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硒产业的发展路径与探索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恩施州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局 字号:【

  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州委、州政府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依法治州、富民强州”战略,将硒产业作为全州精准扶贫、竞进小康重要抓手,按照“硒+X”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世界硒都·中国硒谷”建设,全州硒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推动体制创新

  恩施州委、州政府将发展硒产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作为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的重要抓手,纳入全面深化改革事项、全州七大产业链和四大产业集群建设,出台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 整体推进富硒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加快绿色发展 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的决定》。先后成立了由州委书记挂帅的州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州长挂帅的“世界硒都·中国硒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州委副书记挂帅的州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从行政机构改革层面,成立了政府专设机构——州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局,负责全州硒产业的统筹规划、部门协调和检查督办工作。各县市相继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统筹协调机构,部分乡镇还成立了硒产业发展办公室。

  明确发展规划

  2016年恩施州委七届二次全会明确了“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的形象定位。规划层面,在全州的统一规划下,将《恩施州硒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纳入全州重点专项规划,各县市分别制定了硒产业发展计划。制度层面,出台了《恩施州硒标志标识管理办法》《硒产业专项统计办法》《促进生物医药和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十条措施》等系列配套文件。理论层面,积极探索适应新时期硒产业发展的新理论,州政府提出了“硒+X”战略、硒产业4.0理论、八条路径(规模经营之路、多元精品之路、高附加值之路、高科技之路、捆绑复合之路、联合发展集聚之路、外引招商之路、标准化之路),并重点突出标准化、高科技、外引招商,进行产业提档升级;深化了新文化,形成了与农耕文化、健康文化、科技文化、绿色文化、唯美文化、小康文化、和谐文化等七大主流文化相融合、独特的硒文化环境和独立的硒文化理论。

  细化资源普查

  恩施州政府成立了恩施州土壤硒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州财政出资完成了全州1∶50万的土壤硒资源调查,基本摸清全州硒资源家底。同时,积极争取省“金土地”工程项目,加快推进硒资源普查。2014年至2017年,省国土资源厅在恩施州累计投入经费3497万元实施了8项“金土地”工程——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调查总面积5766平方公里,涉及6县市22个乡镇。2018年7月,在分析总结全州1∶50万土壤硒资源调查成果和已开展的“金土地”工程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全州富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及产业布局,州政府又印发了《恩施州全域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暨土壤硒资源普查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三年全州资源普查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夯实产业基础

  通过出台扶持奖励政策、搭建融资平台、建设涉硒项目等方式,大力实施企业培植工程,引导扶持本地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一号工程”,补齐市场主体短板。2017年,全州共整合各项资金7.67亿元扶持206家涉硒企业。目前,全州从事硒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企业已突破10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1家、高新技术企业42家。同时,以创建全域绿色农业示范州为抓手,充分利用硒资源分布广、土壤含硒量高、生态环境好、工业污染少的综合优势,着力推进绿色、有机、富硒农产品基地建设,建成硒农业基地1100余万亩,其中茶叶、蔬菜、马铃薯、烟叶、魔芋、中药材等面积均居全省首位;通过“三品一标”认证企业171家,总面积173.7万亩,已认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8个、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4个,打造了一大批集中度高、特色明显的专业乡镇。

  强化科研支撑

  恩施州政府组建了恩施州硒应用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院,外聘了国内外高等院校专家。与武汉轻工大学联合组建了恩施绿色富硒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研究院,挂牌了国内首个涉硒院士专家工作站。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理学院签订国际合作协议,与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国内11所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重点联合中科院武汉分院向中科院申报《硒与人体健康及硒资源应用研究与示范》项目。近三年,全州共争取国家科技项目49项,省级项目140项;取得国际先进水平1项,国内领先水平3项;获得省级科技鉴定成果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受理11项。建成省级硒产业技术研究院1家、重点实验室1家、工程研究中心3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1家,州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

