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25日,以“莓动世界,品牌共享”为主题的首届国际草莓品牌大会在江苏南京溧水区举行,引起业界广泛关注,会后记者就草莓产业现状、困境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等相关问题专访了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会长朱保成。他表示,要以我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加快推进我国草莓产业向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转变,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
草莓产业升级需克服“三低一薄弱”
“草莓已经成为我国水果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领域,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升,不但为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草莓作为适宜农业旅游、观光采摘的水果,也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朱保成会长介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草莓生产国,2017年全国草莓种植面积230多万亩、产量400多万吨,总产值达600亿元以上。
在草莓生产逐步扩大的同时,草莓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得到普及,种植布局也趋于优化,涌现出一批知名产区。北京昌平、辽宁丹东东港、山东潍坊诸城、四川攀枝花中坝、安徽合肥长丰等都成为越来越有知名度的草莓优势产区。
尽管我国草莓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世界先进水平和绿色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朱保成指出:“当前,我国草莓产业布局、种植方式、市场化程度、政策和服务保障等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统筹解决,以保证草莓产业的健康发展。”他把草莓产业升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概括为“三低一薄弱”。
国内自育品种市场占有率低。当前我国栽培的草莓品种98%引自国外。主栽品种中,大多引自日本和美国。其中,日本的“红颜”和美国的“甜查理”两个品种就占了草莓栽培面积的70%。“这两大主力品种确有不错的表现,但它们均为上世纪90年代前后引进,种植年限比较长,已经出现了抗逆性减弱、品质下降等品种退化问题。”朱保成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自行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新品种,但这些品种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还比较低,真正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据统计,目前市场占有率不到2%。
脱毒种苗应用率低。草莓属无性繁殖,易受病毒、病菌侵染。经测算,我国每年草莓生产用苗在200亿株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户自繁自育。多数采用普通生产苗做母株,育出的种苗根量少、根茎细,容易带毒带病。专家估计,目前草莓生产上种苗带毒率平均在70%以上。“采用脱毒苗技术生产成本高,我国脱毒技术、鉴定技术、假植繁育技术还不够完善,脱毒种苗繁育体系也不健全,因此草莓科学化种植水平还比较低。”朱保成解释。
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在朱保成看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药使用不规范。目前,由于我国草莓品种性能退化,普遍缺乏抗病能力,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次数偏多,且在用药品种选择、用量控制、时间间隔等方面不按标准和规程操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时有发生。二是乱用生长调节剂。正常草莓生产不需要使用生长调节剂,但是近年来一些种植者为了追求草莓果实硕大,在开花结果后多次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三是连作障碍问题日益突出。草莓连续多年种植造成土壤酸化、板结,病毒病、线虫病基数高,特别是设施栽培条件下没有降水淋洗,一些地方土壤pH值已降至5.0以下,土传病害偏重发生。
采摘后加工处理相当薄弱。“突出表现加工比例低和冷链运输体系不健全两个方面。”朱保成告诉记者,我国草莓消费以鲜果为主,草莓酱、草莓酒、草莓汁、草莓罐头等加工产品比例仅为15%。加工品种中90%为速冻草莓,年出口量仅10万吨左右。另外,草莓果实相对较软,需要全程冷链运输。目前国内缺乏从产地物流中心至销区储运地的全程冷链储运体系,常规运输既影响保鲜效果又制约运输范围。
助推草莓产业走品牌化道路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草莓产品的风味、品质、包装以及购买方式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内在需求则体现在统筹规划、生产方式、技术研发、政策支持、服务保障等方面。为更好解决我国草莓产业困境难题,朱保成建议:统筹解决我国草莓产业面临问题必须走品牌化之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我国草莓产业向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转变。
第一,要加强草莓产业规划引导。配合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进一步优化我国草莓生产布局。一是坚持适区适种。总体上应根据不同地域气候土壤等自然生态条件,进行功能区划分,确定不同栽培方式的草莓生产最佳适宜生态区。二是坚持市场导向。立足多样化、优质化市场需求,充分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先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前景广阔的品种和地区。三是坚持适度规模生产。统筹考虑全国草莓生产供应能力,科学确定各产区生产规模,避免一窝蜂式的盲目发展,形成均衡有序的草莓生产供应体系。
第二,不断提升草莓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品种创新。鼓励科研机构引进优良种质资源,加快选育一批在口感、风味、营养物质含量等方面与国外品种媲美的新品种,重点选育一批鲜食加工兼用、抗病、抗逆、耐贮运的新品种。二是技术创新。加快推进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展连作障碍治理、高架基质栽培等技术攻关。三是管理创新。加快“互联网+”、智能控制、物联网监测等设施设备在草莓生产上的应用,建立新型生产管理模式,提高生产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
第三,大力推进草莓品牌建设。“草莓品牌建设是走向草莓强国的必由之路。”朱会长尤其强调此点,他建议,一是成立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草莓分会,与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协作推进草莓品牌建设,搭建产业链合作平台,整合草莓界各方力量,促进草莓产业的有序发展。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通草莓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培育市场主体,壮大品牌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草莓品牌,提升我国草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力。
第四,加强并完善草莓繁育、推广体系。一是完善繁育体系。结合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一批区域性草莓脱毒种苗繁育基地,提升脱毒种苗供应能力。二是强化种苗质量监管。按照新修订的《种子法》的要求,完善种苗质量管理体系,抓好种苗市场监管,及时为生产提供品种纯正、优质健壮的草莓脱毒苗。三是加快优质种苗推广。依托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草莓优质脱毒种苗应用示范基地,加快优质种苗推广应用。
第五,加快推进草莓标准化生产。一是加快标准制修订。在系统梳理现有标准基础上,制修订一批适应绿色发展的农药残留、技术规程、产品等级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二是加快标准推广。在优势产区,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一批草莓全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引导按标生产。三是加强质量控制。在优势产区建立草莓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机制,健全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追溯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第六,创新草莓产业发展壮大机制。一是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在优势产区,重点培育一批草莓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推进规模化经营,引领标准化生产。二是加快培育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种苗统繁统供、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产品统加统销等社会化服务,提高草莓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三是促进三产融合。积极发展贮运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满足不同群体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