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最有干头的 最有说头的 最有看头的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农村改革如何接续发力?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全面推进?新时代怎样更好满足人们对于餐桌的新需求?

  全国两会期间,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做客新华网、中国政府网《部长之声》,回答记者提问,回应社会关切。

  六个“新”展现五年来农业发展新面貌

  “全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们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记 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请您给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概括,来总结这几年的工作。

  韩长赋:这五年的砥砺奋进确实是这样,讲发展的形势、取得的成绩,可以说是方方面面,概括讲可以用“六个新”。

  第一,粮食生产能力登上了新台阶。全国的粮食产量,2013年登上了12000亿斤的台阶,连续五年高位稳定。这个产量使全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们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第二,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得到了新提升。农业这几年调整结构、优化质量,不仅保证了粮食供给,其他的农产品,供给都是充足的,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明显提升。

  第三,农业现代化迈出了新步伐。这五年,我们的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有了很大提升。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已经超过56%,这表明我们已经转到以科技和人才发展为主的轨道上来;农业的田间机械化作业水平已经超过68%,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工作状态有了历史性转变;另外,农田水利建设有了很大发展,旱涝保收的农田已经超过一半。

  第四,农业的绿色发展有了新进展。包括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实现了化肥农药的零增长。在渔业方面推广健康养殖,畜牧业的发展与环境容量相适应。这些方面都有明显进步。

  第五,农村改革有了新突破。我们在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垦改革等方面全面推进。大家比较熟知的土地“三权分置”、土地流转等等,这些改革进一步构建了农村的新型经济体系,进一步激发了农村发展的活力。

  第六,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新提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几年,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五年大体增长了50%。2017年的农民人均收入已经突破13000元,农民收入的增长使广大的农民兄弟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我们会按照十九大做出的部署,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和要求,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加快补上农业农村这块短板,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强国。未来若干年,中国的农业会有一个更大的更好的发展。

  乡村振兴为何如此重要?

  “农业是最有干头的、最有说头的、最有看头的,甚至是最有玩头的。”

  记 者: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之后,社会各界反响非常热烈。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应该重点抓好哪几方面的重点工作?

  韩长赋:十九大报告讲乡村振兴,讲了五句话、二十个字: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个字要全面推进,这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村的体现。我想重点说一说产业兴旺的问题。

  总书记讲了“五个振兴”,第一个振兴就是乡村产业振兴。我们总的考虑就是要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竞争力。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更好地提高农民的收入。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是最有干头的、最有说头的、最有看头的,甚至是最有玩头的。第二,推动农业的质量兴农、绿色发展,通过产业振兴,解决农民的转移、就业,延长农业的产业链。第三,拓展农业的功能,把农业和农村的社会、文化、农耕文明联系起来,还要把城乡联系起来。我们也欢迎城里的科技人员来农村,包括农民工返乡创业,欢迎大家投身现代农业和乡村产业振兴。

  通过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的大格局下,使整个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结构实现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其他几个方面,农村的生态环境、乡风文明、社会治理都会得到全面进步。我们会按照中央的部署,全面推进这些工作。我相信乡村振兴会给农村带来又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

  深化农村改革有哪些经验?

  “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把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作为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记 者:今年是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又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首40年前,改革也是从农村开始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给农村改革提出了更深、更新的要求。下一步将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呢?

  韩长赋:中国农村改革是从家庭承包开始的,这40年来,我们的国家,包括广大农村,在改革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继续深化改革。

  第一,“三农”问题的解决,“三农”的发展、乡村振兴还得靠改革,提供制度供给,通过改革激发活力。

  第二,深化农村改革要全面推进,最重要的还是土地制度改革。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讲到的土地家庭承包在第二轮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具体政策,落实好这个重大决策和重大政策。在土地改革方面,一方面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还要继续实施“三权分置”的制度,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培育新型的经营主体,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同时,要积极扶持小农户,让他们搞好生产,并且加入现代农业的产业链,与现代农业衔接起来;围绕土地改革,建立一系列制度,包括现在在县乡建设的土地流转的中介合同服务制度和土地纠纷仲裁制度,我们正在全国进行农民承包地的确权和登记工作;“三权分置”以后还将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试点,等等。以土地改革为主线,启动农业各方面的改革。

