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全力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先试区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 浙江省衢州市政协副主席、衢江区委书记 吴江平 字号:【

  衢江区位于浙江西部、钱江源头,是衢州的市辖区、全省26个加快发展县之一。如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阶段矛盾,加快绿色发展、统筹“三农”问题,满足全区35万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经常思考并付诸实践的命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我们第一时间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抓手,一周内就形成了乡村振兴五年行动计划;一个月内就被确定为浙江省农办首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联系点;两个月内率先召开全区乡村振兴启动大会,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并与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三个月内成为中农办联系点,召开区党代会做出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先试区的决定,编制六大类492个、总投资超千亿项目清单和10个方面改革清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衢江落细落小、落实落地。2017年,获评浙江省平安建设“十三连冠”,位居《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评选的2018年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区县排行榜第四,地方财政收入连续5年年均增速超过20%。

  以生态为底本,争创美丽乡村示范区

  作为全省的重要生态屏障,衢江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特色是生态。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对衢州提出 “大花园” 的全新定位,支持我们把生态经济培育成为发展的新引擎,加快实现绿色崛起。为此,我们紧扣大景区、大花园建设,大力实施百个景区村创建工程,加快村庄建设向村域发展跃迁。

  统筹实施碧水、蓝天、净土工程。系统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确保生态空间占全区面积50%以上。全域开展生猪养殖整规,累计投入4.5亿元,全区生猪养殖场(户)从3.8万户削减至97家规模养殖场;全面开展钙产业整治,关停192个石灰土窑、48家重钙企业,重组新上10个亿元高新项目;山塘水库实行洁水养鱼,全域出境水质均达到二类水以上,省第三大水库乌溪江水库水质经瑞士SGS公司检测,大大优于国家一级地表水标准,为华东地区最好的一级地表水。

  全域开展“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投入近4亿元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72个行政村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垃圾清运BOT模式全覆盖,新建美丽公厕400座,基本普及农户水冲式厕所。

  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四级联创。投入近3亿元用于农村“赤膊墙”改造,开展“一村六美”(美庭院、美水系、美村口、美广场、美廊道、美产业)建设,创建美丽庭院1万户,打造精品示范村20个,建成美丽乡村风景线7条80公里,景区村庄达到60%以上,实现“点上美”向“线上美”“面上美”转变。

  纵深推进城乡设施一体化。新增“四好”农村公路336公里,建成城乡一体的交通、饮水、电力、信息“四张网”。全域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完善城镇配套设施,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以产业为支撑,建设“两山”转化样板区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大健康产业为撬动点,统筹推进放心农业、中医针灸、乡村旅游发展,着力构建新型乡村产业体系,加快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

  实施百亿现代农业培育工程。从农业规模经营入手,以家庭农场为载体,全区域、全产业链发展放心农业,跻身全国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行列,成为G20杭州峰会农产品主供地。目前,1473家家庭农场集聚了全区70%的耕地,26万亩耕地中 “万元田”达6.2万亩,许多产品从原先论吨卖、论斤卖,变为论个卖。下一步,将以世界食品安全创新示范基地、莲花国家农业特色小镇、全旺省级高科技农业园区等为抓手,打造10个亿元产业链,不断扩大“衢江山农”放心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实现规模生产主体质量追溯系统全覆盖,提升农业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

  实施康养产业培育工程。举全区之力打造以针灸为引领的康养之城,举办首届世界针灸康养大会并成为大会永久性会址,创建中国(衢江)针灸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千年农夫小镇、樟潭古埠街区和中医药、民族医药孵化基地,培育针灸康养、田园康养、运动康养、森林康养和民族医药康养等新业态,统筹推进抽水蓄能电站、黄坛口森林康养小镇、新田铺田园康养综合体、深圳乐领森林康养综合体建设,力争大健康产业产值突破20亿元。

  实施乡村服务业振兴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农家乐床位增至1.5万张,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培育商贸经营主体1万个,网络销售额年均增长80%以上,建成省农产品电商创新发展示范区。

  以改革为动力,创建城乡融合试验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果不改革、不创新,不突破发展痛点,就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要突破“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痛点就必须破解乡村振兴中“钱、地、人”矛盾,实现城乡要素有序流通。三者当中,“地”既是农业生产的第一要素,也是村庄建设的空间平台,更是联系“钱”与“人”的纽带。因此,我们从破解“人地矛盾”出发,做好农用地、宅基地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文章,以优化乡村生产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以农地整治破题土地效益低、碎片化。农民脱离土地,造成了大片良田闲置荒废;粗放生产,带来了严重农业面源污染;无度索取,导致了土壤肥力下降。为此,我们以低丘缓坡开发为抓手,围绕耕地数量扩张、质量提升、规模连片,大力度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同时,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整治,重新导入农旅、文旅融合的新兴产业,为衢江乡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以土地全域整治为切入点,以富里、新田铺、上方三个万亩片区为主阵地,统筹推进村庄改造、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探索出了以建设食品安全基地为重点的富里全域整治1.0版、以建设田园康养社区为重点的新田铺全域整治2.0版、以建设硒钙特色园区为重点的上方全域整治3.0版等3个乡村振兴的全新路径,为全区面上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样板、指明了方向。近三年来,全区共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1120亩,新垦造耕地4.12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9.2万亩。

