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十大行动 推进瑞安乡村振兴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舒贤国 王昌宁 字号:【

  浙江省瑞安市经济发达,2017年位列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25位,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60亿元,财政总收入105.04亿元,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强的保障。近年来,瑞安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改革和基层党建工作,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当前乡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推进“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瑞安市农办通过梳理工作基础和存在问题,探索乡村振兴的瑞安方案。

  乡村发展成绩显著,但面临不平衡不充分挑战

  农业产业化组织发育良好,农业品牌意识日益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截至2017年底,瑞安拥有市本级农业龙头企业152家,其中产值超1000万元的种养、加工企业58家。工商登记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574家,辐射带动22586户,示范社128家。工商注册家庭农场401家,其中示范性家庭农场43家。农业品牌发展良好,本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拥有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国家级中华老字号2家,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156家、家庭农场22家。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遭遇瓶颈。近三年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分别为175家、166家、152家,产值分别为32.8亿、32.4亿、32.3亿,多年来企业数量和产值增长乏力,略有下降。

  农村改革持续推进,农村发展活力不断释放,要素市场化配置障碍依然存在。积极推进农村合作经济体系建设,已初步建立覆盖全市涉农镇街,贯穿市、镇、基层的农合联组织体系。全面推进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农村资金互助社、保险互助社等运行良好。深入推进农房抵押贷款试点,截至2017年10月份,贷款余额达到46.32亿元。各项农村改革积极推进,进一步挖掘了农业潜力、激发了农民动力、释放了农村活力。但乡村发展还面临着乡村人口“空心化”、资金来源有限、可开发可利用土地少等短板。

  美丽乡村建设方兴未艾,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城乡不平衡。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69个精品村、7条美丽乡村精品线。基本解决全市农村“吃水难”问题、全市908个建制村全部实现主干道硬化、率先探索建立“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机制。但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大,1.5万人的低保户和2.5万人的低收入农户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山区。乡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尚不符合乡村民宿旅游等产业发展需要。重城市轻乡村的公共服务城乡二元供给体制尚未破除。支撑乡村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公交服务、物流服务等总量不足,供给滞后。

  乡村治理不断创新,农村和谐稳定更有保障,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全市推行村委会人选党员信任票制度,严把村委会人选关,做到支委会与村委会一条心。推行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五议两公开”工作法,实行“三务”公开督促制,不断健全村民代表大会制。强化市财政对村级支持力度,大幅提高村干部福利待遇,全面推行村干部轮流坐班制,解决村干部工作“副业化”、在村工作“走读化”现象,大力提高村干部为民办事动力。瑞安建制村数量多、分布散,导致管理服务难、运行成本高、班子配备弱、投入绩效低等问题。村级管理制度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宗族宗派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治理工作。

  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

  实施规划引领行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规划先行。首先要整合各项综合性规划中涉及的乡村内容,编制全市乡村振兴总体纲要,作为指导乡村各类规划计划编制的纲领性文件。其次要建立乡村振兴规划清单管理和定期评估制度,细化各类建设指引、详细设计、发展计划和实施方案,分年度落实具体项目。综合瑞安市乡村资源、产业、文化、村庄特色和发展方向等各方面因素,建议把全市乡村分为东部海洋经济区、平原水乡区、中部现代农业区、西部休闲区等四大农业经济区。

  实施产业提升行动。扶持和培育水产、优质大米、瓜果蔬菜、“瑞安清明早”茶叶、畜牧与肉制品加工、民宿与休闲农业、园艺花卉等优势农业全产业链,与四大农业经济区共同构成产业兴旺的支柱。完善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开展美丽农场、美丽茶园、美丽果园等创建活动。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在优势农业主产地建立科技研发中心和种子种苗基地,通过品种复壮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提升产业档次。拓展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健康养生、文化传承等非生产功能,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信息相结合,将农业种植向创意创新、种子种苗和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两端延伸,加快打造品牌农业。

  实施“三百强龙”行动。培育100家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00家社员规模50户以上的规范化农民合作社和10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制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方案和年度计划,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互看、互比、互学”活动。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本地高学历人才回乡下乡进企入社就业创业,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和农业企业家培养轮训计划,建立农业创业专家团队帮扶和农业干部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挂钩联系制度。

