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乡村振兴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期间对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更详尽指示,要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乡村文化创新支撑乡村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
农村文化有物化、精神、灵魂、人本、产业五种形态。物化形态是可见的文化形态。精神形态的文化以家族伦理规范、民风民俗、乡规民约等形式来呈现,以乡贤、长辈及家族榜样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影响与感化受教者。乡村文化灵魂是超越个性化的文化表现,是一个村庄农民群体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超越文化发展历史阶段,是特定村庄长久的相对恒定的发展价值,是乡村群体对本原自我的寻找与精神再现,是乡村有别于其他乡村的最本质的差别,也是乡村发展与存在的个性。人本性质的乡村文化,体现的是农民的人本主义权利实现与新型生活方式的再造等方面,是乡村社区治理创新的文化基础。乡村文化元素作为产业资源,通过相关元素的整合,实现文化产业植入、产业传导、产业创制,使乡村文化在乡村文化产业创新中得以传承与创新。不同形态的文化相互融合,提供农村民众的文化体验,规范着乡村社会群体的行为,塑造乡村人群的人格,推动社会群体形成共同价值与群体心理。
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必须确立农民文化传承的主体地位。农民的文化实践是以农民生产与生活方式变革为基础来展开,通过广大农民的文化实践活动,内化精神文化的价值,从而形成一个村庄特有的乡村文化。引导广大农民进行文化精神的内植,使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乡村民众的群众运动,成为农民大众的文化,通过群众的文化实践,使之成为农民的人格修养、行为规范、价值尺度与乡村风尚。注重文化载体的创新与建设,让文化可感、可视、可体验。
农村文化创新是农民新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时代呼唤。创新在于吸取时代精华,展现时代风貌,体现时代感。通过乡村文化时代化的创新,使传统的文化元素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光彩。以开放促进乡村文化创新,以开放促进文化比较,以开放促进优秀与先进文化元素吸收。通过开展与多元化外来文化的交流活动,不断检验乡村文化的内容,丰富乡村文化的内涵。乡村文化与产业融合创新,推动乡村文化创新。
乡村文化创新要面向新主体,满足新需求。乡村文化的需求主体,正在由村民单一主体,向开放的社会多元需求主体转型。乡村文化的消费内容正在由观念与社区治理形态的文化向多元的文化内容与功能转型。休闲需求、体验需求、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产业需求相结合的需求方式正在成为乡村文化的需求主流。面向新主体,满足新需求,关键是要构建乡村文化创新的新机制,推进“六位一体”新文化创建。一是培育精神价值文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揽,传承传统乡村文化与培育农村新文化相结合,推动乡村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二是建设乡村风貌文化。按照生态和谐、艺术美感、文化传承的总要求,创建生态宜居家园,创新地方文化特色民宿,创意乡村风格,以此形成独具特色的村庄风貌。以优美的乡村风貌,丰富与展现乡村文化。三是推进乡村精神家园建设。体现“亲情友情的人文关怀,宁静山水、草堂人家的和谐家园,文化传承的心灵启迪”。结合乡村历史呈现、创建乡村大众精神文化活动及场所、推展乡村人物与人格标榜,弘扬“真、善、美”,引领塑造乡村精神家园。四是推进文化治理。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构建民事、民治、民享的民权治理方式,推进农民人本主义文化建设。五是创新产业形态的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元素为特征的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的创新,推动文化传承;提高文化元素在传统农业产业中的地位,使新型产业成为乡村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六是创新农民精神活动文化。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教育,组织农民文化队伍,创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与文化产品,组织与开展农民文化活动,丰富与满足现代新农民精神文化的需求。乡村文化的发展要建立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文化产业创新支撑的发展机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