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如何种出“金苹果”——来自陕西凤翔县湫池庙、老女沟、槐北三村的调查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震 字号:【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陕西省凤翔县把苹果产业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既领先发展,又紧密联系当前农村实际的新路子,获得了“中国矮化苹果之乡”的美誉。2018年农业农村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把凤翔县湫池庙村列为调研点。

  “这两年的苹果卖的算好哩。去年俺们村人均收入差不多有两万元吧,80%来源于种苹果的收入。”陕西省凤翔县范家寨镇湫池庙村支部书记任珠亮说:“俺们村一共种了3200亩地的苹果,占到了全村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挂果面积有3000亩。”湫池庙村,位于凤翔县城北8公里处,渭北环线穿村而过。该村所在的范家寨镇,有着“中国优质苹果百强乡镇”称号。目前,湫池庙村苹果年均总产量1200万斤,年总产值达2760万元。两年前,该村村民的收入已经超过1.9万元,这其中大部分归功于苹果。

  凤翔种植苹果由来已久,目前当地种植的苹果远销国内20多个省市,鲜果出口到欧亚多个国家和地区……可谁也不曾想到,时间倒退到20年前,如今风光无限的凤翔苹果也曾出现“苹果烂在地里都无人问津,果农曾大面积砍伐苹果树”的现象……那么,凤翔的苹果产业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又是如何成长为当今让农民增收和壮大农村经济的优势产业呢?近日,记者跟随农业农村部百乡万户调查组,来到凤翔试图一探究竟,听当地果农们讲述凤翔苹果的故事。

  “凤翔的创新挽救了中低海拔的苹果产业”

  说起凤翔苹果产业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年过七旬的曹儒,曾是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主任。无论是搞技术研发,还是种植指导,免不了跟果农们打交道,时间长了,感情深了,果农们都亲切称他为老曹。就因为30多年来对苹果的一份执着和热爱,也为他赢得了“苹果老兵”的称号。

  “凤翔大面积种植苹果,应该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老曹介绍,1988年,我国从国外引进苹果新品种进行试种并推广。农业部(现为农业农村部)为此在天津的杨柳庄召开了一次会议。作为当时苹果协作小组成员之一的他参加了这次会议。“把红富士品种嫁接到矮化砧木上,当时我就觉得这个品种好,尤其是这个苹果的矮化种植技术很实用。”

  会议结束后,老曹回到凤翔向县里作了汇报,认为苹果矮化种植技术适合在当地推广。他的建议也得到了县里的支持。由此,凤翔第一次在全县开始大面积种植矮化苹果。

  “我们1989年开始了培育新果苗品种的实验,当时在湫池庙村有一块试验田,大概有100亩地吧。”老曹说,“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的实验种植可以说成功了。当时的亩产达到了5000到6000斤,比我们凤翔的原品种整整高产了1000到2000斤吧。”这期间,因为老曹的示范带动,当地农民看到效益不错,开始学习种植苹果。据统计,1994年凤翔的苹果种植面积达到了13万亩左右。

  好景不长。因为种植规模的盲目扩大而市场开发没有跟上,以及品种等原因,凤翔苹果因为“产大于销”,第一次出现滞销局面。“当时的果子卖不了哩,烂在地里都没人收,有些人就挖了果树准备种别的了。”当地果农告诉记者。不种苹果了,种啥?“种辣椒呗!当时辣椒市场好着呢。”然而,事情却没有想象得那么美好。因为市场、品种等原因,当地农民种植的辣椒最终如同当时的苹果一样,没有受到市场青睐。

  直到进入新世纪,凤翔苹果产业再一次出现转机。因为市场周期的变换,苹果市场又变得紧俏,加上引进了新品种,当地农业部门积极推广新的栽培种植技术,凤翔的整个苹果产业进入了“回暖期”。这一阶段,凤翔苹果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没有盲目扩大规模,而是鼓励有效种植,进而带动果农增产增收。

  “以果业产业化为方向,依托资源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扩大基地规模,优化品种结构,推行精细管理,强化龙头带动,实施品牌战略,提升综合效益,促进凤翔果业大发展、大跨越”。2014年以来,凤翔县将所有乡镇纳入苹果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全域发展,西扩南进”的布局思路,计划每年新栽苹果2万亩,到2018年,建成25万亩的矮化苹果大县。同时,积极推广“凤翔双矮中间砧密植栽培模式”,做大做强凤翔苹果品牌,全面提高凤翔苹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培育和壮大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畅通苹果产销渠道,延伸产业发展链条。至此,凤翔的苹果产业发展迎来新契机,用老曹的话说,“一棵苹果树终于落了地”。

