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让农村有活力农民有奔头——基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的调查
时间: 来源: 作者:孙昊 宋洪远 彭超 高鸣 字号:【

  产业兴,百业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首位就是产业兴旺。衢州市衢江区地处浙江省西部,是典型的农业大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中国椪柑之乡、中国柑桔二十强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选择好产业类型

  积极促进农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促进传统生猪养殖业转型。以规模养殖基地为重点,全力打造“美丽牧场”养殖产业精准扶持示范基地,推进美丽生态牧场创建。通过“农户+企业”模式,与低收入农户开展“合作”“认养”共同养殖,实现低收入农户固定分红。2017年1~9月,省市区三级创建共35家美丽生态牧场,其中12家已经完成创建。另一方面,促进传统柑桔种植业转型。推广“湖仁模式”,通过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本地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优新柑桔品种,实现柑桔产业提质增效。以湖仁村为核心带动周边村镇,2017年新建柑桔精品园和特色园项目7个,直接投资1500万元,新建柑桔大棚面积35亩,发展优新品种210亩。

  积极发展农业特色新产业。紧盯市场有效需求,通过技能培训、政策贴息、扶贫资金支持等方式,结合废弃园地改造、低丘缓坡开发等项目建设,加大对农林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猪农转产转业,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食用菌、中药材、茶叶、迷你番薯、蔬菜等适销对路的产业项目。后溪镇探索“财政扶贫资金+农业龙头企业”股份合作模式,与衢江区锐轩家庭农场合作,发动周边农户,特别是生猪禁养户和柑桔冻害受灾农户种植食用菌,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农户增收。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带动,引导毛竹板栗种植户、生猪禁养户等发展林下中药材复合经营3000亩。莲花镇外黄村通过土地流转,推广迷你番薯种植,目前种植面积达2500亩,年收益1200多万元,人均收入近6000元,成功实现产业转型。金扬村结合本地土壤条件优势,引进安吉白茶产业种植,已建成1500余亩白茶种植基地,年产值1200余万元。

  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一是按照“十村联创,万张床位”的民宿提升发展要求,整村推进,集聚发展。重点抓好10个民宿提升村、10个美丽乡村民宿产业发展村和10家民宿特色点创建。2017年全区共新增农家乐床位4006张,农家乐床位总量达到10086张。农家乐接待游客量433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和25%。二是围绕打造“五养归谷”品牌,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大营销。力求做到月月有主题、季季有活动,吸引众多游客来衢江休闲度假和养老养生,使得衢江的乡村休闲游持续火爆。通过农家乐经营户,带动周边从事种菜、养鸡、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其他农户,形成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设计好产业政策

  “四个一”融合发展战略。“一城”是指以针灸康养为内核、田园城市为形态,争创针灸康养城市特色区。“一区”是指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生产生活,争创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一村”是指以乡愁为特色标志,争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区。“一心”是指以G20农产品标准为标杆,争创放心农业发展引领区。衢江区把放心农业作为康养之城的重要产业,积极推动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农耕体验与放心农业融合发展,将农业产业链从生产向农产品加工、仓储、流通及休闲观光服务业延伸,形成一二三产业大融合。

  “四大板块”发展区域布局。四大板块是指莲花镇的传统农业、全旺镇的现代农业、富里镇的智慧农业和浮石镇的康养产业。围绕四大板块建设,衢江区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约30亿元的富里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启动建设,规划打造省级乃至国家级水田垦造示范区、大型区域土地流转提升区、现代化粮食生产功能区、放心农业发展先行区、新农村建设样板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六位一体”的综合项目。围绕四大板块建设,衢江区累计投入农业“两区”建设资金近10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4.1亿元,建成粮食功能区115个,面积10.26万亩。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7个(现代农业综合区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7个、特色农业精品园17个)。

  “八大渠道”发展管理体系。一是抓好顶层设计。构建以“产地环境保护、农资市场监管、农业标准生产、产品检验检测、质量安全溯源、生产经营诚信、技术服务支撑、多元营销市场”等八个渠道的放心农业发展管理体系。二是抓好标准化生产。制定涵盖产地环境、质量控制等统一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使生产经营主体有章可循、有标可依。农业“两区”和全区家庭农场都进行取土采样送检,根据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科学规划生产布局。三是抓好品质管理。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全市率先推广二维码追溯管理,让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掌握农场、农药、肥料、采收以及农残检测结果等情况。

  “千名主体”发展人才队伍。实现产业兴旺,需要培养造就一支“一懂两爱”的人才队伍。在这方面,衢江区主要有三个做法: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台人才奖励措施,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创业创新步伐。全区涌现出了一批“农二代”和“农创客”,共建立家庭农场14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50家、农业龙头企业89家,带动农户5.1万户。二是强化招才引智。继续与浙苏沪三地农科院开展农业科技战略协作对接,成立浙江省农科院衢江区专家工作站,已有15位专家对20多户家庭农场进行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指导。出台人才激励政策,先后吸引博士、海外归国人员、农业专家等高科技人才共20余人,大中专毕业生100多人投身农业,示范带动当地5000多农户实现增效增收。三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到2016年末,330名新型农民获得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农广校培养农民中专生85名,新增科技示范户2100户,先后组织6批次165名农场主到台湾等地学习。