  实施全域美村行动。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整体推进村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改善,力争2020年创成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创成省级A级景区村庄100个。打造两条景点串联旅游线路,按照5A级景区标准,对景区道路沿线进行整洁化和景观化改造。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项目,打造平阳坑东源木活字印刷非遗版、曹村镇全域景观化田园版、南滨街道南戏小镇文化版、潘岱街道孙诒让主题公园名人版、湖岭镇历史古村落古韵版、高楼镇休闲养生山水版等六大美丽乡村特色版块。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管护机制,打造生态田园人居环境。

  实施特色田园行动。把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平台,全面谋划、分步推进。根据离市区半小时交通圈、开发潜力大、有产业特色的要求,重点打造天井垟田园综合体、梅屿田园综合体、南滨湿地田园综合体、滨海城郊综合体和潘岱桐浦田园综合体等五大田园综合体项目。结合全域生态环境整治,全面清理田间垃圾、秸秆、农药废弃包装物,整治农业生产管理用房乱搭乱建现象,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美丽田园建设。

  实施精准增收行动。完善政策兜底、强化产业帮扶、壮大村集体经济,激发低收入农户内生发展动力,扎实推进农民精准增收。健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加大对低收入农户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补助力度。加强教育帮扶,落实各类教育资助政策,有效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加强产业扶持,变“输血帮扶”为“造血帮扶”,通过完善设施建设、经营资金补助等方式,精准培育与低收入农户经营能力相适应的设施农业、特色种植养殖业、来料加工业、电商等,扩大就业渠道,拓宽增收门路。针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实施“因村施策”精准帮扶,在通盘规划的基础上实行“一村一策”,逐一落实牵头领导、责任部门、支持项目和工作计划,确保项目落细落小落地见效,引导各村异地开发、集中联建发展物业经济、农旅经济、民宿经济。选优配强村组织班子,建立村干部待遇与集体经济绩效挂钩机制。到202l年底,力争实现全市所有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l0万元以上。

  实施改革兴农行动。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改造村经济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和引导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从家庭经营向合作制经营转型,构建以家庭生产为基础、合作经营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二是实行“三权”分置。推进经营权规范流转;探索农房跨村流转和闲置房再利用,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有效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探索建立市农业投资基金,以市新农投公司为平台,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发挥政府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三是探索实行大部门制。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乡村振兴部门机构之间定期协调机制;探索在条件成熟时将涉农部门合并或合署办公,实施大部门制;推进政府涉农资金整合与分配体制改革,促进农口部门职能的转变与重组。

  实施乡村善治行动。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构建“以党建为引领,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自治为基础”的乡村善治体系。加强村党支部书记传帮带工作,实施农村“领头雁工程”,培养一批能带富、善治理的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健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模式,科学有序推进乡村治理。深化农业农村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完善建立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加强“三农”工作干部的培养,造就“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充分发挥新乡贤带动作用,搭建乡贤参与乡村建设平台。

  实施民生保障行动。推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强化乡村交通设施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七纵三横二环”的主骨架路网,构建内畅外快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强乡村给排水网络建设,逐步深化污水收集处理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稳步推进“一把扫帚”机制改革,逐步实行市、镇(街道)、村三位一体的三级环卫管理体制;系统推进乡村“厕所革命”,将乡村公厕改造提升与运行维护纳入“一把扫帚”环卫体制改革。建好教育医疗养老公共服务网,深入实施“现代学校联盟”和“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资源下沉。通过“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的方式,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实施乡风文明行动。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将文化礼堂打造成多功能、有内涵、显特色的农村标志性文化建筑,使之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塑造乡村文明创建典型。广泛开展文明村镇评选活动,推进文明集市创建,继续组织五好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孝德模范、最美系列)推荐评选活动。引导乡风文明健康发展,开展婚丧节俭树新风行动;深化乡风评议,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一约四会”组织;围绕思想道德、移风易俗、环境卫生等重点内容,组织开展乡风民风评议活动。重视乡村文化挖掘传承,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实施“文化+”计划,推动传统农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农村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