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好 民营企业家的优秀代表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一双黑色布鞋,一身朴素的黑色服装,黝黑的面庞上总是挂着微笑,眼神里充满坚定与和善——他就是刘永好,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代表,被称为30年屹立不倒的“饲料大王”。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企业家,1982年刘永好与自己的3位兄长刘永言、刘永行、刘永美一起辞去了别人眼中安稳的工作,一往无前,白手起家,在四川成都新津县农村创业,从种植业和养殖业起步,一步一个脚印,以踏实肯干、大胆创新的精神,创造出了中国最大的本土饲料企业集团——新希望集团。

  “是改革开放给了我新希望、新舞台,让我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自己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40年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新希望。”刘永好说,他是在农业领域发展起来的,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出身,自己的企业将永远是“农”字号。“过去一直在农业领域创新创业,将来还要继续在现代农业领域创新创业,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为改革开放添砖加瓦。”

  不畏创业艰辛

  “企业家干事创业要想干得明白、创得成功,首先要有激情,要敢于想象、尝试、探索。其次,更要敢于冒险,理性地看待冒险。一家企业的发展历程总是机遇与风险并存,企业家在其中要扮演好掌舵人的身份,不能一有风险就畏缩不前,但也不能一味鲁莽向前,要在企业的开拓过程中理性地选择冒险行为。”回顾自己30多年创业历程,刘永好不无感慨。

  1980年春节,为了贴补家用,刘永好的二哥刘永行在马路边摆起了修理电视和收音机的地摊。本来以为只是“小打小闹”赚点小钱,可没想到短短几天时间,刘永行就赚了300元钱,相当于他10个月的工资。

  “既然靠修理电视和收音机就能挣那么多的钱,我们是不是可以办一家电子工厂干一番事业呢?”在收集了手头的各种材料和资源后,四兄弟合力造出了一台音响。刘永好拿着造出来的成品音响,来到乡下想和生产队合作建厂,刘氏四兄弟出技术和管理,生产队出钱和场地,工厂收益一边一半。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公社书记一句“集体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就让刘氏兄弟的创业梦胎死腹中。

  “在改革开放初期,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禁锢着我们的思想,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办企业比想象中要更加困难,资金、场地等问题成为办电子工厂最大的‘拦路虎’。既然没钱、没地搞电子工厂,我们就想先做一些投资小、易上手的生意,先积累资金再办工厂。我们兄弟几个一商量,养殖业不需要太多资金,对场地也没有什么硬性要求,在自己家就能干。就搞养殖了!”刘永好回忆说。

  几番考量,刘永好和其他兄弟决定办一家“良种场”,主营业务是孵小鸡、养鹌鹑、培育蔬菜种子。

  到1983年底,良种场一共孵化小鸡5万只,孵化鹌鹑1万只,并带出了11个专业户,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我们当时非常兴奋,靠自己的双手终于干出了一点名堂。”刘永好说。

  但好景不长,到1984年刘氏四兄弟迎来了创业历程中最大的一次危机。当年,四兄弟与一位养殖户签订了长期供应小鸡的协议,首批供应量就达到了2万只。为了抓住这次能够快速形成规模效益的好机会,他们借钱一次性购进了10万只种蛋。谁知道首批小鸡刚刚交付不久,就传来该养殖户“跑路了”的消息。情急之下,刘永好第一时间就赶到了养殖户家里,得知首批交付的2万只小鸡一半在运输途中被闷死了,一半在养殖户家里被大火烧死了,对方已经是倾家荡产,无力再执行之后的协议了。

  怎么办?后续资金不到位,借款还不上,良种场可就办不下去了!为了回笼资金,使良种场能够继续运营下去,刘永好每天凌晨4点起床,蹬3个小时的自行车,赶到20公里以外的农贸市场,用土喇叭叫卖小鸡。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刘永好身上掉了十几斤肉,但半个多月后8万只鸡仔竟然奇迹般地全部卖完了。刘氏四兄弟创业路上的一道坎,终于被迈了过去。

  安然度过欠款危机后,刘永好的养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开始向饲料行业进军。但在1990年前后,社会上关于“姓资姓社”的争论开始蔓延,甚至出现了批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声音。重压之下,刘永好找到当时的县委书记,要把企业交给政府,只做企业的管理者。当时,县委书记表示,“姓资姓社”他也说不清,但在农村帮助农民致富,帮助农村搞发展,没有什么大问题,悄悄干、不声张,就不会有任何麻烦。

  就这样,刘永好的企业被保留了下来。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肯定。刘氏兄弟趁势发展,通过收购改造等方式,在两三年时间里收购了30多家地方国有饲料企业。“这些企业以前属于粮食局系统,有政策保护,但取消粮票后,就没了优势,甚至有一些企业还陷入了发展困境之中,所以纷纷选择与民企合资、合作、整合。”刘永好说,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从建立良种场起家,最终成立了新希望集团。“我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受益者,以后更要成为改革开放的推动者。”

  创业至今,新希望集团在刘永好的带领下成绩斐然——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了600多家分公司或子公司,员工接近7万人,年销售收入超过了1000亿元。

  投身乡村振兴

  从农村起家,在农业领域奋斗,深耕农产品行业,刘永好的事业离不开一个“农”字。“农”味十足的他表示,为扶贫出力,帮农民致富,助农村发展,义不容辞。

  1994年国家颁布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要用7年的时间解决8000万人的温饱问题。刘永好认为,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中的一员,作为先富起来的一员,要在扶贫事业上作出应有的贡献,要帮助更多人脱贫致富。“我联合了10位民营企业家,共同倡导发起了扶贫光彩事业。近年来,随着光彩事业扶贫效果逐步显现,我们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刘永好说。

  在他的带领下,新希望集团坚持践行产业扶贫,24年来在全国各地投入了超过50亿元,在全国14个省份的贫困地区建立了上百个“光彩”扶贫工厂,带动了6万多人就业。

  “20多年的扶贫实践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扶贫更要扶智。”刘永好说,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脚点在哪儿?在人才,有人才就有发展的希望。

  2017年11月份,在农业部组织的“双新双创”论坛上,刘永好表示,现在有一大批年轻人大学毕业后选择返乡创业,这批人带着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回到农村做农业,而且做的是规模化农业,这是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变化。

  “这是件好事,规模化农业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农村的生产效率,还可以有效保障食品安全。这批返乡的‘双创’青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工作的主力军,需要我们更多的支持和保护。”

  2017年底,新希望集团正式启动“新农计划”,着手培养10万名新农民,以此为抓手,带动农民致富、农村发展。自启动以来,该项目已经落地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湖北等10余个省市,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超过200场,累计培训近万人。

  除了自身积极践行,刘永好也在企业家群体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2018年6月份,他联合其他33位知名民营企业家,向全国广大民营企业家发起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倡议,号召全国各位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本刊记者许雪亚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