  “多元营销”农产品销售渠道。“政府搭台,市场唱戏”,是衢江区推进农业产销对接的主要做法。一是开通免费直通车。创新开通全省首列免费家庭农场周末直通车,开展“社区-农场-餐桌”活动,打通生产者与消费者“最后一公里”,打造“开放型田园超市”。二是推进品牌经营。对全区农产品进行研究分析,明确构建以供给G20峰会食材的淘果园农场等6家家庭农场为塔尖,以按G20标准生产的若干家庭农场为塔身,以按八大渠道标准生产的众多家庭农场为塔基的金字塔型标准化生产体系。每个层次的农产品都有严格的生产技术标准,农场主须“按标生产、按标上市”,一旦违规将取消其家庭农场相应的授牌。三是加强电商合作。建成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乡村淘”,以及百特汇、老农民商城等一批电商平台,采取电商和实体店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同步推广衢江放心农产品品牌。

  “要素保障”有序健康发展。实现产业兴旺,需要加大财政支农扶持力度,统筹城乡要素流动,盘活农村资源。在这方面,衢江区主要有三种做法:一是集聚整合优势政策。通过调整财政资金补助方向,重点支持放心农业、柑桔精品园、美丽牧场创建、五水共治等重点工作,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放心农业,重点向农业“两区”倾斜。二是整合金融服务。探索大棚和机械等农业设施、粮食订单、项目资金、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等抵押贷款方式,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区农信联社扩大家庭农场小额保证保险贷款范围和幅度,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三是服务农企上市。对经营条件较好、影响力较强、上市意愿较强的涉农企业,安排专人做好跟踪服务。

  建立好产业规范

  出台地方性指导意见,加强对旅游富民的支持。2014年以来,浙江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旅游业成为万亿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农家乐规范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2012年,衢州市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大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按照“生态、生产、生活”融合的要求,明确把旅游业培育成经济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龙头产业。2016年衢州市全面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制定《衢江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和出台《衢江区2016年度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考核办法》。

  制定乡村旅游服务评价体系,推动乡村旅游有序发展。为把浙江省乡村A级景区从目前的120家通过三年时间拓展到一万家,省政府组织召开了全省全域旅游发展暨万村景区化工作推进会,旅游部门专门制定了《浙江省A级景区村庄服务与管理指南》《浙江省A级景区村庄服务质量等级评价细则及说明》等系列规范,就创建指标向各地市县进行层层分解说明,作为市场主体进行景区建设发展的标准依据。

  制定行业标准体系,促进民宿经济规范化与标准化经营。2016年颁布实施的《浙江省旅游条例》第三十一条明确赋予了民宿合法身份,破解了“民宿一直行走在法律边缘”的尴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民宿业发展现状,省公安厅出台了《关于确定民宿范围和条件的指导意见》,下发了《浙江省民宿(农家乐)治安消防管理暂行规定》,为民宿业的执法管理与规范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省旅游局制订了《民宿基本要求和评价》,开发了全省民宿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已有5500余家民宿录入信息系统。

  促进产业兴旺要把握好六个关系

  浙江省在促进产业兴旺方面涌现出的好做法和积累的成功经验,对各地促进产业发展具有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从浙江的实践看,在促进产业兴旺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防止“一哄而上”扭曲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对于经济发展工作有“主导”干预的冲动,往往缺乏间接“引导”。借鉴浙江的经验,政府应立足于科学制定战略规划,完善制订地方性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通过建立起良好的制度环境,将产业发展的任务交给市场良性竞争机制完成。

  二是处理好传统业态与新业态的关系,防止“厚此薄彼”忽视旧产业转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产业兴旺,发展新业态新产业固然重要,但不应忽视传统农业产业的改造升级。应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品种、新主体、新模式引入到传统产业中,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传统种养业转型升级,使传统农户享受到融合发展的好处。

  三是处理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关系,防止“扶强除弱”造成小农户被边缘化。必须看到,农业经营主体的自身规模是由他们根据市场情况自我选择的结果,是市场经济的内生产物。应坚持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绝不能将现代农业发展,简单等同为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大小,防止片面追求土地流转集中损害小农户利益。

  四是处理好农业与工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防止“以偏概全”损害农业农村利益。从当前情况看,财政资金对农业支持严重不足,应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同时,也应看到仅靠财政投入支持农业,相比于农业发展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应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工商业资本进入农业,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空间,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在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实现农户与工商资本的合作双赢与互利共赢。

  五是处理好产业兴旺与其他四条要求之间的关系,防止“挂一漏万”对其他四条要求重视不够。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句话二十个字总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句话既是目标又是任务,相互之间又存在紧密联系。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目标任务,又是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重要基础前提。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二十个字的内涵要求与内在相互关系,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使亿万农民受益。

  六是处理好激发要素活力与体制机制改革的关系,防止“制度瓶颈”制约要素活力有效释放。产业兴旺离不开城乡要素激活,促进产业兴旺势必要将土地、人才、资本等多种资源要素注入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但受制于一些制度性约束,很多农村地区促进产业发展仍面临着用地不便、用电紧张、人才难留、金融产品供应不足等方面的困难。应绷紧深化改革这根弦,重视基层创造,强化顶层设计,通过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化解政策性矛盾,打破制度性障碍,将城乡资源要素盘活调动起来,促进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