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山 禹王故里文化兴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陈秋华 字号:【

  位于湖南省中部的衡山县是文明古邑,置县达1700多年。衡山县文化底蕴深厚,有“禹王碑”遗址、衡山影子戏和岳北山歌等。多年来,因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获得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等称号。近年来,衡山县在县域发展中坚持以文化铸魂,着力激发和凝聚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能,开创了乡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资源丰富 特点鲜明

  文化底蕴深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氛围。衡山县内流传着祝融播火、虞舜南巡、大禹治水等美丽传说,韩愈曾在此祷岳开云,朱熹张栻曾在此讲经论学,县内的禹王碑遗址是中华民族文物史上“三大瑰宝”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发掘的衡山窑在宋元时期,因其“粉上彩釉绘花”的鲜明特色而家喻户晓。衡山县有书院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3个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标签,古时,这里曾是周边乡邻学子求学向往之地,出过唐群英、文立正等一大批革命先驱和英烈。这里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衡山影子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北山歌,打造了一批过硬的乡村文化品牌。衡山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县内有诗词、书法、美术、摄影等四家县级文化艺术协会团体。崇尚文明是衡山的第一精神,重视文化发展是衡山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全县精神文明创建、文明县城创建、全民阅读等活动蓬勃开展,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显著提高。

  持续增强保障,构建了有力有效的支持体系。结合实际,坚持“三加强一创新”:即加强经费保障。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2017年全县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入达到3577万元。全县建设有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电影院,建设有文化广场139个,12个乡镇都建成了综合文化站,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42个,农家书屋320个,此外还引入社会资金打造了一批市场化运作的影院、书店等。组建了乡村文化站长及文化辅导员队伍;在非遗领域鼓励和支持传统剧目抢救、“三进”演出、师带徒等传承活动;发展乡村文艺队伍39支645人。创新乡村文化活动形式,大力开展文化旅游推介活动,积极组织“文明好家风”“特色文化村”“文化示范户”等评比,举办多台大型文艺演出,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推动了移风易俗。

  突出鲜明导向,实现了与民生需求的紧密对接。重点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强化乡村文化服务供给。衡山多年来持续组织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增设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乡”服务活动,有效缓解了农民群众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等问题。2017年县电影公司、花鼓戏剧团为全县各乡镇送电影3888场、送戏100场,全县农家书屋新增图书近7万册。利用农家书屋平台,针对留守儿童设立“第二课堂”、针对父母在县城打工的孩子开设“4点半课堂”、针对农民科技文化需求打造“致富加油站”和“村民之家”,发挥了农家书屋的惠民功能,开云镇九龙村农家书屋被评为全国示范农家书屋。

  坚持问题导向 补齐发展短板

  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覆盖不足、使用率不高。全县12个乡镇文化站达到省定标准的不多,一半以上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全县153个村(社区),尚有60个村(社区)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已建成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也有50个以上不达标,而且平时“铁将军把门”的现象比较普遍。

  人才队伍建设还需持续增强。存在人岗不适或配置错位的问题。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县内乡镇综合文化站长大多没有文化或艺术专长。存在高素质人才引不进的问题,乡村文化工作岗位缺乏吸引力,县内在引进相应高层次人才上还没有出台明确的措施和办法。

  存在职业精神滑坡的问题。个别乡镇文化工作人员担当精神、奉献精神、进取精神还不强。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吻合度、紧密度还有欠缺。乡村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仍不健全。部分乡镇党委、政府尚未形成抓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思考不系统、谋划不深入、落实不到位,文化工作成为乡镇工作“搭头”。

  农村职业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还不强。培训的力度、范围、内容及效果,都难以满足乡村治理和乡村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教化功能发挥还不充分。目前,赌博买码、薄养厚葬、扯皮打架、村痞村霸等一些陈规陋习和不良现象在乡村社会还一定程度存在,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多措并举 发展乡村文化

  优秀的乡村文化是乡村之魂、乡村之韵,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衡山县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促进乡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有利于推动衡山县塑造乡村文明新风貌,有利于健全乡村治理新体系,更有利于乡村振兴。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相衔接的原则,制订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明确乡村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把发展繁荣乡村文化事业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全县一盘棋,统筹考虑城市与乡村、当前与长远;规划统一规范标准,彰显县域乡村文化特色,并将规划细化到乡镇、到村组、到农户、到年度。

  健全体制机制。突出对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保护,加大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快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向乡镇村组延伸,形成一套有利于乡村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乡村文化工作业务主管部门要发挥好统筹协调、联络沟通、督战指导作用,相关部门要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信息互通、行动配合等机制,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动的格局。引导广大群众和国有企业、社会组织、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繁荣乡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整合使用涉农资金以发挥更大效用,并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

  加强队伍建设。理顺乡镇文化站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能职责及管理考核机制,加强乡村文化专业人才和农村文艺人才培养,打造一支爱文化、懂文化的专业化工作队伍。关心爱护乡村文化工作干部,落实各项待遇保障,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让发展乡村文化的机遇吸引人、繁荣乡村文化环境留住人。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全面提升干部繁荣乡村文化、服务乡村振兴的本领。拓宽乡村文化工作部门和干部来源渠道,建立完善干部交流机制,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基层乡村文化工作部门流动的用人导向。

  突出统筹兼顾。围绕淳化乡风民风、提升乡村治理,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明创建活动,全面营造引领乡村振兴的良好道德风尚。坚持战略思维,着眼发展全局,与各项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多向促进。要与产业振兴相结合。立足乡村文化资源禀赋,找准乡村文化特色和产业发展的共振点,探索打造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农耕文化体验等新兴业态,构建优势突出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要与传承优秀文化相结合,要深入挖掘农耕文明、乡村传统、特色文化和地域风情,重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身有所栖的美好家园、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