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村是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松溪河畔的一个小山村。大寨名字有“大”,实际并不大,总共才210户人家,531口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寨人在太行山土石山区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开垦,实现了粮食高产,并随之孕育出响彻神州大地的“大寨精神”,并于1964年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表扬,发出了“农业学大寨”号召。大寨一度成为中国政治版图上的重要地标。
8月14日,记者带着历史的追忆感、现实的好奇心走进了这个承载了太多符号意义的普通却又不寻常的村庄。
战天地 虎头山上树红旗
上世纪人民政权建立之前,大寨村仅64户人家,190多口人。这里穷山恶水,生产条件极为简陋,粮食产量很低,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形成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形貌。大寨人说他们那时有三穷、四多。三穷是:人穷,地穷,村子穷。四多是:当长工打短工的多,负债欠账的多,讨吃要饭的多,卖儿卖女的多。
1945年8月,昔阳县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大寨的贫苦农民也盼来了翻身解放的一天。在随后的土地改革中,大寨35户贫农和下中农分得了土地400多亩、房屋41间、窑洞32眼,还分得了一些牲畜和生产工具。
1946年大寨村组织了互助组,1947年建立了党组织,1953年办起了合作社。
合作社时期,大寨村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带领下,组织广大群众走集体化的道路,向穷山恶水宣战,制定了10年造地规划。他们从大战白驼沟到三战狼窝掌,凭着扁担、箩筐、锄头、铁镐和双手不分昼夜苦干,河沟造良田,山坡造梯田,改造了七沟八梁一面坡,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稳产海绵田,使粮食亩产从1952年的237斤增至1962年的774斤,不仅解决了大寨人的温饱问题,而且每年上交国家20多万斤余粮。
1963年8月,大寨遭受了一场毁灭性洪涝灾害。全村800多亩土地中,有139亩梯田被冲为平地,41亩庄稼被沙土掩埋,其余620亩也几近于绝收。
灾后上级领导慰问大寨人,送来了钱、粮、物资,大寨人没有收,并提出“不要国家钱、粮、物资,交售国家粮食不能少、种子饲料不能少、社员口粮不能少”的“三不要三不少”抗灾救灾口号。大寨人又在陈永贵带领下开展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热潮。又花费了5年工夫,一个崭新的大寨,展现于世人面前。
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是那时大寨人改造大寨的基本方针。在1.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们植树造林1000多亩,整修良田800多亩,修筑盘山公路12华里,建容水总量1万多立方的蓄水池6个,盘山水渠28华里,铺设地下水管道3万多米,旱地灌溉面积达400余亩。
大寨人战天斗地的精神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表彰。1964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周恩来总理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大寨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
据统计,在20世纪60、70年代,国内到大寨参观、学习的人数达千万人次,国外134个国家的2.5万名外宾也纷至沓来。人们把大寨誉为“全世界农民的首都”“第三世界的榜样”。
那时,虎头山上高高树立着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遭质疑 品牌特色促经济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广。中国农村出现了新的变化,许多农村的经济发展超过了大寨。特定政治形势的变化,汇成了巨大的历史潮流,大寨声誉逐渐下降,“大寨红旗”在人们心目中大打折扣。
1991年11月15日,阔别大寨村支书岗位11年的郭凤莲回到了她最热爱的工作岗位,她开始摸索新大寨要走的新路子。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一句句通俗易懂但含义深刻的语言不断地敲打着郭凤莲的神经,也鼓起了大寨人的志,壮了大寨人的胆。大寨人深深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道理,使有艰苦奋斗传统法宝的老典型焕发出了转型发展新生机。
此后,作为大寨的领头雁,人到中年的“铁姑娘”郭凤莲积极投身商海,寻人才、找业务,她学会了用商人而非农民的视角看待问题。渐渐地,郭凤莲领悟到,大寨最大的资本依旧是那段光辉岁月,她开始打造“大寨”品牌。“大寨”核桃露、“大寨”黄金饼、“大寨”白酒、“大寨”小杂粮……“大寨”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各种商品上。大寨与3家外地企业合资创办的企业中,仅“大寨”这两个字,就给村子带来了合资企业25%的股份。
期间,大寨也开始尝试发展其他企业,建起了煤矿、化工厂等。大寨村民也开始把那段尘封的历史转化为当下的收入。村民放开手脚,养鹿、养猪、养羊,做豆腐,汽车、拖拉机跑运输,个体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多种经济成分打破了单一的农业生产格局。
在村民看来,大寨已经找到了一条超越过往历史局限性的新路子,一条集体与个人相统一的新路子。大寨也慢慢由“政治品牌”转变为“经济品牌”。
回忆着这种转变,郭凤莲说:“并不是历史上所有的东西都是不好的,都要否定。好的就要坚持。”
再创业 老典型展现新魅力
如今的大寨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层层梯田庄稼葱绿,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从各个方面展现了中国农村的新风貌,俨然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而大寨的年产值早已破亿元,比30余年前增长了600余倍,人均收入增长30余倍。
工、副、商贸业拔地而起。大寨村在郭凤莲带领下,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引项目、引人才、引资金,相继建起了中策水泥公司、酒业公司、制衣公司、煤炭发运站、毛衣厂、贸易公司、吃住行一体化的森林公园等。十几个企业年上缴国家税收约400万元,人均上交近万元。
旅游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大寨村现已绿化荒山荒坡2300亩,退耕还林400亩,在1900亩的虎头山上种植46个树种达30余万株。今天的虎头山森林公园可谓四时皆景,春则山花烂漫、夏则绿树成荫、秋则满山红叶、冬则素裹银装,每年吸引游客达20余万人次。
80%以上的农民实现了向二、三产业转移。大寨目前的经济总收入中,工业收入占56%,旅游服务业占40%,农业的比重已微乎其微。大寨人实现了从种田农民向工人、技术员、管理员、营销员的转变。
特别是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大寨进行了产业转型整合提升,关闭了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企业,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投资7000余万元,完善了大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随着村集体实力的增强,家家户户有了新房,天然气进了百姓家,大寨人过上了城里人的光景。大寨村民的生活实现了“三有三不”。“三有”是:小有教、老有靠、病有保。“三不”是:吃水不用吊、运输不用挑、看病不用跑。
现在的大寨,党风好、民风正,党支部连年受到中央、省、市、县各级党委的表彰。2016年12月,大寨村被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12月,又荣获名村影响力排行榜300佳。还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
郭凤莲告诉记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大寨经过努力实现了二次创业,现在党和政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中了乡村发展的要害,指明了乡村发展的方向,我们一定要把大寨建设得更加美丽,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