  “总而言之,凤翔的苹果品种易成活、易丰产,而且结的果品相好、卖相好,凤翔的创新挽救了中低海拔的苹果产业。”老曹说。

  “好政策也是生产力”

  “好政策也是生产力”,这是凤翔推进苹果产业发展实践得到的最好印证。

  “俺们这里的果农种苹果的成本低着哩。因为有补贴,买一棵果树苗自己出一块钱就够了。浇水施肥也花不了多少钱,基本上就是个人工投入。”56岁的老女沟村村民王宝明说。

  同样位于范家寨镇的老女沟村,距离湫池庙正北方向7公里处。王宝明曾是村里的贫困户,于去年年底脱贫。十年前王宝明因为使用打草机不当而致左手伤残,面对突然而来的横祸,王宝明老两口没有气馁,在村干部和亲友们的支持下,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事情发生了,就是这样,关键是怎么去面对。后来,俺想只要把家里的果园种好了,就不愁脱贫。”

  王宝明家种了14亩苹果园,其中10亩是2016年新栽的品种。“去年亩产5000多斤,总共收了2万来斤。好果卖到2.4元/斤,差果也能卖到0.2元~1元/斤,总收入不到两万元。”王宝明说。

  据了解,凤翔县为了推动苹果产业发展,连续多年在出台的县委一号文件中,制订相关支持政策,出台相关扶持办法。如:栽果建园方面,凡集中连片新栽苹果100亩以上,每株苗木群众自筹1元,其余苗款由县上补贴,同时配套相应数量的地膜、支架等物资,并对各类组织或大户承包耕地所产生的土地流转费按每亩4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凡集中连片新栽苹果200亩以上,同时对果园所需的机井、田间生产道路等基础设施从涉农项目中予以整合;凡集中连片新栽苹果500亩以上的,除享受上述物资、基础设施和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外,将围绕果园实际需求优先申报果业园区等扶持项目……此外,县上还从苗木繁育、标准化生产、品牌推广、典型示范、先进技术推广等方面制订了具体的扶持政策。王宝明家因为之前是贫困户,除了享受以上政策外,其新种的10亩果园还享受每亩1000元的一次性补贴,并全部应用了最新的“双矮中间砧密植栽培”技术。

  “以前修枝儿的时候,不懂其中的窍门儿,经常把挂果的枝丫剪掉,不能挂果的枝丫反而留下了……后来去参加县里的职业农民培训后,才知道这个剪枝儿学问大哩。”王宝明笑着说:“直到后来县里的王雨嘉技术员上门服务,手把手地教俺怎么剪枝儿,俺才学会了咋区分早期能不能挂果的方法。”

  据介绍,为了让果农种好苹果,近年来凤翔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照每人5000元标准每年聘请50名职业农民为技术指导员,为果农提供上门服务。王雨嘉就是50名技术指导员之一。

  “上大学时学的是农学专业,后来在和果农打交道的时候,总觉得他们种的果子还不够好,总想自己试一试。这两年看到政策好,就更有点儿心动了,终于就下田务农了。”47岁的王雨嘉是凤翔县雨嘉果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之前一直从事销售农资的业务,效益还不错。2014年,用他的话说,“没有忍住”下了田务了农,来到位于范家寨镇的张家沟村,流转了150多亩地,建起了自己的合作社,从此“招兵买马”,发展至今,合作社社员达到320多名,几乎全部是县里有名的苹果种植大户。

  “只有让果农看到有效益,他们才会有信心种下去,如果没效益,这苹果也就没人种了。”说起这几年为果农提供技术服务的过程,王雨嘉不无感慨,“现在有政府政策的支持,果农的效益还是不错的。假如将来没有了这块儿支持呢?苹果的效益会咋样呢?”

  为了算出种植苹果实际产出效益,王雨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一亩苹果的成本,按照苗木补贴成本只有一元钱,每亩按照100棵树算就是100元;另外竹杆按照4元一根,需120根左右,水泥杆20元一根,需20根左右,架材投入将近880元,扣除一次性补贴800元,实际需要投入80元;一亩果园的灌溉设施投入约为2000元,扣除当地相关设施补贴2000元基本为零投入成本……目前来看,当地果农种植一亩苹果的资金投入不到200元。

  “如果一斤苹果的成本按照一块钱来算的话,没有各项补贴的情况下,当前一家种个七八亩地最合适,低于5亩地基本能维持收支平衡吧。”王雨嘉说,“所以,将来的苹果产业还是应该走适度规模种植,推广机械化种植进而降低生产成本的道路较好。”