  以改村提升破题村庄布局乱、配套缺。布局散乱、配套缺失、交通不畅是当前乡村的通病。2016年以来,我们就以改村提升为抓手,以“一村六美”为目标,以“一拆五统”(拆除“一户多宅”,村集体统一收储利用、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流转安置、统一成本核算、统一基础配套)为手段,统筹推进村庄改造、全域环境大整治、一户多宅整治、乡村风貌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因村制宜、因村施策,打造美丽乡村精品村、精品线(区块)。比如将莲花现代农业综合区和涧峰村、西山下村、五坦村统一打包,推进“一园三村”建设,使乡村大花园成为现实图景。

  以审批改革破题农房管控难、风貌差。长期以来,农民建房管控是老大难问题,一方面审批慢、落地难,农民想建建不了;另一方面布局乱、违章多,职能部门疲于应对。为此,我们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制定“十个改革专项清单”,紧扣农民建房“谁能建、建在哪、建成什么样、谁来建、如何管”五个关键环节,创新推行“线上+线下”申请、“事前+事中”监管、宅基地“三权分置”、资格权“无偿获取+有偿交易”等举措,以农民建房“不用跑、不审批、拎包住”改革,集成解决农民建房手续繁琐、无地可建、难以管控等系列问题,并以资格权交易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性收入。在历经四个多月时间、十余次专项研讨的基础上,目前已制定出台《衢江区农村宅基地资格权处置指导意见》 《衢江区“一户多宅”分类处置指导意见(试行)》等一揽子政策,试点工作正在全旺镇有序推进。

  以文化为引领,打造幸福生活体验区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复兴,古老的农耕文明延续了数千年,对自然田园的尊重、和平安宁的向往早已深入衢江乡村的骨髓,这正是乡村文化的根和魂。如何推动乡村文化复兴?守护农耕文明、重塑乡村文化,这是衢江近年来探索实践的破题之举。

  让文化力量激活乡村。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遗迹遗存保护。把衢江特色的中医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展现乡村地域特征、产业特色、人文特点的特色文化村。同时,加强“活态文化”保护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村建设农耕文化展示馆、特色技艺体验馆,做精做优民俗节庆活动。

  让乡愁成为衢江特色。把“乡愁记忆”作为衢江乡村的特色标志,收集整理“乡愁故事”,将反映村庄个性的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具有地域特色的针灸文化、陶艺文化、民间技艺,有机融合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绘制“乡愁地图”,建立“乡愁记忆库”,在全国率先建立网上乡愁博物馆,专题片《大国乡村》登上纳斯达克大屏幕。围绕“文化地标、精神家园”的定位,把农村文化礼堂作为承载乡愁、展现乡风的“村庄客厅”,建成文化礼堂145个,覆盖53.5%行政村。

  让最美精神引领乡风。把最美精神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广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法治观念教育。深入挖掘散落在宗祠、族谱、民间传说和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美德,持续深化最美家风创建,推动家训“挂厅堂、进礼堂、驻心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家风家训馆。以最美家风引领文明乡风,相继涌现出“最美教师”“早餐奶奶”“最美班主任”“最美校长”等最美群体,最美现象已在衢江生长壮大、蔚然成风。

  以党建为引领,共建基层治理最优区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我们把党建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和龙头,紧紧抓住“三个三”基层党建工程这个关键,坚持大党建统领大联动治理,着力构建以“四大五加”为主要内容的体系架构和“主”字型的运行架构,实现党建治理“一张皮”,全力打造中国基层治理最优区。

  “项目+清单”,抓实“三大主体工程”。落实乡镇主体责任,区乡党组织书记挂帅605个党建项目;发挥基层组织主体作用,实施 “百个班子争先”和 “百雁齐飞”工程;制定党员服务清单,激发党员主体意识,农村党员全部挂联到户,机关党员全部到居住地和出生地双报到。

  “有形+有效”,确保“三个全覆盖”。构建以区大联动中心为核、21个乡镇综合信息指挥室为纬、732个网格为经的综合治理体系,所有网格均建立党小组,下设“党员+联系户”微网格,实现组团联村、网格支部、党员联户“三个全覆盖”,形成事件上报、受理、交办、跟踪、督查、反馈等六步闭环,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事事不出区”。

  “真评+实考”,用好“三大指数”。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运用服务指数、堡垒指数、先锋指数,开展“周二无会日”、组团联村活动,推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累计解决各类问题3500余个。在城中村改造四期工作中,我们建立项目专班临时党委,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仅用40天时间,就100%完成了820户的征迁签约工作,并实现“零上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