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路上不停歇——记黑龙江农垦八五一一农场场长王福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张晓杰 字号:【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黑龙江八五一一农场场长王福一直认为,改革与创新,历来是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要想获得长足发展,改革创新的思想必须刻在骨髓里,落实于行动中。

  理念创新

  ——人人都是当家之主

  2012年6月29日,王福被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委以重任,担任牡丹江管理局八五一一农场场长。来到农场后,经过周密详细调研,王福确立了农场今后的发展思路,就是依靠一农一牧一工,农牧工互补,协调创新发展,走出一条可以抵御市场风险的良性循环之路,也因此给农场的干部职工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思路超前。

  2012年,随着黑龙江垦区城镇化三年决战任务的胜利完成,农场撤队并区,许多管理区、作业站职工也纷纷搬入场部居住,居民们在文明认同、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与日益提高的物质文明不相协调、不相适应的情况,由此带来了诸多问题。王福渐渐意识到,职工群众住在场部不算城镇化,只有完成农民向新市民身份的转变,才算是真正的城镇化。而在实现由农民向新市民转变的过程中,加强对新市民的培训教育,提高新市民的综合素质,将起到关键的作用。他带领党委班子成员不断研究创新社区社会管理模式,2013年,农场全面实施了“新市民幸福工程”暨“115211”工程,即:以北大荒精神这“1”精神信仰,孕育出“完达山”这“1”乳业文化,在信仰和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一粒米、一杯奶、一棵树、一篮菜和一园区”这“5”大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实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2”种幸福,利用新市民监督评价这“1”体系,最终打造推动农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1”个品牌。通过实施“115211”工程,职工群众在认识上渐渐达成一致,不但增强了他们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在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改善农场发展环境、凝聚创新发展力量方面也发挥出了“大家长”的作用。

  良好新市民的氛围在农场愈加浓厚,而没有文化内涵的发展终究是走不长远的。于是,王福又把工作思路定位在农场的文化建设上,确立了“将军关注的寒疆奶都,完达山乳业的发源地”的文化品牌。随后又相继提出了“人居楼房中、楼置花园中、花园森林中、森林自然中”的城镇发展理念,实施了小城镇美化、绿化、亮化工程。通过对农场的中心大街进行整体加宽和绿化改造,对沿街建筑进行立面改造和美化亮化……全面营造了“白天品文化、夜间赏亮化、日常瞧净化、全年看美化”的城镇“四化”环境。同时,王福还根据群众意愿,建设了总面积9300平方米的完达山广场,重点打造了8个精品住宅小区,建设4公里景观大道,实现了城镇文化的全景展示,让职工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科技创新

  ——旱田地里稻香扑鼻

  2012年秋季,在北京开会时,王福遇到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下乡、时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的王国庆。王国庆副主任对他说:“你可以研究下水稻膜下滴灌栽培技术,在新疆搞得就很好,可以到那里去看一看”。同年12月,王福委派农业副场长王洪斌,带领农业、农机、水利等部门五位科长去新疆天业集团考察膜下滴灌水稻种植技术,回农场后就组织人员研究、实验,开始了又一条创新之路。

  凡事开头难。农场职工群众一直在老思维中打转转,没有太多种植水稻的经验,不敢想,不敢试,在旱田里插秧种植水稻,更觉得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可王福却认为这是一条改变农场职工群众命运的好机会,于是他带领农业科技带头人开始了“改革之路”,种起了示范田。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究出了全新、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寒地旱作水稻节水(滴灌)栽培技术,此项技术既不排放污染也不会释放甲烷气体,在提高农场耕地的单产和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完美阐释了“舌尖上的公益、会跳舞的大米”的高贵内涵,承载了八五一一农场决心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和黑土地的美好梦想。接下来的日子里,王福并没有沉浸在旱作水稻成功的喜悦里,而是开始了更加艰难的研发之路。

  2015年,农场资金较为紧张,王福仍然拿出资金支持新技术探索研发,并亲自进行试验。先是在插秧机前部装载一个振捣板,通过振捣起到提浆完成插秧,冬天由于室外温度太低,无法进行试验,农业技术人员就转移到室内进行试验,先在室内育苗,由于温度较低,他们就在育苗地上铺电褥子和保温板,秧苗育好后就进行滴水,达到饱和状态后进行旱插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次次改装机器,一次次的试验,旱田插秧终于初见成效。通过一系列改装升级,王福带领农业部门自主研制的振动式水田提浆整地机也获得了成功,同时获得了国家专利认证。实验证明,振动式水田提浆整地机能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具有省水、节约成本、增产增效等优势,现已在吉林松原、黑龙江省五常市及垦区牡丹江管理局、红兴隆管理局、建三江管理局、宝泉岭管理局等技术合作单位和农场得到了应用,受到了广大种植户的一致欢迎。

