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 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长得像扫把一样长,米粒长得像花生米那么大。然后,几个朋友坐在水稻下面乘凉……

  一次郊游决定一生命运

  “我没有后悔,我有点雄心壮志,要改造。看到农民这么苦,我们学农的应该有这个义务,帮助农民发展农业。”

  袁隆平之所以选择“农”作为自己一生的奋斗方向,他依然感慨于儿时的那次郊游。因为,正是这次郊游才决定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在武汉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学校组织郊游,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参观。一到园艺场,袁隆平看见那桃子红红的,结在树上,还有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儿开得那么漂亮。哎呀,这个农家楼这么美。那个时候正在演电影《摩登世界》,一下子让他想起卓别林的表演,窗子外边就是什么葡萄,牛奶呀……这一切,给袁隆平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学农”,他暗暗下了决心。

  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的父亲担任过县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后来在北京铁路系统当了一名高级职员,是一位具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母亲是一位很有修养的英语教师,当袁隆平提出要报考农校时,他们都曾极力反对过。

  他笑着说:“如果那个时候老师要带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也不会学农了。”而当袁隆平以一个农学院学生的身份参加土改,第一次住在农民家里,看到真正农村的时候,“苦累脏”的巨大反差,反而使他找到了用武之地。

  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20世纪60年代初,袁隆平带领学生下农村生产实习,目睹了农村粮食短缺、群众生活困难的现状,决心从农作物品种改良入手,探索科技兴农之路,与饥饿和灾荒作斗争。

  1964年,袁隆平在我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并提出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经过10年奋战,终于攻克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中的难题。

  1972年,袁隆平与同事们一起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实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二九南1号”,并于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选育成第一个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产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1976年开始,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左右。由此,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将水稻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

  1980年以来,袁隆平又先后育成“威优64”“威优49”等几个大面积推广的早熟、多抗新组合。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列入国家863计划,袁隆平挂帅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每亩增产5%~10%。

  之后,他又提出了中国“超级稻计划”。而在这一研究领域里,我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

  中国的“超级稻计划”始于1996年。当时袁隆平院士提议,在“九五”期间育成超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系,高产指标为每公顷日产稻谷100公斤,以生长期为120天计算,也就是12吨/公顷。提议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作为“超级杂交稻选育”立项,进入了国家“863”计划。

  2004年3月,我国的“超级稻计划”研究进入了第三期,袁隆平依然是“超级稻计划首席责任专家”。他说:“一个品种的研究要经过8个世代,一个世代通常需要5个月的时间。海南岛一年可以搞2个世代。这样,就需要4年的时间。我的目标是2010年前全国的水稻亩产达到900公斤。你想想,全国4.5亿亩的水稻种植面积,如果有50%推广种超级稻,每亩就算增产150公斤的话,一年就可以增产150亿公斤呐。这相当中国一个中等省的全年的粮食产量,可以解决3000万人口粮哩!”

  2016年,在袁隆平及其团队指导下,设在山东日照的超级稻百亩高产攻关基地刷新世界纪录:最高纬度杂交水稻亩产980.43公斤!当时,袁隆平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超级稻从7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花了10年时间;从900公斤到1000公斤,技术上已经没有障碍。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亩产突破1000公斤基本没有问题。”

  今天,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未来“海水稻”将走上餐桌

  “海水稻”是不是生长在海水里?有了“海水稻”是否意味着大海里可以种稻了?刚开始听到“海水稻”一词时,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其实,“海水稻”并非能长在海水中的水稻,而是一种不惧海水短期浸泡,能在海边滩涂地和盐碱地生长的水稻品种。为区别于普通水稻,人们称之为“海水稻”,又称“海稻”。

  “全国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没种庄稼,还有几千万亩的滩涂,如果利用起来全国推广一亿亩海水稻,每亩300公斤,将增收300亿公斤,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的水稻产量。”袁隆平认为,海水稻很有发展前途。

  他领导的海水稻团队——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于2017年9月28日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取得海水稻测产成功,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

  2017年,在中国海水稻曾收获超过620公斤的亩产量。据预测,在中国种植1亿亩海水稻,按亩产300公斤计算,就足以养活8000万人口。全球有142.5亿亩盐碱地,由此足以看出这一科技成果对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潜力。

  不久前,由袁隆平带领的研发团队在阿联酋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初获成功,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成功实验种植水稻。按照合作计划,未来水稻有望覆盖阿联酋10%以上国土面积,形成大片“人造绿洲”,不但提升阿联酋粮食自给能力,而且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整个阿拉伯世界都会将目光投向中国的这一新技术”“这将有助于改善沙漠生态,提升地区粮食产量”“中国将荒漠变为绿洲”……中东乃至世界媒体纷纷赞叹中国“水稻奇迹”。

  迪拜沙漠,引入来自中国的“四维改良法”,要素物联网模组展示了神奇的“魔力”——水肥自动送达水稻根系部,土壤中渗出的多余水肥回收,运送至回收池供循环使用;地表装配智能喷洒灌溉系统,根据水稻不同时期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精确控制喷头和喷枪定时定量喷洒水分和养分……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22年前,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莱斯·布朗曾提出这样的质疑,现在看来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中国不仅粮食产量稳步提升,还实现了农作物种植技术的突破。被称为“东方魔稻”的杂交水稻,不仅在中国多养活了7000万人,还逐渐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大面积的商业化种植。

  小小的种子,何以让中国屡屡书写举世瞩目的奇迹?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水稻走向世界的故事,正是中国农业技术走向世界的故事。

  (本刊记者沈立宏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