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成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杨瑞含 字号:【

  2017年,四川成都通过实施“五大攻坚行动”已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迈入巩固脱贫成效、提升发展质量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并存和交汇的特殊时期。面对新目标新任务,计划利用三年时间补齐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短板,推动精准脱贫攻坚与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兴农、三产互动、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文化兴盛和乡村善治深度融合,铺筑形成符合本地实际、具备成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多措并举

  推进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补齐乡村振兴硬件短板。引导全市交通水利、能源通信、新村建设等项目指标向成都高新区和简阳市倾斜,助力贫困村硬化道路、通信网络、供水系统提档升级,高效解决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薄弱村村民小组和20户以上聚居点通达水泥(沥青)路。依托农村C、D级危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和土坯房改造行动,系统强化住房安全保障,稳定消除无房户和危房户。逐步推进贫困村、经济薄弱村聚居点自来水和天然气接入工作,普及光纤到户和4G网络覆盖,促进扶贫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全面升级,为乡村振兴打桩夯基。

  抓好农业产业发展,培育乡村振兴增收动能。高标准推进有贫困村的乡镇5000亩以上农业园区建设,依托“产业扶贫招商对接会”“百企帮百村”等活动载体,引导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带动简阳草莓、晚白桃、大耳羊等特色产业规模发展。在经济薄弱村布局柑橘、食用菌等现代种植业2万亩,加速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格局。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引导贫困村开展GAP、“三品一标”等质量认证,推动现有品牌与“天府源”成都市公用品牌有机对接,走出一条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路子。

  抓好生态环境改善,共绘乡村振兴秀美画卷。结合产业发展和特色镇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重点抓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1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河堰清淤整治等工程。加强贫困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倡导种养循环农业,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废弃农膜回收,严控城市和工业“三废”转向农村。开展环境脏乱差、垃圾污水处理等人居环境整治,依托幸福美丽新村项目和“百镇千村”景观化建设行动,推进贫困村公共厕所全覆盖、加快主要聚居点和村组干道亮化增绿,营建乡村振兴良好生态环境。

  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对农业企业骨干、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开展生产管理培训。推广“农业共营制”等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全覆盖组建驻村工作队、农技巡回小组、医疗服务团队助力扶贫开发,引导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到贫困村投资兴业,在工商登记、土地获取、贷款贴息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注重志、智、能同步开发,依托农民夜校、田间示范基地等教育培训平台,提升贫困群众素能水平。加强农村本土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青年骨干农民“三向递进培养”,造就一支带不走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抓好农业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内在活力。总结推广成都市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经验,补齐贫困村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农村土地经营权、养殖水面经营权和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确权短板。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抓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和自愿有偿退出路径,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产权基础。加快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将财政扶贫资金、闲置厂房和预期可以带来收益的资产资源折股量化到户,以发包、租赁或参股稳健经营市场主体的方式获取租金和分红,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抓好公共服务提升,筑牢乡村振兴保障防线。强化民政“5+1”医疗救助和社会保险,抓好贫困村妇女儿童之家建设,稳步调高农村低保、五保和贫困残疾人补助标准,合理扩大贫困户医保报销比例和范围,继续为贫困群众免费代缴医保,分年龄层资助贫困人口购买养老保险。准确研判各学段贫困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分类归口建立档案库和资助数据库。推广“五个一”健康帮扶模式,为每名贫困人员签约1名家庭医生,建立1份健康档案,提供跟踪随访服务。实施经济薄弱村公共服务“十个一”工程,加快构建适应乡村振兴发展要求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抓好文化惠民工程,塑造乡村振兴精神内核。推进“三美四好”新村建设,提升贫困村农家书屋、文化院坝服务效能,广泛开展“百姓故事会”“文化志愿者帮村行动”,定期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大力弘扬古蜀农耕文明、传承天府文化,坚定农村文化自信,提升农民职业荣誉感,增强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的信心。积极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评选,每月开展法治、纪律、习惯、风气、感恩奋进“五大主题”教育活动,将成都市扶贫工作中的先进事迹以情景剧、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厚植乡村振兴文化底蕴。

  抓好乡村善治增效,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加强以贫困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依托“固定党日+”活动激活“三会一课”等制度,借力“党员e家”网络平台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发挥村民理事会、监事会、议事会“三会”作用,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程序决策实施村级重大事务。每年开展2次村民询问质询大会,进行工作通报、财务公开、现场答疑,营造乡村振兴浓厚氛围。

  构建三大保障体系

  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财政投入体系。实践乡村振兴,需要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落实产业帮扶户、巩固提升重点户3000元/人产业到户资金。有对口帮扶任务的区县按每年每村不低于50万元标准给予资金支持。各行业扶贫部门要加大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衔接配合,形成涉农资金高效投放机制。要管好用活四项扶持基金,扩充卫生和教育扶贫救助基金规模。

  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经济林木(果)权、农产品仓单等抵质押融资服务,提供扶贫小额信贷、农业职业经理人凭资格证书等信用贷款,推进“扶贫保”、农村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向贫困户延伸覆盖。加快贫困村金融服务网点建设,完善“农贷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接续开创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新局面。

  科技支撑体系。健全完善以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为创新源头,农业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为平台,科技特派员、驻村农技员为纽带,服务农民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致力研发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构建科技扶贫综合支援模式,借力成都市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网络平台,为扶贫对象提供高效便捷的技术咨询和服务,实现精准科技帮扶。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扶贫办)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