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好平台 人才自来——来自安徽芜湖县北陶村的调查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许雅 字号:【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问题一直是困扰乡村发展的一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只有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形成乡村创新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才能真正描绘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蓝图。

  3月9日至15日,记者跟随农业农村部2018年“百乡万户调查”组赴安徽芜湖县六郎镇北陶村,进村入户实地走访,和农民面对面座谈交流,调查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感受最深的就是,在乡村普遍缺乏人才的情况下,当地靠搭建政策、服务、产业等平台吸引人才的做法,或许能给人以启迪。

  村子渐渐空了“心”

  和全国许许多多乡村一样,北陶村大部分劳动力都选择外出打工,约15%的人流向省外,30%留在芜湖市,30%往返于芜湖县,还有25%的人在本地就近就业。其中,20~40岁的人多选择到江浙沪或是芜湖市务工;40~60岁的大多有一门手艺,干木工瓦工活的居多,奔波于芜湖市、镇和村子之间早出晚归;留在村里的,基本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北陶村位于芜湖县城和芜湖市区之间,距两地车程都不超过20分钟,村里95%的土地被流转到经营大户手中进行集约化经营,村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比例已经很小。

  记者在村里走访时,经常看到老人们独自或者三五成群坐在家门口,边聊天边照料孙辈重孙辈。村主任陶文明介绍,这些老人的子女大都在城市打拼或定居,一年也难得回来几次。也有一些老人跟随儿女去了城镇,村里的不少房子就这样闲置下来。

  中青年人的不断外流,使村庄渐渐空了“心”。更严重的是,这种空心化还对村庄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造成了影响,减弱了村子的凝聚力。全村的120个党员中,60岁以上的老党员占到了42.5%,45岁以下的党员占到19.8%,后者几乎常年不在村内。

  “大家都出去打工,很多在江浙沪地区,最近的也在县城,叫回来开会的话要扣工钱,还要花一笔车费,很多人都不愿意。”村支书陶旭表示,老让人为了开会跑回来,天南地北的,不现实;不让人回来,不符合程序,村子的建设又不能停,真是让人抓破头皮。留在村里的基本是“三留守”人员,缺乏民主监督管理的能力和意识。

  陶旭说,他曾想过劝长期在外打工的村民把组织关系转走,但很多人打工地点不稳定,容易造成错漏。而且他也担心,万一人家真的转走了,村里这条和年轻人保持联系的线就断了。

  返乡人才遭遇“水土不服”

  空心村的问题让人忧心。一方面,北陶村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从2015年的17500元上涨到2017年的21200元,但收入的主要部分来自于打工,搞农业的“挣钱没谱、挣钱辛苦”。另一方面,村镇上提供的教育、医疗、生活等服务资源,也不能满足青年农民的时尚需求。

  陶文明给记者讲了个故事:当地一个葡萄种植大户名叫居祥佑,他已经70多岁了,办的“老居农场”甚至把名号打到了芜湖市里。随着年龄增大,老居想把农场传给已经50多岁的儿子,但儿子也不年轻了,父子俩商量以后,决定动员孙子回来经营农场。看到农场经济效益不错,孙子也很有热情,虽然学习从种植到销售的各种知识有些辛苦,但还是觉得挺值得。谁想好景不长,干了3个月,碰上2018年初的大雪灾,由于缺乏应对灾情的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农场费尽心思也没能保住种植大棚,遭受了巨大损失。这件事如同一盆冰水当头浇下,一下子打消了孙子的积极性,宁愿外出打工,“按月踏实拿钱”。

  “其实只要有前景,暂时辛苦点我们也不怕。”六郎镇水产养殖服务中心的老板娘葛益华说,她和丈夫看好北陶村发展水产养殖的潜力,又希望能安定下来,这才结束打工生涯返乡创业。但没想到,“水土不服”倒是先出现在了生活上——葛益华刚刚生了二胎,却发现村里找不到职业的月嫂和家政服务员。

  “乡亲们好像完全没有这种意识,镇上也没有类似的服务机构,找不专业的阿姨看孩子我又不放心。”虽然很无奈,但葛益华也只能推迟自己进修考证的计划,一边带孩子一边帮忙看店,“现在我们孩子看病都是直接去市里,以后上学也打算这么干,毕竟村里条件跟市里比还是差很多的。”

