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临海 农村指导员“派一人、带一片、富一方”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剑勇 字号:【

  2004年以来,浙江省临海市把农村指导员工作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三农”,坚持工作重心下移,人力、物力、财力下移,充分发挥农村指导员在帮扶指导村级组织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全市共派驻省市县镇四级农村指导员11批,10903人次,累计走访农民141万户,集中宣讲政策法规5.84万次,落实经济项目7978个,基础设施项目5235个,争取扶持资金15.62亿元,化解矛盾纠纷和疑难问题16.3万件,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临海市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连续十一批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农村指导员工作先进单位的县级市。特别是进入“十三五”以来,临海市围绕打造全面小康标杆市,建设活力品质幸福临海的奋斗目标,在“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方面推出了农村指导员“筹智攻坚”平台,集中指导员队伍和各派出单位的智慧和资源,聚沙成塔、发挥“1+1>2”的团队合力,为村级发展把脉开方,提供精准化指导,有力破解了“三农”发展难题。

  助力贫困片区发展

  临海市白水洋镇黄坦片区位于临海西部,因地处偏远,属全市欠发达区域,但该村自然风光优美,沿溪古街上有古树、古屋、古庙、古桥、古道,形成特色古韵风貌,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黄坦洋村要将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有机结合,搭建草根比赛平台,拉动人气,带动民宿建设发展。”

  “要加强古桥、古迹等历史遗存的修复和保存工作,让游客留得住乡愁记忆。”

  “要发动在外经商人员回乡投资,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要加强村庄规划工作,确保民宿建设走上良性轨道。”

  ……

  在临海市白水洋镇黄坦办事处会议室,一场针对黄坦洋村旅游开发和民宿发展的“头脑风暴”正在进行。临海市搭建“筹智攻坚”平台,把农村指导员例会开成了“诸葛亮会”,来自上级部门和其他镇(街道)的农指员首先对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带着问题和建议进行讨论。大家结合自己所在部门工作职能特点以及自身工作经验,从村庄规划、环境综合整治、古迹遗存保护、旅游开发、民宿建设、资金筹措、招商引资、农家乐及民宿服务礼仪与消防、食品安全等培训、体育设施添置、植物景观打造、文化内涵挖掘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纷纷表示愿意为黄坦洋村打造民宿型农家乐特色村牵线搭桥,提供专业指导。

  牟慧萍是台州市法制办派驻黄坦洋村的指导员。为将该村打造成为民宿型农家乐特色村,她积极动员村民兴建民宿型农家乐,带领村干部和村民赴天台后岸村考察学习;积极主动和白水洋镇、临海市农办、农林局、文广新局、台州市法制办、旅游局、民宗局等部门进行联系,了解政策,对接项目,争取支持和帮助。“筹智攻坚”活动开展以来,她和项目团队为村里引进了16个项目,总投资达1500多万元,对村内的基础设施进行新建、改造和修复。目前,该村停车场、古建修复、山林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周边的安吉山滑翔伞基地和黄南古道打响了旅游品牌,农民发展农家乐民宿增收效益显著。

  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临海市杜桥镇西外村的直落河畔是村民纳凉的好去处,初夏的河畔人们三五成群,或闲谈细语,或疾步快走,悠闲惬意。谁曾想到,3年前,这里还是一条“垃圾河”“黑臭河”,穿村而过的直落河河道淤积、水体发黑、蚊蝇乱舞,河岸杂草丛生,散发着阵阵恶臭,屡屡遭到新闻媒体的曝光,村“两委”也深刻意识到治水的重要性,但是苦于资金短缺,迟迟无法有效解决。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之际,派驻该村的农村指导员李恭敏通过“筹智攻坚”平台,邀请到市财政局局长、副局长等相关领导到村调研,帮助提出具体整治方案,列入重点项目计划。在有关部门帮助指导和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下,村里先后完成了清淤砌石、河岸硬化、河岸护栏安装以及绿化亮化等工作,河道河岸面貌和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3月,派驻村里的第一书记、农村指导员又邀请财政工作人员等50多人,在村内河岸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种植了近百株桂花树、茶花树,为西外村增添了美丽的景观带,将直落河沿岸打造成了一条“绿道”,成为西外村乃至周边村庄群众散步、休闲、锻炼的首选场所,得到群众纷纷点赞。

  培育薄弱村增收产业

  临海白水洋镇箬孔村,海拔500多米,是个远近闻名的经济薄弱村。为帮扶村级经济发展,该村通过“筹智攻坚”平台与台州市农科院结对子,发挥农科院人才、技术优势,帮助村里发展高山农业,培育水蜜桃、猕猴桃等增收产业。

  这两年,由农科院免费提供给箬孔村的300多亩水蜜桃苗种、 40多亩猕猴桃苗种相继栽种完成。刘守平是下派村里的农村工作指导员,作为市农科院帮扶团的一名成员,老刘坚持每周下村帮助村里做好农业科技帮扶指导工作。除了刘守平外,院里其他一些专家也常到村里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村里种上了水蜜桃、黄桃、白桃等10多种果树,提供全程栽培管理技术支撑。箬孔村桃农郑志才说:“他们每个星期都到我们这里来一次的,如果出现什么病虫害,打电话他马上来。到这里很远很辛苦的,对我们山区,他们真是发自内心的支持和热爱。”

  据介绍,由于高山上相对平原空气、阳光、水分和土壤等生态条件较好,再加上专家的精心指导,这里生产的桃子糖度高、口感好。虽然品质好,但由于村里交通不便,再加上没有注册品牌,桃子销售成了村民们的心病。了解到他们的苦恼后,这些农业专家又变身为“推销员”,帮助村里销售鲜桃。2016年,箬孔村的300多亩水蜜桃开始采摘,虽然位置偏僻,但是高山水蜜桃的名声在外,还是吸引了周边县市游客前来。

  “我们在微信群,在朋友圈里发布信息,在销售方面尽我们自己最大力量帮他们推销!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是最大最要紧的事”,刘守平说。下一步他们会积极争取资金,改善村里的交通条件,让成熟上市的各类高山水果能够方便地走出大山,卖出好价钱,真正成为村民致富的“金果子”。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农办)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