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鹤壁 产粮大市打出绿色招牌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王雪梅 何晓霞 蒋钊 字号:【

  河南鹤壁是典型的农业大市,耕地面积达144万亩,农业占GDP比值约8%。近年来,鹤壁市从农业供给端着手,在农业标准化、信息化和粮食绿色高产创建上发力,获得了全国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全国整体推进型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多个国字号名片,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保持全省第一,鹤壁从传统农业大市正向现代农业强市迈进。

  从高产创建到绿色增效

  “高产”曾是鹤壁的金字招牌,然而在去年,浚县20万亩种植基地里“高产创建实验田”的大牌子悄然间被换成了“优质麦基地”。从追高产到求优质,从高产到绿色高效,这片中原麦田正在进行一场农业转型升级的改革,名称的变化折射出农业发展思路的改变。

  河南省浚县古称黎阳,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粮仓,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过去,种植普通高产的小麦、玉米品种让农户连年喜获丰收,近年来却频频遭遇卖难、价低等问题。

  “以前种的普通小麦和玉米价格上不去,去年普通小麦和优质强筋小麦的价差增加到每斤3毛左右。2017年,示范基地都换成了郑麦366、新麦26等优质强筋小麦和青储玉米两季轮作。”浚县农业局农艺师胡振方告诉记者。眼前的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基地里绿油油一片,越冬的强筋小麦新长出的叶片已经伸出叶鞘。

  玉米产能过剩,优质高端农产品供应不足,这里的普通小麦和玉米卖难困境,正是当前农业供需结构失衡的一个缩影。鹤壁主动顺应市场变化,全力调优农业结构,在平均亩产不降的前提下,探索“一增一节两控三防”的技术路线,实现节本增效;鹤壁农业部门因势利导,以种子、有机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品种推广等为切口,加大对强筋小麦的补贴力度。

  “靠施用大量化肥、农药推动粮食持续增产,成本高、环境代价大。绿色防控才能保证质量和农产品安全。”鹤壁市农业局局长金志广分析,必须走绿色高效之路,稳固提升粮食产能。2016-2017年,鹤壁整市建制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共完成小麦30万亩,玉米25万亩,花生5万亩,建立了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的生产标准、作业标准、示范标准、质量安全标准、服务规范等五大标准体系32项技术标准,化肥、农药、人工成本据统计都明显下降。

  在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的基础上,鹤壁还大力发展蔬菜、食用菌、油料、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提高农业经济效益。2017年,鹤壁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蔬菜增加1.5万亩,大豆增加0.5万亩。打造了高钙小米、山区特色林果、鹤山区花卉、浚县中药材等一批特色农业基地。

  为突破制约农作物生产的瓶颈,鹤壁除了在省“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四化”要求上下足功夫,还注重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下功夫,在打造农业品牌基地上下功夫。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活了鹤壁农业发展“人”的因素。目前,鹤壁新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17家、家庭农场202家,带动流转土地面积达到46.59万亩、托管土地30万亩,土地规模化水平达到53.1%。

  农业品牌培育激活了鹤壁农业发展市场的活力。2017年,中鹤集团5万亩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区生产的中鹤面粉以每公斤7元的价格直供北京市场;淇滨区钜桥镇的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区被列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收购价高于市场10%,实现订单生产。

  龙头企业成拉动农业转型的“马车”

  位于鹤壁东南方向的王庄镇如今人们也习惯称之为“中鹤”。作为鹤壁龙头企业之一,中鹤集团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在王庄镇流转土地、调整布局规划,形成了融合一二三产业的产业化集群。

  王庄镇100平方公里镇域面积内42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7万人口和9万亩耕地全部纳入整体规划。如今,6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区、7500亩标准化畜禽养殖区、1万亩优势特色经济作物和林果业种植区、5000亩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区组成了生态高效农业区;已建成的2.5平方公里中鹤食品精深加工园区具备70万吨的农产品仓储物流能力和75万吨粮食的年加工转化能力。

  “农业产业化集群是中鹤发展的大思路和大方向。王庄镇在整体规划后,耕地面积由9万亩增加到12万亩,为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生产创造了条件。优质粮食种植加肉牛、肉羊养殖,实现了农牧结合、循环生产。农民流转土地后再承包劳作,喂羊、种蔬菜、擦拭光伏板等都可以额外获得收入。”中鹤品牌部经理郭永晨向记者介绍。“产业支撑、工农一体、产城联动、六产融合”的中鹤模式,在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中焕发出强大能量。

