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户如何搭上现代农业快车——基于黑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调查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邓雪霏 字号:【

  近年来,在农业大省黑龙江,以农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省农民合作社9.6万个,家庭农场(专业大户)10.9万个。但仍有一半以上小农户从事农业生产,支持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笔者通过调研黑龙江省14个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情况,就如何加快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提升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生产经营空间和内生动力,让他们更好地参与乡村振兴,共享农业发展成果进行探讨。

  现状:慢慢在“靠近”

  农业结构紧跟市场需求布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调查村主动适应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牢牢把握全省种植结构调整总基调,指导小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2017年农村固定观察点14个调查村农作物种植实现“一减五增”,调减玉米1.3万亩,扩大水稻、大豆、薯类、油料、蔬菜种植,分别比上年增加0.38万亩、0.1万亩、0.007万亩、0.014万亩、0.013万亩。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布局上,一些村主动适应新的消费需求,挖掘本村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庆安水稻、东宁烤烟、克山马铃薯、宾县蔬菜、双城瓜果等发展格局,农业发展质量及后劲提升,农民增收步伐加快。

  生产方式靠拢现代技术标准。近年来,一些观察点村在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下,通过“龙头企业+农户”或“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模式,与农户结成了紧密利益共同体,率先实现“三个优先”。即技术指导优先、标准入户优先、利益分配优先,加速了农业新技术、新标准的推广和应用。如庆安县庆胜村,以龙头企业庆禾集团为依托,带动全村70户农户加入水稻合作社,推行了统一投入品,统一生产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田间管理,统一产品销售的“五统一模式”。目前,该村农户掌握绿色技术标准整体能力大大提升,实现了水稻生产规范化、标准化,不仅保证了庆安大米质量,而且做大做强了庆安区域大米品牌。目前,庆安大米品牌价值高达63亿元。

  物资装备水平趋向机械化。2017年全省14个农村观察点调查村获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补贴款45.05万元;农户拥有生产线固定资产原值2886.95万元,比上年增加77.37万元,增长2.75%。调查看,玉米、稻谷、大豆、烟草作物农业机械化程度,2017年调查户上述作物机械作业费投入分别为123.19万元、118.46万元、40.69万元、13.04万元。发展农产品加工拓宽增收的意识增强,调查户通过发展农业品加工实现经营收入19.64万元。

  营销思路转向借助互联网模式。加快“互联网+农业”建设,将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紧密结合,全省以黑龙江大米网为核心的省级农产品电商集群加快建设,目前大米网平台建设15个市(地、局)地方馆、65个县(市)在线商城,1400个行政村益农信息社网店接入大米网综合门户,形成“一键点全省,一网卖全国”的营销新模式。2017年,全省14个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农产品金额达23.62万元,占全部销售的0.6%。虽然比重较小,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农户市场和观念意识的悄然转变。

  家庭生产经营业态构成多元。现阶段,在国家鼓励自主创业的浪潮下,部分农户开始寻求农业以外的非农创业门路,家庭生产经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增多。从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调查数据看,2017年950户调查户家庭生产经营业态构成更加广泛,包括建筑业、运输业、饮食业、服务业、卫生业等诸多行业。所获得收入排行看,饮食业最高为168.74万元,其次是运输业为139.88万元,第三位是建筑业为23.99万元。以上三个行业的自家投工分别为3295日、608日、2765日。从雇工量看,运输业最高为665日,同时支付的雇工费也比较高,年支出达13.3万元。

  问题:“同行”有阻碍

  农村劳动力素质面临结构性问题。2017年,14个调查村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189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2.13%;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的劳动力64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1%,分别比上年减少1.4%和1.2%。这一情况说明,14个村中部分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走出农村成了“城里人”,而留守的传统小农户多为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

  经营地块细碎导致投入大效益低。虽然在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下,黑龙江省耕地流转步伐加快,但占比很小。从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看,2017年末14个村农户总户数8168户,转包耕地的农户2850户,占34.89%,仍有一半以上农户从事农业生产。950个调查户家庭人均耕地9亩,一家一户细碎化的经营不仅农业生产投入大,而且效益低。以稻谷为例,2017年调查户家庭种植稻谷收入1166.03万元,而化肥、农膜、农药、水电及灌溉费、机械作业费等支出高达77.66万元,刨去雇工费、土地租赁费用,每亩水稻净收入仅为441.94元。

  种强销弱单体对接市场不够紧密。伴随产业结构和消费升级,市场需求千变万化,小农户很难快速捕捉市场信息,导致农业布局不能及时调整,重复低端生产,增收效果不理想。且目前农村从业的多为“386199”部队,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由于运营现代技术和信息手段不强,传统渠道销售仍占很大比重。从2017年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看,通过国有商业、供销社收购和经纪人收购农产品达2364.03万元,占全部销售的60.4%。特别是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不足,仍普遍存在“种强销弱”问题。