  第三,落实中央提出的和已经部署的重大改革决策和改革任务,也是重要的工作。“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通过这些扎实的工作,包括试点工作,使党中央提出的农村各项改革任务、政策、措施能够落地生根。

  总之,“三农”发展需要改革,改革会给农业、农村带来更大的活力。我们将坚定地推进改革任务。有一点非常重要,在深化农村改革的过程中,始终要关注和围绕农民这个主体。我们40年改革的基本经验就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把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作为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我觉得这一点是我们下一步推进改革应该继续坚持的原则。

  轮作休耕试点的必要性在哪?

  “让复种的耕地轮着歇一歇,让负重过大的环境喘口气。”

  记 者:最近国家开展了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大家很关注这项工作最近的成果怎么样、进展怎么样。而且有网友有这样的担忧,开展了耕地轮作休耕会不会影响粮食的产量?会不会不够吃了?怎样更好地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和农民不吃亏“双赢”。

  韩长赋:我们国家人多地少,过去我们都是开荒种地、围湖造田,现在开始轮作休耕,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我对这个问题有几个看法:

  第一,开展耕地的轮作休耕试点,本质上是想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是农业生产经营制度的创新,使农业能够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农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使农业的生产能力得到更科学的保护,乃至提高。这是我们的初衷。说创新就是过去历史上没有过,“谷物基本自给、口粮基本安全”,这是我们的底线,还不能突破,这些关系怎么处理好,要进行一些试点,要建立一种制度。第二,现在有必要搞轮作休耕。在农业长足发展、粮食供给有了基本保证的基础上,让复种的耕地轮着歇一歇,让负重过大的环境喘口气,我觉得也有必要。

  还有一点,我们也有条件。这个条件就是这么多年来农业的发展和进步,粮食生产能力达到很高的水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有了很好的保障。这给我们创造了轮作休耕的条件。

  过去两年已经探索了很好的经验和办法,重点在农业土地生态脆弱的、特别需要保护的这些地方开展轮作休耕试点。今年我们会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任务,继续抓好落实。一方面是落实好3000万亩的轮作休耕任务,真正落实到村,落实到户,落实到田头。另一方面是要探索这个制度。比如,在什么条件下开展轮作休耕,什么样的地区开展轮作、什么样的地开展休耕。轮作休耕还不能让农民吃亏。国家对轮作休耕的农民给予必要的补贴,这个补贴怎么搞。真搞轮作休耕了,怎么考核,还要进行制度的探索。

  会不会影响粮食安全,这个也是大家担心的。年度产量可能影响一点,但不会太多。从长远来看,轮作休耕本质上是让耕地休养生息,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粮食产能。产能是保证粮食安全最主要的底气。我们会在粮食产量、当期的供求平衡、耕地保护、农民收益等方面求得平衡,使这项改革创新健康发展。

  如何保障农产品质量?

  “1%的问题要用100%的努力去解决。”

  记 者:“舌尖上的安全比天大”,请您谈一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情况怎么样。在今天讲究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下,如何满足人们对餐桌的新需求呢?

  韩长赋:这是新阶段的新问题。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供给得到了很好保障之后,人们更关心质量和安全。从过去的够不够为主要矛盾转到了现在的好不好为主要矛盾,这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具体体现。

  第一,负责任地说,我们的农产品质量是稳定向好的,质量水平是逐年提高的,优质产品是逐渐增加的。这个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2001年,当年的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只有60%多一点。现在每年抽检的合格率都在96%、97%以上。

  第二,优质农产品的比重还不能适应消费水平升级的要求,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1%的问题要用100%的努力去解决,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要坚持零容忍。虽然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追求,按照加强农产品监管、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标准化,采取实际措施。现在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一是化肥农药的施用过多的问题,二是抗生素使用的问题,三是农产品的质量追溯问题。我们都在努力地推进和解决。我们相信农产品质量会越来越好,我们也欢迎媒体和消费者监督、投诉。我们会严格管理、严格执法,促进我们的工作。

  (本刊记者朱文馨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