  提升品牌效应

  打造以州域公用品牌为统领、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为依托、企业品牌为支撑的多层次品牌体系。一是着力打造“世界硒都·中国硒谷”州域品牌,在国内主流媒体刊发专稿专版或制作播出专题节目,利用对外会议交流活动进行推介宣传,全面唱响恩施硒品牌。聘请央视纪录东方栏目组拍摄了“恩施硒游记”、CCTV-7《乡土》栏目拍摄了纪录片《行走魅力茶乡—茶香飘过恩施》;在电影《武陵山上的星光》植入“世界硒都·中国硒谷”品牌宣传。开设了恩施州电视台“天天硒博会”栏目和恩施晚报“硒望周刊”专版。先后公开出版了《硒与恩施》《恩施硒产业发展白皮书》《硒科普52问》《开发硒资源 发展硒产业》等多部著作。二是加强公共品牌打造和保护,出台了《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品牌建设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的意见》《恩施州区域公用品牌认定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定了《2018-2020年地理标志注册认定工作计划》《全州中国驰名商标创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重点加强了“恩施硒土豆”“恩施硒茶”打造,起草了《中共恩施州委 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茶叶强州的意见》,州委办公室、州政府办公室印发《恩施硒茶(恩施玉露、利川红)宣传推介行动方案的通知》,拟定了十四项重点行动。“恩施硒茶”入选第一批62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恩施硒土豆”“恩施硒茶”先后荣获2015、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武汉东湖茶叙国礼“恩施玉露”“利川红”成为今年网红茶。

  完善平台建设

  一是建设科研平台。积极争取将“恩施州硒应用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院”升格为“湖北省硒产业技术研究院”,并成功申报国家级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在中心医院成立了湖北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开展硒与人体健康相关研究,并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微量元素研究所合作单位。二是建设检测平台。2017年9月,国家级富硒检测平台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同年11月得到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的正式批复,2018年3月顺利完成标准更新。启动了州政府硒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三是建设园区平台。省政府2017年批复设立省级恩施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明确提出支持恩施州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恩施-中国硒谷”,州政府将硒产业作为省级高新技术园区的主要元素和特色支撑,引导硒企业向园区集聚,完善生产要素配置。目前,州高新区完成了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的总规和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一期厂房现已全面开工。恩施、利川、建始、巴东、宣恩、咸丰等6县市启动了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园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四是建设咨询平台。聘请100位专家,建立专家库,为硒产业发展提供全面咨询服务。五是建设会展平台。州政府已连续举办五届硒博会,硒博会已成为州硒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对外开放的靓丽名片。六是建设交易平台。积极推进全国唯一的恩施硒资源国际交易中心建设,目前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和信息发布平台、交易大数据、自有交易系统建设工作。

  推进标准制定

  积极推进硒标准体系建设,引导硒产业走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道路,提高恩施硒标准话语权。先后成立了富硒种植养殖、富硒食品、富硒茶业出口检验检测三个标准化推进办公室;出台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依托州内外科技检测力量推动标准制定,参与起草制定国家标准1个,制定硒种养殖规程类地方标准12个,硒食品安全地方标准3个,已申报备案硒食品安全企业标准360个。联合全国富硒地区成立了“世界硒都”硒产业标准化联合会,形成了硒产业标准化建设合力。探索建立了硒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将相关信息浓缩为产品二维码,确保消费者明白消费、安全消费,并已经在第三届、第四届硒博会成功使用。组织国家硒检中心和恩施州质监局参与硒标准专业技术委员会的筹建工作,并与湖北省质量与标准化研究院合作,完成了《全国农业和食品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任务书》。

  优化政策保障

  积极推动政策措施落地,明确任务和责任,建立了目标考核体系,将硒产业纳入州委、州政府对县市、州直部门年度重点工作考核。认真分析研究“世界硒都·中国硒谷”建设的基础、内涵与要求,确定了12大项30小项具体工作任务,明确了12个牵头单位和40多个责任单位;以州政府办名义印发《恩施州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明确重点任务和责任目标。州县市均将涉硒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其中州级财政每年预算硒专项资金约5000万左右。积极推进立法工作,为恩施州硒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我国首部规范微量元素硒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监督的综合性法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已经省人大批准,已于8月1日正式实施。

  恩施州委会议提出了加快绿色发展、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的发展目标。围绕上述目标,未来将建设五大产业体系。一是构建产业规划体系,主要涵盖强化规划引领,强化资源普查,强化资源保护;二是建立产业标准体系,主要涵盖推进硒产品种养殖标准化基地建设,推进硒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开展硒标准基础研究(硒与人体健康);三是完善产业认证体系,主要涵盖建强检验检测机构,规范标识认证管理,建立硒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四是健全产业发展体系,主要涵盖打造产业园区平台,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培优做强市场主体;五是打造产业品牌体系,主要涵盖统筹推进品牌创建,开展品牌运营策划,提升硒博会展会品牌。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