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社堤村 过去:收了麦子种棒子,年年都是老样子 今日:苹果成了“金蛋蛋”,现代农业有奔头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洋 字号:【

  吉县隶属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西南边隅,地处黄河中游东岸、吕梁山南端,素有“秦晋通衢”之称。沿吉县县城往西约10公里,就到了东城乡所辖的社堤村。

  用分管农业副县长强晓辉的话说,社堤村在吉县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代表,她浓缩了吉县8个乡镇79个行政村的特点,是吉县20世纪80年代以来30余年苹果产业生产、管理、加工、储藏、物流、销售的一个缩影。

  苹果树成了“摇钱树”

  近日,记者来到社堤村,一进村,齐整的村舍,干净的路面,给人很清爽的感觉。同行的村支书张建龙介绍,社堤村辖上社堤、下社堤2个自然村,有344户940口人,村辖土地面积约7500亩,其中,耕地2380亩,果园2210亩。村支部现有党员44名,平均年龄44岁。

  与张建龙一路走一路聊,短短十年间,社堤村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2008年,社堤村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51户223口人搬离窑洞、喜迁新居。2009年,新农村通水、通电。2011年,翻新乡道,拓宽铺油,完成新村巷道硬化6.5公里。2015年,老村发展光伏发电。现在的社堤村,大小巷道完全硬化,家家有平房,户户有小院,看上去相当整齐有序。

  在村子的四面八方,遍布着含苞吐艳的果园,记录着社堤村与果树间的不解之缘。

  温差大、海拔高、光照足,是社堤村乃至吉县最大的地理优势。独特的生态条件,使这里成为全国苹果优生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堤人大力发展苹果产业,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经济发展之路。

  “收了麦子种棒子,年年都是老样子。”在2001年以前,刘维家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他们家有12亩地,种植小麦和玉米时,每亩地仅能挣200多元,一年收入2000多元。自从果树开花结果后,他们家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住在县城的商品房里,每天开着车进出果园,说起种植苹果树后家里条件的改善,张建龙笑得合不拢嘴。从2000年起,张建龙家种植了7亩苹果树,平均每亩地一年能收入1万元。张建龙解释:“现在吉县县城的房子能卖到4000元,就与附近村民前些年种植苹果获益丰厚争着在县城买房有关。”2013年,张建龙在县城中心的东关小区买了一套120平方米三室一厅的商品房。洗衣机、冰箱等现代化设备应有尽有,和城里人一模一样。“以前大冬天洗衣服多受罪啊,现在只要把衣服扔到全自动洗衣机里,摁下按钮,什么都不用管了。”张建龙说,像他这样的村民在村里还很多。

  今年3月23日一大早,63岁的耿金叶大娘就在自家的苹果地里忙活开了。她说:“种植苹果让我家尝到了甜头,前几年,先后给两个儿子娶了媳妇,家里还有盈余。”耿大娘家原有11亩口粮地、4亩承包地,仅4亩承包地2014年之前种植苹果的收入就有6万元。2008年,耿大娘家又拿出4.5万元从别的村民手里以20年为期限租了12亩地全部种植果树。在耿大娘看来,种植果树能够勤劳致富,而且越多越富。

  如今在吉县,苹果已成为全县11万人民脱贫致富的支柱性产业。

  生态模式打造“精品”苹果

  近年来,吉县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扩面积,上规模,实施品牌战略,推广树形改造、果实套袋等技术,按照标准化生产目标,使吉县苹果商品率大大提高。2014年初,吉县县委又提出苹果“提质升级”战略决策和“规模化发展、有机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产业化开发”的发展思路。之后又推行减密间伐、有机化生产、果园上水三项“革命性”措施。而这些利好,社堤村招招没落下,步步都紧跟。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畜—沼—果”生态模式,社堤村走在了东城乡乃至吉县的前列。2013年,石小忠花费50万元以50年为期承包了村里的养殖场,更名为东旭养殖有限公司。之后,作为东城乡万亩有机苹果示范基地的配套工程,政府投资200余万元在养殖场修建了4个沼气池。石小忠说:“养殖场现存栏3000余头猪,每年生产沼液4000立方米,每年免费给社堤村的每户村民提供2罐4000斤沼液。”沼液是预防树根、果枝腐烂病的良方,也是打造有机苹果的有效尝试。现如今,社堤村这种“畜—沼—果”的生态模式,上连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下连苹果种植业优质高效,村容村貌也随之大为改观。

