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有明确的区域指向,又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目标取向,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谋划,构建好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谋定而后动。力戒一哄而起搞运动,追求立竿见影出成效,联系湖南实际,要按照“六三”思路谋划乡村振兴战略。
“三线”管制,优化乡村空间布局。立足资源紧约束的基本省情,划定生态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并加强管制,扼制过度的城市扩张,无序的经济开发挤压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红线管制。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和维护生态功能为主线,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的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通过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用地性质与土地权属,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确保生态红线区面积只增不减、生态功能只提不降,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全省“一张图”,确保“生态宜居”的生态容量。加强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管制。较长时期大规模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农地,“产业兴旺”的承载空间受到严重威胁,严控严管基本农田量显得特别重要。因此,要建立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建设、管控、保护、补划”的长效机制,从法律层面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管控措施,提升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的刚性约束力,坚持法律、行政、经济多管齐下,建立具有实质意义的“占补平衡”机制,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加强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管制。划定城区开发边界线,合理确定城区规模,控制城镇无节制扩张,使之不以强大的经济文化比较优势与乡村争空间、抢地盘,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意。对城区边界线一经确定,就要严控严管,越界行为要严惩严罚。当务之急是要调整土地供地方式和收益分配方式,大幅度提高农地使用等城市扩张成本,引导各级政府将注意力和工作重点从规模扩张转移到现有城区空间的提质改造上来。
“三系”配套,推动乡村产业兴旺。要立足省情农情,找准着力点,明确主攻点,打造兴奋点,配套构建生产体系、产出体系和经营体系,让湖南农业兴旺起来。构建绿色生产体系。按照党的十九大 “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等重大部署,重点围绕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等资源保护,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大力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三品一标”等优质安全农产品开发力度。构建特色产业体系。特色产业是彰显个性特征,避免同质竞争,体现错位发展的产业形态。要立足湖南物种资源多样性,自然环境立体性特点,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的特色产业,以契合高端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一方面,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实施“一县一特”战略,每个县重点支持发展1个特色产业,形成区域性产业优势。另一方面,要围绕特色产业,组织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生产。加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积极开发、推广适合加工需求、品质优异的新品种、新技术。构建现代经营体系。在稳定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把规模经营与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结合起来。继续实施“千社”“万户”工程,提质家庭农场,规范农民合作社发展,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村土地向经营层次高、经营水平高、经营效益高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提高产业效益。着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构建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三基”协同,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现阶段,城乡差距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要努力补齐这两个方面的短板。着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对已建成但相对滞后的农村基础设施,要大力改造提升,使之发挥更好效益,比如农村电网、乡村道路等。对尚有空白的,要加快建设,如农村宽带等,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继续抓好“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巩固提升农村安全饮水保障水平,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普及农村厕所革命,提升村容村貌,建设农民幸福美好家园。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将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公共教育资源、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文化惠民工程等重点向村倾斜,持之以恒办好民生实事,试点并推广公共服务设施国家助建,乡村所有、乡村管护的机制,提升设施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是乡村振兴战略最大、最直接的推动力量,基层强则乡村兴。要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和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重点加强基层组织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让村一级更有实力干事创业,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加强“三农”干部队伍思想政治、专业能力建设,培养专业精神,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的农业农村干部队伍。完善农村干部队伍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农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热情。
“三融”结合,促进乡村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弥补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缺陷,畅通城市资源要素下乡的渠道,搭建资源要素在农村集聚的平台,积极引导城市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扩大公共服务在农村覆盖面,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提升农村的“内在气质”和“外在颜值”,强健农村发展的“骨骼”和“血肉”。着力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以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为引领,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制度创新、技术渗透,将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一体运作,推进产业业态更加丰富、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农业功能更加拓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着力推进农村区域融合。打破农村行政区域界限,以流域或平道为轴,科学制定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对地理位置相邻、文化习俗相近、发展基础相似、资源禀赋相类的地区,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建设跨区域农业产业,打造跨区域美丽乡村,推进区域协调,整体发展。
“三治”并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要按照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建立健全基层治理机制,营造文明和谐,稳定有序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坚持法治为本。加快农村管理的立法建设,做到有法可依,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法律意识知识水平,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培养他们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的习惯。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危害农村稳定、破坏农业生产和侵害农民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坚持德治为先。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加强传统优良习俗的传承和创新,注重发挥乡贤文化、宗祠文化等作用,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乡村精神,通过潜移默化,推动形成朴实淳厚、文明和谐的乡风民俗,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努力做到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让德治贯彻乡村治理全过程。坚持自治为基。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引导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村规民约,强化村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强化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自治格局。
“三改”同步,增添乡村振兴动能。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抓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加快建立省、市、县互联互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和数据库,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进场交易、规范操作。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有效形式,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确保农村土地依法规范有序流转。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总结全国第一批、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经验,适时全面铺开,3年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5年左右完成全部改革任务,充分释放农村集体产权权能,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鼓励城镇居民利用农民闲置房屋。从事民宿经济,开发乡村旅游,开展农村与农民合作建房,或租赁农村宅基地建房试点,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互惠共赢。推进农业农村支持保护体制改革。按照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要求,将农业补贴的增量资金重点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倾斜,着力加大对绿色生态农业的奖补力度,增加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高位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抓好农村金融机制创新,稳步扩大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范围,促进普惠金融落地。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增加保险品种,扩大覆盖面,提高风险保障水平。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