  “凤翔的苹果当年最好能卖到3块钱一斤,如果能保存到来年5月,利润至少还能提高一块钱。”凤翔县农广校校长郭晓红告诉记者,为了让果农的苹果来年卖个好价钱,凤翔县在各乡镇建起了冷冻仓库。仅范家寨镇,2011年以来就陆续建起了6个冷冻仓库,这其中还不包括果农或各合作社自建的冷库存点。

  “相比湫池庙村,老女沟村的情况有些特殊。湫池庙的耕地多数为平地,老女沟的耕地多在山丘地带,属于缺水地带。如今,因为有了水,农民才放心种果树。”范家寨镇党委书记鲁海涛说。2016年,凤翔县为了解决老女沟村种地缺水问题,为村里建起一座可有效灌溉600亩田地的水站。

  位于凤翔县西南方向的陈村镇槐北村,陕西栖凤御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酒庄规划项目正在如火如荼施工中,该公司负责人杨宝林告诉记者:“目前,我们酒庄每年只能消化下捡果400吨,等项目一期建成后,可达到每年消化3000吨的能力,等三期工程全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消化下捡果9000吨。”

  “凤翔苹果皮儿薄,口感好,应季儿吃最好。以前来收苹果的大部分是省内或邻近县的客商,现在是全国各地的都有。一到每年的九、十月份,苹果刚下来的时候,村里到处都是外地的客商,他们在当地苹果经济人的带领下收购苹果,热闹极了。”任珠亮说,“俺们村的苹果不光在线下卖得好,网上也卖得好着哩!”

  说话期间,任珠亮的手机不停响起,他打开微信指给记者看:“这个是江西的,要50斤;这个是安徽的,要100斤……你看看,这全是朋友介绍来俺这里订购苹果的。”记者走访期间发现,快递行业设的快件收发点仅湫池庙村就有七八处。

  好的果子卖得出去,那么差果呢,也就是当地人说的“下捡果”去哪了?

  据当地果农介绍,“下捡果”因为卖不出好价钱,一部分被当地的苹果贩子收走了,卖给了邻近的果汁加工厂,还有一部分只能留给自己吃了。

  “矮化苹果之乡”叫响

  近年来,凤翔县提出了建设全国最大矮化苹果生产大县的目标,按照“建园上规模,管理上水平,品质促品牌,营销促增收”的果业发展思路,坚持把苹果产业作为壮大农村经济和夯实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县矮化苹果面积占到陕西全省的20%,苹果产业已成为凤翔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支撑产业。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凤翔的“苹果双矮栽培模式”获得成功,技术路线不断完善,在全省走出了一条既领先发展,又紧密联系当前农村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

  2017年,面对市场低迷,遭遇夏季罕见高温干旱、秋季阴雨寡照的“多重”考验,凤翔县再一次提出加快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意见,聚力抓好“2551”工程(即年内新栽苹果2万亩,改造老果园5000亩,打造精品示范园50个,完成果农技术培训1万人次),凤翔苹果实现逆势上扬:新栽苹果2.01万亩,总面积突破21万亩;挂果13万亩,总产27万吨,产值13亿元;全年培训果农1.38万人次,苹果销售价格较上年每斤增加0.5~1.0元,上涨30%左右,亩收入最高达3万元。

  “将来要继续做强凤翔的苹果产业,主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凤翔县农业局总农艺师徐卫孝说。一是规模发展,提质增效。基地规模决定着苹果产业的主导地位,发展扩大基地规模,是做大凤翔苹果产业的前提。二是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水平掌控了产业发展的成就,提升果园管理水平,是做精凤翔苹果产业的基础。三是注重果品品牌。品牌决定着果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品牌,是做强凤翔苹果产业的关键。四是提高果业效益。果业效益和果农收益直接制约着产业发展步伐,努力提升果业效益,是做优凤翔苹果产业的核心。

  3月22日,在凤翔县范家寨镇的苹果园里,果农们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给苹果树修枝、施肥……与此同时,在1200公里之外的首都北京,2018年陕西苹果北京宣传推介周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精准扶贫论坛开幕,红彤彤的凤翔苹果亮相国家农业展览馆。凤翔苹果以它鲜艳的色泽、绝佳的口感得到了展场观众的认可,不少老北京都纷纷伸出大拇指,称赞凤翔苹果“倍儿棒”。

  过去的五年,对于凤翔苹果来说,无论是在品牌推广方面,还是在市场销售方面,可谓是捷报连连,成绩喜人。凤翔苹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连续两年荣登中国水果品牌价值榜,品牌价值达12.75亿元。目前,凤翔苹果远销北京、广东、湖南等20多个省市,鲜果出口俄罗斯、巴勒斯坦、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由此,凤翔苹果产业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快车道,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发展格局,走完了从省内畅销到省外热销的一段路程,“中国矮化苹果之乡”的美誉实至名归。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