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推进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张国 字号:【

  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起源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鼓励各地争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迅速行动,2017年4月,联合8部委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各地上报了240多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发展实例,为开展优势区建设提供了借鉴。2017年8月,农业农村部等4个部委印发通知,要求各地组织申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通知要求报120个,各地报了160个,最终要从160个评选出来62个。

  在相关工作当中,我们时刻注意着标准、品牌、市场流通、科技支撑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对我国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些梳理。2007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这个规划对于地方自主发展特色产业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2014年,农业农村部又在这个规划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提出在全国建立蔬菜、果品、粮油、饮料、花卉、纤维、中药材、草食畜、猪禽蜂、水产等10类144个特色农产品区域。2017年10月,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列入29个重点品类,100多个品种,为什么列入目录不多呢?就是希望各地在特优区建设中能够更多地发挥作用,能够自主选择一些地方特色品种,建设省级特优区。

  特色产业发展成绩斐然

  近年来,我国特色产业发展应该说成绩斐然,势头强劲,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特色区域逐渐形成。现在有将近7000个地理标志产品,这些产品80%以上都是特色农产品,已经形成了一个区域。二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16年全国蔬菜种植面积3.35亿亩,产量7.98亿斤,人均600公斤;油料、糖料、肉类、蛋品、奶类以及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合计达到278公斤;各种薯类和水果合计人均360公斤、粮食人均占有量447公斤,再加上进口的农产品、食品等,我国人均占有农产品食品已超过1800公斤,其中一半以上是特色农产品。三是特色产品日益丰富。现在想吃什么都可以种植出来、养殖出来,品种非常丰富。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吃到海鲜,想吃到另外一个地方的产品,在网上一点就可以买到。四是特色品牌深入人心。陕西洛川苹果、新疆和田大枣、甘肃定西马铃薯、贵州虾子辣椒、山东章丘大葱、黑龙江五常大米、江西赣南脐橙等等,特色产品的品牌更受消费者喜欢,更加深入人心。

  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特色产业发展势头非常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业链不完善。农产品特色产业链不完善的情况相当普遍。2016年底,贵州凯里剑河土鸡出现滞销现象,剑河全县每年消费100多万只鸡,本地农民全年饲养14万只土鸡却出现滞销问题,主要是当地没有屠宰设备、冷链车、饲料厂,所需饲料全部是从外面买的,这个产业链相当不完整。其他很多地区同样存在仓储冷链、机械设备、肥料农药、科研支撑体系等方面问题,特别是科技支撑能力严重不足,特色产品中的一些小品种没有科技人员来研究,在小品种的研发上动力不足,劲头也不足。二是低质重复发展。各地都有种菜,尤其是设施蔬菜,现在讲究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但低水平的重复种植、养殖的很多,而有品牌的却不多,如何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特色品种十分重要。比如,全国苹果种植面积4300多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8400多万亩,这么大的面积能不能算特色产业,值得思考。如果不算特色产业,在发展当中是不是按照大宗作物来进行扶持?三是科技创新不足。很多小品种在创新方面很不容易,在品种研发、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营销等方面都有问题,创新的力度显然滞后,问题很突出。

  特色产业发展迎来重要机遇

  尽管特色产业发展面临不少问题,但目前也迎来重要机遇。一是产业政策机遇。中央有明确的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各地也有很多好的政策,一些地方政府从去年开始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投入很多钱,每个特优区建设少的投了几百万元,多的投了几千万元。湖北、河北、广东、河南等都拿出了上亿元的资金扶持特优区建设。二是消费需求变化。有专家测算,我国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64%,说明消费需求旺盛。但是对单个产品需求怎么样?值得产区生产者研究。同时,消费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买东西不再是去菜市场,躺在家里就可以买到,包括净菜、半成品,或者直接点餐,消费方式的变化、供给结构的改革带来了很大的商机,如何实现有效的供给、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实行定制化的生产也是需要认真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提高附加值。三是冷链物流的发展。近年来,冷链物流快速发展。全国有1万多家大中型冷链物流企业,运销户800万户,冷库4600多万吨,运输车1500万辆。遍布在全国的大街小巷、城市乡村,几乎没有运不到的地方,而且是以最快的速度运到各地。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满足了农产品流通和消费者需求,同时带动消费结构和消费产品的变化,也给特色农产品带来无限的商机。四是社会资本聚焦乡下。当前,社会资本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在乡村振兴大环境当中,要让农民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宜居的地方,让农业成为想投资的产业,社会资本下乡进村有一个很好的前景。要营造出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机遇才会到来。

  务实推进特优区建设

  未来,如何推动特优区建设,总的思路是: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紧抓“特色、质量、品牌、电商、双创”关键点,坚持市场带创建、创建促发展,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创建。经过3~5年努力,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市场竞争力强的特优区。一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特优区与乡村振兴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市场活力。二是积极推进精准扶贫。通过结构协同调整带动产业升级,推动特色产业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三是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发挥已建立的重要产品或特色产品的科技支撑体系,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四是建立评价标准体系。2017年,农业农村部制定了“8个一级指标,45个二级指标”的特优区认定条件,这些指标对每一个特优区的建设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参照。五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将特色产业供应链的前端和末端企业与农业进行深入融合和精准合作,建立起优质的供应链。六是强化品种资源支撑。一个品种不是多少年一直不变的,是在产业发展创新过程当中形成的,这样的品种不仅要加以保护还要提升,赋予新的内涵、新的品质、新的形象,才会让消费者感觉消费的有意义。七是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理念,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在特优区建设中的应用,推广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八是打造特色农业品牌。要用工匠精神把品牌的品质、核心技术、诚信打造出来,把特色产业的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打造出来,把品牌的知名度、满意度、忠诚度打造出来,实现政府、企业、消费者共赢。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