  “如今在社堤村,不仅把苹果当成‘金蛋蛋’,就连修剪后废弃的果树枝条也变成了‘香饽饽’。”张建龙笑言。原来,该村的吉县朝晖果业专业合作社投资35万元,依托先进加工转化技术使果树枝条变废为宝,成了制作有机肥的主要原料。既是社堤村果农又是合作社成员的刘增勋高兴地说:“用果树枝条加工生产的有机肥使用效果并不比传统有机肥差,价格却低一大截。按每亩果园施用1吨有机肥的标准计算,5亩果园就节省施肥成本上万元。”

  随着苹果产业的发展兴旺,一些果商、果农相继建起了苹果冷藏库,实现了苹果季产年销的格局。聚宝壶苹果供销物流园区有16个冷藏库,贮藏能力达1700万公斤。3月24日,70多个附近的村民正在物流园区对苹果进行检测、分级、包装入箱。园区经理葛晓红介绍:“最多的时候我们物流园区有200多位村民进行分级包装,一天有约20万斤苹果从这里销售出去。”葛晓红接着说:“社堤村的,还有东城乡其他村的果农,在冷藏库贮藏苹果从上年11月到次年5月,每斤苹果贮藏费只收0.19元。这样的冷藏库在东城乡还有很多。”

  为了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社堤村集农耕体验、饮食文化、苹果采摘、果品销售于一体的“苹果采摘节”“小吃一条街”也于去年国庆黄金周拉开帷幕。

  吉县苹果于1998年在国家工商总局(现为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注册了“壶口牌”商标。目前,吉县苹果种植面积已达28万亩,其“壶口牌”红富士苹果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畅销北京、广州、深圳等数十个城市和地区,自1997年起出口东南亚国家,销量呈逐年增加趋势。

  面临困境,农业依然有“奔头”

  2014年以来,中国苹果产业普遍遭遇下行压力。这几年,苹果严重滞销,价格也从每斤3块多下降到2元左右,社堤村的村民为苹果销路伤透了神。

  谈到眼下遇到的问题,耿大娘直截了当:“和村里大多数种植户一样,去年的苹果,到现在还有大部分没卖出去。”去年,耿大娘家仅4亩承包地就收苹果18000斤,运到果库要付运费900元,还要支付冷藏费用,而“成灾的苹果”却没有销路,成本的回收都成了问题。

  即使在苹果滞销的这几年,黄三保也没有为销路发过愁。55岁的黄三保看上去纯朴敦厚,话语不多,他还没说两句,话匣子就被妻子关巧兰接了过去。原来,他们的小儿子黄阁从长治学院毕业后,利用互联网果品销售平台解决了自家苹果销售的难题。关巧兰说:“我们家在县城订制了纸箱,儿子黄阁在昆明联系客户,一箱9斤苹果的包装销售价格为38元,除去胶带、套网、快递费、平台费后一箱纯挣21元,平均一斤赚2.3元。去年的苹果,我家现在还剩不到1000斤。”关巧兰坦言,像她们家这样利用网上平台销售苹果的,在社堤村不超过两家,而她家还算卖得好的。

  吉县朝晖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村里唯一一家合作社,为什么没有在苹果销售上给村民帮上大忙呢?刘增勋说:“这么多年来,社堤村的村民们还没有从过去良性发展的喜悦中回过神来,土地流转费用要得很高,合作社与村民之间也只是一种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合作社虽然每年给村民提供果业培训讲座20余次,免费给村民提供技术、有机肥等各种物资,但苹果销路好的年景村民不愿意让合作社帮忙,而不好销的年景合作社又只是按市场价挑个大、质量高的果品,这是一个多年来存在的矛盾。

  对于果品销路不畅,吉县县委、县政府也想了很多办法。例如,成立苹果销售协会,组织本地果商群策群力等。去年10月,吉县苹果全国邮政订货会在社堤村举办,山西省邮政分公司与部分省市分公司合作建立了对接联动机制,在村民、果商和邮政公司之间搭建起了一个长期的合作平台,借助邮政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及各电商快捷便利的销售模式,使苹果销售搭上顺风车。

  除此之外,吉县这几年一方面加大老劣果园淘汰力度,优化树种结构,加强果园管理,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大“壶口”苹果品牌建设和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还帮助果农开展电子商务,积极与目标市场主要渠道商合作共建销售网络,想方设法解难题,多措并举寻出路。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