当地最高估价仅为6万元/亩。为实现土地评估价值最大化,良丰农场及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分析“综合用地”含义,结合相关政策以及综合用地操作实际,最终评估单位和国土部门同意对良丰农场土地采取了区别于普通农用地地类认定的评估办法,土地评估价为117333元/亩,比按普通农用地评估价值高出近一倍。

  通过2个多月的努力,良丰农场用960亩农用地做抵押,取得了利率非常低的5年期项目贷款4500万元,其中项目建设贷款3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1000万元,成为国内首例国有农用地使用权抵押的成功典范,顺利解决了农场旅游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一期融资的难题。总结这次农用地抵押贷款的成功经验,杨进清认为有三个重要因素:第一,要学透用好政策,深挖有关文件找到依据;第二,要以项目为载体,通过介绍项目有关的发展定位和市场前景取得银行的认可;第三,要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各方支持。

  “这里将建成一个乡村酒吧,整体上是一棵大树的造型,天花板布置成繁星,让客人能够享受坐在大树下仰望星空的诗意;那边的涵洞会设计一道流水瀑布,游客乘坐小火车穿过,就仿佛进入了桃源仙境,既神秘又营造出一种惊心动魄的氛围;院子前面的空地规划做成草坪婚礼的场地,周边种上象征爱情的相思树……”走在尚在施工的园区内,杨进清边走边向记者介绍,这些即将成形的精巧设计,有的来自广西师范学院学生的创意,有的来自外出学习借鉴时产生的灵感,未来这些都会变成良丰农场内一个个有辨识度的地标,赋予农场新的生命力。

  卸包袱 以社区为载体承接农场办社会职能

  傍晚时分,良丰农场职工家属院逐渐热闹起来,几位老人手握蒲扇坐在小区楼下的长椅上纳凉聊天,文化生活服务站里有几名职工正在练习书法,运动场上年轻人三五成群打排球……

  “你们要是早几年来,还能看到职工住的泥瓦房,一到刮风下雨天我们就特别担心,生怕发生房屋倒塌,即便是这样的破房子还不是职工自己的。”说起以前职工住房情况,农场职工沈修艳直摇头。“现在我们危改公寓楼的产权证、土地证双证齐全,跟市面上的全产权商品房没有任何区别。”良丰农场职工购买安置房,不仅可以获得每户1.5万元的危房改造补贴,还可享受1500元/平方米的优惠房价,仅相当于当时市场价格的三分之一。

  让职工住上宽敞舒适的商品楼只是迈出第一步,让农场职工也像社区居民一样享受到便利的民生服务才是关键。2017年,广西农垦工委开展“学文件精神,促改革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广泛讨论,听取职工意见,杨进清捋顺了改革思路。

  “每年农场办社会职能方面的开销大概300万元,这个负担确实太重了。”改革势在必行,杨进清找到雁山区区委书记谷保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谷保华也正考虑打造精品社区,两个人的想法一拍即合。最终,良丰农场与雁山区政府达成共识:地方以社区为载体承接农场办社会职能,既能解决机构问题,又能方便农场居民生活。

  就这样,良丰农场与雁山区政府探索出以社区为载体承接农场办社会职能的新路子,打造了“果香家园”城市党建品牌,成立了便民、儿童、文化生活及社工4个服务站。给退休职工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还充分发挥辖区内高校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办“四点半课堂”,解决了职工子女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问题。

  今年2月28日,由雁山区政府投资兴建的良丰农场社区服务中心正式揭牌办公。“社区服务中心可以为职工办理民政、计生、户籍等事项,提供一站式服务,跑一趟就能办完所有事情。”社区支部书记潘爱祥告诉记者。社区建设让职工真正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也让农场卸下了长期办社会职能的“大包袱”。

  农场企业化改革是不是甩包袱?把负担推给地方政府,增加地方财政开支怎么办?为了让有关部门同志放下顾虑,谷保华多次召开动员会,“我们要提高站位,主动作为。不能把这项改革当作负担,而要看作是一次发展的机遇。良丰农场就在我们雁山区,搬不走拿不走,农场有了发展对我们雁山区也是有带动作用的。”

  杨进清把农场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形象地比喻成鱼和水,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农场的改革任务就很难推进。今年7月,良丰农场与雁山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广西国有良丰农场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协议书》,进一步细化办社会职能改革工作。下一步,良丰农场要进一步加强垦地合作,在项目开发、产业转型升级、农业示范区建设等多领域融合发展,实现垦地互利共赢。

  “改革就像是打仗攻山头,我们接到任务,只有往前冲,没有后退的理由。”面对改革难题,杨进清选择了迎难而上。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