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笔者走进安徽庐江冶父山镇的“微田园”,在一个又一个、一群又一群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中穿梭,目之所及,处处呈现现代文明与乡村气息交相辉映的新画卷。
一茬茬韭菜、一棵棵嫩葱、一株株萝卜菜,在冶父山镇幸福村纠树村民组张成化家门前的一个角落形成的“微菜园”,绿意浓浓的蔬菜给初春时节带来了丝丝暖意。
白发苍苍的张成化老人正在他家的“微田园”里拔蒜苗。“别小看这片园子,面积虽然不大,但种的蔬菜足够我们老两口吃了。”他指着眼前的景象笑着说,两分地,大春一轮,小春一轮,想吃哪样种哪样。
张成化膝下的三个儿女全都在外打工,家里只剩下他和老伴。“白天到菜园子里松松土,种种菜;晚上看看电视,日子倒也过得很实在。”老人清晰流畅的言语和稳健利落的动作,一点也看不出他年近八旬了。
“美了家园,好了环境,增了收入。”正忙着翻土的冶父山镇明圣村高申年停下手边的活计,拍拍身旁的一棵黄桃树笑着说,去年光这棵黄桃树就收入了300多元。提起“微田园”,高申年赞不绝口。
而在冶父山社区桥头村村民邓宏兵的庭院内,罗汉松、银杏、海棠满目皆是。别以为它们都是不起眼的寻常植物,经过邓宏兵栽培、上盆、修剪和塑形,俏立盆中,仿佛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你可不要小看了这些貌似不起眼的盆景,一盆售出三四十万元的价格也是常有的事。” 邓宏兵随手指着身旁的一棵榔榆对笔者说。利用“微田园”发展“盆景”产业,邓宏兵足不出户就圆了“致富梦”。
像冶父山镇一样,现在庐江广大农村兴起了“微田园”热。
庐江在新型村庄建设过程中,为相对集中的民居规划出前庭后院,便于村民种植蔬菜、瓜果和花卉等。一个“微田园”,小的小到只有几厘地,大的一般也不过两三分地。
为让美丽的农民新村保留生态田园和农家情趣,庐江立足生态发展,鼓励村民充分利用空闲地,围成“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等“微田园”,打造村庄出彩、小巷小道见绿、房前屋后优美的良好环境。
庐江还坚持“三多三少”原则,即多绿化少硬化、多预留少侵占、多栅栏少零碎,因地制宜,因需施材,彰显农村的特色和功能,在每个村庄都建设整洁有序、界线分明、护栅整齐、观赏养眼的“微田园”。
“家门口的地属于公共区域,谁管理得好就把它交给谁。”庐江县美丽乡村办负责人介绍说,“微田园”逐步破除了千篇一律、千村一样的呆板居住环境局面,打造一户一景、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宜居环境。
“微田园”不仅好看,还更实用。冶父山镇党委书记柯贵余认为,“微田园”既节约了土地,又丰富了“菜篮子”,为村民增加了一定收入,农户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换时令菜品,让大家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
如今,根植于泥土、萌芽于乡间的“微田园”展现出无限活力,迅速在庐江农村绵延开来,已经成为该县美丽乡村的新元素,新型村庄的新指向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
“‘微田园’为新村注入了活力,既方便农民发展经济,又体现庭院生活情趣;既体现了现代乡村生活气息,又凸显农家庭园特色。” 庐江县副县长张亚东说,“微田园”已成为庐江农民的“新宠”。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这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根本性举措。”张亚东表示,今后,将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继续坚持走产村相融的农业产业发展路子,掀起“微田园”建设热潮,让乡村更加美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