  乘着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王福再一次意识到,“农业发展至今,已不单单是种好地、多打粮这样简单的问题了,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更多的是承载着一种情感,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种情感最大化,给消费者以真实的体验,全力打造‘立体五层’体验式农业发展模式。”于是,在寒地旱作节水(滴灌)水稻种植基地,王福利用现有的土地基础设施和地理空间优势、自然生态环境等资源,顺坡就势,打造了总面积1880亩的“完达梯田”,在池埂区种植有机桃李、桃李下种植中草药、田中种植有机水稻、稻下共生泥鳅、蚯蚓,形成果、药、稻、鱼、虫“立体五层”新型种养模式。牧场的粪肥经氧化发酵后通过管道抽送至梯田最高点,以自流方式逐级向下灌溉,作为桃李、药材和水稻的底肥,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螯合微量元素、提升土壤肥力的功能。稻鱼共育可以做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生态效应突出,泥鳅可吃掉水中害虫起到生物防治功能。蚯蚓则是土壤勤劳的耕耘者,既可疏松改良土壤,还对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产销有机农畜产品,构建起了完整的以农养畜、以畜滋农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产出率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促进职工增收农场增效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产业创新

  ——混合经济焕发生机

  王福知道,在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坐、等、靠的发展老路子已经落伍了。谁能另辟蹊径、做通渠道,谁就能赢得主动、抢占商机。

  八五一一农场曾是垦区的工业老厂,培育了完达山乳业品牌,同时还创建了生产乳珍产品的黑龙江省福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可公司在组建之初,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只供给完达山乳业与配方粉一并销售,产品市场空间狭窄,公司发展受到限制。如何才能打破发展瓶颈是王福一直思考的难点。2015年6月26日,时任黑龙江省省长陆昊的到来,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建立完善的股权结构,借助资本力量,发挥资源效能,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2015年,在王福的统一协调下,福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由于农场之前的牧场已经进行过股份制组建,职工群众获得了实惠,所以这次福康公司的股份制改造也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为了改造提升“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做强做大“新字号”,拉动全产业链发展,充分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实力,王福引进了垦荒人集团,使其与福康公司进行强强联合,借助他们在全国超过两百多家的实体店,将“福康牌”牛初乳销往全国各地。

  黑龙江省一直是粮食生产大省,但是粮食价格低,附加值不高,为实现原粮的“过机增值”“过腹增值”,王福经过多方考察,发现了有机豆制品市场的空白,于是,在2015年2月20日,生产“北大荒豆珍故事面”的新友谊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而该公司也是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自愿入股的原则,吸纳干部职工、其他法人和自然人入股,从而解绑了资金束缚,激发了企业活力和干部职工的干劲,让他们在权、责、利的一致性下分享改革的红利。2016年6月16日,王福代表新友谊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在上海股权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这标志着农场在快速融入资本市场,实现了在增加企业股本、壮大自身的同时,给职工群众再撒了一把红利。

  产品创新

  ——双蛋白食品唱主角

  2018中国国际乳业合作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奶业展览会在哈尔滨举行,王福携带新研发的双蛋白酸奶系列、休闲食品系列、豆珍秋葵挂面系列三大类近十种功能性食品亮相展会,现场推介新功能食品并进行招商,受到业界人士和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为国人展现了八五一一人在“双蛋白工程”领域的创新研究成果。

  创新的概念似乎已经印在了王福的骨髓里。随着“中国特色双蛋白工程”概念的提出,王福再次将目光盯在了创新研发双蛋白功能性食品上,融合现代科技、集聚众人智慧,创新研发了三大类双蛋白功能性食品,使乳清蛋白和大豆蛋白取长补短,既提高了产品的营养价值和产品附加值,同时也改善了口感,是精准互作营养、加快人体细胞损伤修复、调控消化与吸收代谢以及增强细胞天然免疫的功能营养食物,对确保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而研发双蛋白功能性食品并不是王福的“三分钟热情”,王福自知农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农场地处北纬45度黄金奶牛养殖带,六十多年前便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国营奶牛农场——八五一一奶牛示范场,作为北大荒和完达山的发源地被写入史册。这里的奶牛壮、奶飘香,作为养殖业的行家里手,农场人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从未停滞,“福康牌”牛初乳系列产品便是动物蛋白利用最大化的一张闪亮名片。大豆种植是农场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依托农场十万亩有机地,大力发展黄、绿、黑三种特色大豆订单种植,购入专利设备,延伸产业发展链条,进行大豆制品深加工生产“豆珍故事”系列产品,实现了植物蛋白营养全均衡。

  对于未来的发展,王福有着清晰的思路规划,要在双蛋白功能性食品的研发上不断深入,将黑木耳、猴头菇、松茸和各式蔬菜等与产品实现有机融合,从而解决影响国民健康的双重营养问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壮民族的营养健康新路子。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