  村里像葛益华这样的返乡能人不少,遇到的困难也不尽相同。

  电商品牌安徽吾悦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许腾龙,是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的,他连连对记者感叹招揽懂技术的人才太难。许腾龙知道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电商是眼球经济,对品牌设计的要求很高。”于是他专门找了家设计公司,进行网站、品牌、LOGO和产品包装等的统一策划,又召集了一批精干灵活、懂技术、善沟通的年轻人组建团队,上线后产品果然大获成功,2017年销售额达6300万元。

  公司规模扩大很快,但许腾龙发现,电商企业员工与自己父亲许忠熟悉的菌菇种植用工完全不同,在当地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为了“想方设法把人才弄过来”,他甚至聘请猎头公司帮忙招人。然而,其中大部分人一听工作地点在村里,连想也不想就拒绝了,只有极少数人在实地考察之后决定留下来“试试”。

  搭建平台

  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针对乡村空心化、人才流失严重、生活服务不能满足返乡人才需求等问题,当地积极搭建政策、服务、产业等平台,吸引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来创新创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龙抬头”的日子快要到了,花卉种植大户杨建生和200多名当地村民在近600亩花田里照料郁金香、虞美人、洋水仙等花卉,紧张等待着“湿地花海”景区开园的那一天。

  干了20多年园艺,杨建生几年前因为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的优惠政策返乡,靠种植鲜切花成为镇上的“花卉大王”,2017年又因为当地搭建的政策平台圆了自己建个“鲜花王国”的梦想。

  2017年,六郎镇制定了乡村旅游发展总体方案,重点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可以获得专门的财政资金奖补、土地和税收优惠、生产技术服务等优惠政策,镇政府还集中流转了2000余亩土地,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平台支持。

  杨建生的策划案经招标通过后,仅用4个月就初步建成了“湿地花海”景区,这个公办民营的试点项目由政府投资2000万元,杨建生的公司自己投资1200万元,预计每年能吸引游客60万人次。

  六郎镇镇长毛月霞说,搭好政策平台,把外出的能人引回来,把专业的人才引下来,还可以引入新的教育模式,加强本地人才的自主培养。

  人才引来以后,解决他们生活、教育、医疗、金融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让人才扎下根,真正成为乡村致富的带头人,各种服务平台还要跟上。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北陶村的不少农民经过政府组织的农家乐培训,将自家空屋收拾起来建成客栈、餐厅,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街道越来越有人气,开到村上的商超、各类中介、银行网点也多了起来。

  “我现在过去能不能签啊?材料可都准备好了!”一边打电话一边行色匆匆的是北陶村香瓜种植大户“锦绣园”的老板卢德翔。年初大雪压塌大棚损失了500多万元,但他并没有动摇干下去的决心:“我这次就是去贷款重建大棚,这里干部好、政策好、环境好、服务好、交通又便利,是个干事业的地方。一次损失不算什么,迟早能再挣回来。”

  “我们给人才搭建好产业平台,让他们看到更多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人来的就更多了。”六郎镇副镇韦德海介绍:我们抓住“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战略定位和镇域生态特点,将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养老养生、环境保护等多规衔接、多规合一,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带动效果很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吸引各类成规模返乡下乡创业大户、企业等超过20家。

  2018年1月,国道329市区至芜湖县段大修通车,沿途以雕塑群、苗木花卉、水果驿站等为代表的公路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这段芜湖第一条特色公路的建成,意味着六郎镇打造的“一长廊(G329农旅长廊)、两核心(殷港“艺创”特色小镇核心区和现代农业核心区)”示范区初具规模。

  这两年,六郎镇不仅举办了春季观光旅游节、中国·六郎“水上慢城”全国自行车挑战赛、大港环湖徒步暨“水八仙”美食评比等活动,还引进了龙舟竞速、半程马拉松比赛等新型赛事,乡村旅游产业影响力逐步扩大。

  “我们要将示范区内的亮点串成美丽的珍珠项链,让乡村产业旺、环境美,让游客愿意来、住得久,让人才不想走、有发展。”毛月霞对未来充满信心。#FormatImgID_0#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