  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农业产业化集群是鹤壁推进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加强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实现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目前,全市共培育12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7个,省级示范性农业产业化集群3个。2016年农业产业化集群累计销售收入459.84亿元,带动农户55万户,实现户均年增收5000多元。

  “在打造农业产业化集群时,鹤壁注重立足资源优势,主抓面业、肉鸡、蛋鸡、肉鸭这4个主导产业,培育休闲食品这一延伸产业。”鹤壁市副市长常英敏告诉记者,为了强化帮扶服务,鹤壁市、县、区均建立了集群发展领导小组,将集群发展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对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设立专项资金,近3年共整合财政、金融资金42.7亿元。

  永达畜禽、飞天面业、帮太休闲食品、秀田牧业、至真肉制品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集群在鹤壁建立起来,带动起相关产业的发展,辐射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普通农户等群体。集群内龙头企业均配套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注册产品商标380个,建立农产品追溯系统,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整体提升竞争力。

  大数据让农业登高望远

  鹤壁淇滨区职教园区内有一所学校与众不同——河南新农邦商学院,已经有累计1.2万人次在这里完成了农业、电商、销售等项目的培训。这处2013年投入使用的园区也有一个独特的名字——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这里是由北京农信通集团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移动、招商证券等多家单位及企业,共同建设的国内首家农业信息科技产业园区。

  “农业硅谷”是鹤壁“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载体,也是彰显鹤壁农业信息化发展实力的所在。

  “目前园区分3大板块:‘互联网+农业’研发、中试、推广、培训基地,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总部基地、众创空间,以及中国智慧农业互动体验中心。这些项目可以在农业电子商务、涉农信息服务、信息化建设、物联网智能装备及移动智能终端制造、云计算与大数据研发、休闲农业等方面提供专业化解决方案与技术支撑,对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河南新农邦商学院培训部熊佳向记者介绍。

  在都市农业体验展区内,工厂化农业、花卉园艺、楼宇农业、办公室农业、阳台农业等多样化的“城市农业”让利用城市建筑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可能。

  在智慧农业体验馆内,物联网、水肥一体化、变量施肥施药、鱼菜共生、智能机器人、精准环境(温湿度)控制、高科技灌溉等核心技术设备一应俱全,展区模拟的蔬菜大棚内传感器每10分钟会更新一次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光照等数据,只要通过手机客户端就能进行实时监控。

  “目前我们有农业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金融理财、电脑硬件等各类技术服务人员80多名,中级以上专家20多名,普通用户通过手机或村里‘益农信息社’的设备就能轻松地与农业专家在线交流。”熊佳打开展区内的大屏幕向记者演示,一位坐在办公室里的农业专家立即出现在显示屏上。

  鹤壁将大数据应用到农业生产,让农业更加智能。实施“互联网+种植业”示范,普及国际先进的“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全市共安装物联采集仪器60个站点,布设仪器2400台(套),实现了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全区域农情监测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实施“互联网+养殖业”示范,在谊发牧业、柳江牧业、中鹤牧业等标准化养殖场,推广设施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联合选育网络辅助决策系统、饲料配方辅助决策系统、动物健康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和动物疫病诊断与预警辅助决策系统等,实现集约养殖场健康养殖的智能化管理。

  信息化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更为便民利民提供了技术手段。鹤壁将信息进村入户工作作为培育农业发展新业态、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2014年8月,市里推广的益农信息社和我之前开的这个手机店对接上了,现在每月帮着我们村和周边村代缴电费、电话费3万多元。”鹤壁浚县白寺李桥村的刘建国告诉记者,十多年前自己外出务工砸伤腿造成了终生残疾,3年前经营越来越不景气的手机店挂牌“益农信息社”后,加入的便民服务重新为小店带来了人气,增加了业务量,如今不出村也能养家糊口。

  类似刘建国经营的“益农信息社”目前在鹤壁已经有672个,占全部行政村的75%,从出行半径的角度看,基本上实现了全面覆盖。“益农信息社”整合了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社会化资源,为农民提供充值、代缴、代办、代取等业务,解决了便民服务下乡“最后一公里”问题。

  让现代农业拥抱大数据,农民创业创新与农业信息化发展深度融合,在鹤壁涌现出更强的发展活力。“益农信息社”等经营实体为“无资金、无场地、无资源”三无创业者提供了零投入创业帮助,炳良、泥咕咕等21家农民创业电商网店逐步壮大,下行农资和生活用品年销售额达4.22亿,上行订单农业、畜牧产品、特色农产品年销售额10.35亿,“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正惠及更多百姓。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