  农业新技术新标准推广难度增大。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是标准和技术更高的农业,需要通过新技术新标准来提升土地的产出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小农户受自身能力限制和资金限制,不能有效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标准,更没有能力购置新型农业机械。2017年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显示,调查村投入农业技术推广费用4.6万元,微薄经费保障无法满足现代农业新技术推广需求。

  探讨:为小农户创造“搭

  车”便利

  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各级政府要加快培养壮大“新型主体”队伍,着力培育一批对加快产业发展、小农现代化具有带动能力的经营主体。重点是将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返乡创业人员及大学生村官吸收到新型经营主体队伍中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或联合建立农业科技园区,带动小农户学习应用科技;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品牌,通过资产、股份和服务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共建共享区域品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设专卖店和电子商务,带动小农户与市场有效对接,破解小农户缺乏市场连接、种强销弱问题。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通过技术溢出、品牌溢出、产业溢价等带动模式,带动全省更多农户搭上现代农业“快车”。

  打通小农户与市场衔接渠道。要把培育小农户市场意识、经营意识,加快小农户由生产型主体向生产经营型主体转变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挥“能人效应”,打通小农户与市场衔接的渠道。一是生产联合。即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开展生产联合,以其对市场的敏锐组织小农户对接多元市场需求,推进生产的标准化、产品的特色化,发展“一村一品”,带领小农户生产经营对接互联网时代。二是品牌带动。主要是鼓励各类具有独立品牌的新型经营主体,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方式”,将小农户纳入品牌范畴,嵌入到产业链条,通过品牌影响,带动农户与市场深度融合,分享收益。三是营销带动。主要是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积极参加农产品营销,依靠新型经营主体多年的营销摸索,带动小农户闯市场,养成靠“卖得好”进入市场,靠“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的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提升产业价值链。

  发展农业新业态延长价值链。长期的观念束缚和资金能力限制,小农户从业领域窄,致富增收能力不强。要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和契机,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带动小农户发展二三产业,以大融合延长价值链,拓展增收链。一是推进农业和旅游融合。要充分利用黑龙江省森林、湿地、江湖、草原、冰雪等良好生态环境和粮、经、鱼、菌、果等丰富的农业资源,开展原乡体验、休闲娱乐、康养度假等为内容休闲项目。二是推进农业与养生融合。要利用黑龙江省夏季清爽,生态优良,森林、湿地富集等生态环境和气候优势,做强做大养老养生康健游项目,促进农产品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跨越。三是推进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要以自然生态、田园文化、农耕文明为基础,着力创建一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乡镇,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艺”,一二三产业融合新格局,吸纳更多农民创业就业,加快增收致富。

  提升小农户务农营农能力。要针对不同类型小农户技术需求,集中优势资源,分层布局、分类施策,主动为小农户创造学习机会,加强小农户技术和经营培训。可通过县(市)农广校,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农业相关知识讲座,拓宽小农户的知识面;可通过经验交流、参观指导等方式,使小农户在学习交流中互通有无,提高技能;可采取开展技能大赛,职业鉴定等形式,激发小农学习技能的热情;可建立分层次培训模式,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如可通过农民田间夜校、订单培养、“农业高效+农业科技园+回乡创业”等培训模式,培养一批掌握和应用农业新标准、新技术,熟悉市场发展动态,主动联结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农人”,切实带动小农户提升务农营农能力。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立足农业生产,针对小农户生产特点和需要,按照现代农业标准,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破解小农户单体经营规模小、投入大、效益低问题。一是建立自我服务体系。引导农民组建各类专业协会、新型合作组织等,学习掌握电子商务知识、“互联网+”运用技能,以新理念带领小农户积极投入农产品营销、众筹。二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体系。加快健全农业专家团和科技特派员制度,指导小农户“五统一”模式种养,降低投入成本。将最优标准贯穿现代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实现农业全程标准化、规范化、品种优质化。引导小农户系列化加工、品牌化营销,延伸产业链,拓宽增收链。三是搞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农超对接、电子商务为主的营销体系,加大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力度,开发针对小农户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精准对接。此外,加强病虫灾害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向小农户提供情报信息。

  创新扶持小农户的政策机制。一是考核量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将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对小农户的带动和利益共享程度作为政府扶持各类新型主体的考核指标,对带动能力强、积极联合小农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类经营主体,加大资金扶持。二是创新金融扶持办法。针对黑龙江省小农户自身积累不足,抵抗自然风险能力弱的实际,应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目前,可以“三园三区”为重点,逐步将小农户全面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提高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比例,减轻小农户参加农业保险个人负担比例,为小农户务农营农提供风险保障。三是创新政府扶持资金。整合政府产业扶持资金,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县市,可探索开展产业扶持资金折股量化方式,把政府产业扶持资金折股量化到小农户,让资金变股金,让小农户变股东,参与到产业化链条中,分享更多股息红利收入。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