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纪兰 初心不改的农村先进模范代表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作为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申纪兰被人们提起,似乎总和政治相关——她曾13次被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接见,邓小平同志曾和她亲切握手,江泽民同志称她“凤毛麟角”,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还亲自到西沟看望过她。

  8月14日,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沟村,在这个本应颐养天年的年纪,申纪兰仍孜孜不倦地忙碌着……

  人民代表常青树

  和电视、报纸上的装束一样,初见申纪兰如同见一个老熟人。齐耳短发,衣着朴素,慈祥的面容镌刻着一道道皱纹,满含岁月和历史的印记。伏案抄写着什么的她远远看见记者,便甩开搀扶人的手,张开双臂迎了上来。

  现已89岁高龄的她仍很健谈,只是腿脚有点不利索,耳朵也有点背了。谈起人民代表的经历,时间一下被她拉回到六七十年前。

  1947年,嫁到西沟村的申纪兰婚后第6天就下地劳动,那年她18岁,刚好赶上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

  1950年,她和李顺达组织26户农民,办起了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并被大伙推选为副社长,民主制定了初级社的章程,成为全国最早的10个合作社之一。

  1952年,申纪兰带领西沟的妇女冲破“好女走到院,好男走到县”的封建陋习,和男村民开展劳动竞赛,不仅下地劳动,还争得同工同酬,成为现代中国农村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第一人。

  由于“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巨大影响力,1954年,25岁的申纪兰作为劳模代表,当上了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那时质朴的西沟村村民在激动之余,只给了要到北京的申纪兰一句嘱托“一定要选出毛主席”。结果这年,申纪兰代表的西沟村村民们选择了毛泽东作为国家主席,男女同工同酬也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此,申纪兰进入公众的视野,写入共和国的史册。

  从1954年至今,作为唯一一位第一届至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像一棵常青树,与全国人代会一起成长,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见证人。

  风雨六十余载,每年她都带着“三农”议案参会。有关山区交通建设、保护耕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干部选举、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等建议,一桩桩、一件件都凝聚着对农村的深情,体现出农民的所想所盼,折射出她深深的为民情怀。

  只读过扫盲班、不识字的申纪兰,开始认字写字,听新闻、看报纸,领会党的新文件、新精神。渐渐地,当年那个会为报告发言急得团团转的小媳妇,一点点成长为不用底稿都能连续讲上几小时党课的模范党员。

  申纪兰说:“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把群众的声音带到中央去,把党的声音带回来。”她把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当成坚守一生的品格、老而弥坚的信仰。她也目睹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

  我的级别是农民

  申纪兰的人生,是传奇的人生,也是大写的人生。

  她历任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副主任、中共平顺县委副书记、山西省妇联主任、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妇联第二至四届执委。

  1973年,申纪兰被任命为山西省妇联主任。她回忆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机关工作的经验,让自己当省妇联主任不如让别人当更合适。”当年,她如实地向组织反映了自己的想法,但最后还是服从了组织决定。但她上任后却提出“六不”: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领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工作关系、不脱离劳动。

  1983年,组织上又把申纪兰列入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候选人。市里要给她转户口、定级别、配专车,她又全部推掉了。四十多年来,她不要厅级干部的工资,原来每月只拿村集体150元补贴,这两年才拿到300元。

  申纪兰是个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名人,然而她却像一个普通农民那样生活着。村里熟悉的邻里乡亲,是她一生放不下的牵挂。端一碗饭,串东家,走西家,和群众一起在饭场上聊国家方针政策,在地头岸边一起谈乡村改革发展。村民想外出搞劳务,她便出去揽活计;村民为党参积压发愁,她就上河北、到安徽找销路;村民需要化肥、种子、农药,她就去采购。

  这些年来,她多次外出为村办企业联系业务,坐的是公共汽车,住的是最便宜旅店,吃的是最便宜饭菜。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的户口在西沟,我的工作是劳动,我的级别是农民,我的身份是党员。劳动模范不劳动,还叫啥劳模?”

  老骥伏枥中国梦

  20世纪50年代,西沟村还是“光山秃岭乱石沟,十人见了十人愁;旱涝风雹年年有,庄稼十年九不收”。在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5公里的土地上,有大大小小239条干涸贫瘠的沟壑,332座光秃秃的山头。

  几十年来,“领头雁”申纪兰功不可没,她带领乡亲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在荒沟河滩上筑坝7座,种植松树2.5万亩、果园300亩、核桃树6万株,开发了一块块肥沃良田,把一个几乎不具备生存条件的旧西沟建成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西沟村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地图上唯一被标识出来的行政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席卷全国的农村改革大潮,申纪兰带头在西沟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村经济总收入、粮食产量、人均收入均有大幅度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她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先后建成了硅铁厂、磁钢厂、焦化厂等企业,初步形成了建筑建材、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和外向型企业为主的有西沟特色的企业发展新格局。同时,建成了西沟展览馆、太行之星纪念碑、村史亭、老西沟互助组雕塑、西沟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形成了以爱国主义教育、森林休闲为主的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景区,把一个落后的纯农业村变成农林牧工商游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农村。

  2000年,西沟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0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71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20元,较20世纪80年代初增长了30余倍,成为平顺县首富村。

  过去,西沟村有一个远景规划:山上绿油油,牛羊溜山沟,走路不小心,苹果碰了头。如今,果木成林,桃、杏、枣、核桃、苹果树约10万棵,全村户均30亩林坡,西沟的山已成为一座“绿色银行”。

  现在,站在西沟村的半山腰上,就能看到山下一排排的种植大棚,还引入了“太子龙”服装加工车间,形成了以核桃露、小杂粮为主的绿色产业,和以“纪兰”“西沟”为品牌的红色旅游产业。

  200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去西沟探望申纪兰,并对她作出“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纪兰精神代代相传”的评价。

  常年陪着她的张娟说:“每年10万多游客,来了都想见见她。每天要见那么多人,常人都会觉得累,但她总是把最好的状态展现给来访者。去年,给外地来的团队仅讲党课就达90余场。”

  虽然已经年近九十,申纪兰依然闲不下来。她每天晚上“瞧新闻”,还不时下地看看,上山走走。谈到新时代的愿望,申纪兰说:“就是要紧跟习总书记,紧跟党中央,撸起袖子加油干,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的中国梦!”(本刊记者 李洋)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